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龙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57000
摘要: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导致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有患者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技术因素和解剖部位等,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发生医疗护理纠纷。在临床工作中,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输液外渗;静脉输液;血管收缩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度保持在恒定的范围内,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许多疾病和创伤,可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通过静脉输液可以快速补充所丧失的液体,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还可以输入药物,治疗疾病,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输液的知识和技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1 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1 患者因素
1.1.1 老年人
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行为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容易移位;此外,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痛感降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生理功能减退也增加外渗的可能。
1.1.2 婴幼儿
由于婴幼儿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不直,能见的血管少,而且有的家长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患儿天性好动,肢体难以固定,一旦发生外渗难以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
1.1.3 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差,容易发生外渗。
1.2 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原因主要表现为:(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晚夜班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用力推注药物,或使用微量泵及输液泵;(7)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3 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甘露醇、钙剂等;缩血管药,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在临床护理上,通常把这些药物称为外渗的高危药物,因为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4 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动脉血管硬化。(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上腔静脉综合征,由于上腔静脉压力高,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2 输液外渗的机制
输液外渗的机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
2.3 液体静压增加。
2.4 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 外渗的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4 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日,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5 外渗的预防
5.1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要教会家属采取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作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5.2 选择合适静脉
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5.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小儿一般按1~2滴/(kg·min)速度输入,持续输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时,应用留置针开辟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5.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5.5 做好患者宣教
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管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5.6 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6 预防外渗的对策
6.1 小范围外渗
6.1.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PG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0.5%的碘伏、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
6.1.2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0.5%碘伏或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6.2 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0.5%的碘伏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的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参考文献:
[1]赵应兰,邓开琴,邹昌兰,王靖.品管圈管理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3(07)
论文作者:周世琼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外渗论文; 药物论文; 血管论文; 静脉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论文; 药液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