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女性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体系论文,女性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98(2003)02-0016-04
《职业教育法》指出:“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妇联教育工作会议上,彭珮云同志强调:“今后,我们要积极探索,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互相衔接,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互相沟通,逐步建立和完善女性人才成长的立交桥。”[1]这都为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据此,广大女性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构建女性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女性发展。
一、重视中职教育,夯实女性职业能力的基础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上每3个月产生一个新的行业,这一事实加速了针对具体职业或职业群的培训被一般化的技能培训或普通的可转换教育所取代的进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普通化的趋势,狭窄的职业技术教育被压缩。世界各国都在号召青年要为这种变化做好准备——不仅为某一具体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要准备好在一生中进行无数次的工作变换。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富有弹性、可广泛迁移的职业能力,其中,尤其应具备创业能力。1999年4月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强调,创业能力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应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应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理解创业教育。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培养,这种能力无论是对工资形式就业和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并且这种能力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激发创造力和革新性亦至关重要。[2]
这种核心能力更是女性发展必不可少的,据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报告:2000年末,18至64岁的城乡女性在业比例为87.0%,比男性低6.6个百分点,城镇女性18至49岁的青年女性在业率为72.0%,比1990年低了16.2个百分点。[3]国企职工专项调查数据表明,国企下岗女工普遍感到再就业困难。这一状况的出现除传统性别歧视、市场忽视女性利益等因素外,女性自身的职业迁移能力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尽管我国女性素质逐年得到提高,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到2000年,女性平均上学年数为6.1年,仅相当于小学水平,农村中还有58.8%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3]我国女性目前的受教育状况,离知识经济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如果说,女性在农业经济时因体力差被排除在劳动力之外,工业经济时因文化低处于择业弱势的话,那么,知识经济时期若没有女性整体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就会有相当数量的女性被淘汰出局。世界银行早在1991年的发展报告中就指出:“女性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联合国统计资料也证明,妇女教育如果无法提到接近男子教育水平的程度,由于提高男子的教育水平而取得的社会效益就会被抵销掉。”[4]因此,发展女性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女性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遗憾的是,近几年来,中职教育招生数、在校生数出现连续减少的现象,其占高中阶段的比例从1998年的50%降到2000年的45%。[5]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普高热”持续升温,读职业学校成为中考落榜后迫不得已的选择。同时,不少中职学校在“学风、教风、校风”上也存在问题,缺乏自身的吸引力。其实,无论是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我国的国情,还是女性的教育状况来说,发展中职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从世界范围来说,欧盟15个国家中,有11个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比例超过50%,其中德国超过70%。从中国的国情看,今后几年,我国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任务还很艰巨,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将扩大到2005年的4800万人,每年毕业生达1600万人。从全国范围讲,即使高校毛入学率超过20%,有400万人进入大学,还将有1200万人必须通过中职教育和培训进入就业市场。[6]特别是女性受教育水平本身就低,从中职教育开始就逐步出现性别分化,女性多学文,导致性别角色过早定型,局限了女性发展空间,遂导致了男女职业分工的不平衡,女性职业迁移能力的低下。
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切实提高女性的教育质量,正如《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所指出的:提高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水平,注重培养妇女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此,女性中职学校就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并加强专业建设,在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女性就业后既能胜任工作,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更具有职业转移的能力和适时自我调控的心理品质,正确应对一切挫折,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加快高职教育发展,提升女性职业层次
随着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心逐步从高中阶段向高中后阶段转移,出现了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上移的趋势。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将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教育部提出:“十五”期间,要在发展初、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据此,在女性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发展女性高等职业教育,创造条件,使得更多的女性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这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提升女性职业层次,促进女性发展的需要。
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尽管女性就业率不断上升,但并未改变其地位的性质。职业与行业中的性别不平等状况并未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导致了男女在报酬上的差异及贫困的女性化趋势的加剧,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了女性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或工作性别隔离现象的存在。所谓行业或职业的性别隔离,是指单一性别在某一个或几个职业中的集中化,导致单一性别在占主导地位的现象。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在社会中仍有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男性多从事的是职位较重要,技术性和收入都较高的工作,而女性的工作大多是职业较低,服务性和收入较低的工作。根据《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我国女性的收入份额为38:1%,男性为61.9%,男女之比为10:6.2。[7]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过去10年间,在业女性的经济收入差距明显拉大。1999年城镇在业女性的年均收入是男性收入的70.1%,男女两性的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7.4个百分点。[8]
究其原因,在城镇,男女两性的收入差距与在业状况和职业层次直接相关。女性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行业领域,在相同职业中女性的职务级别又比男性偏低。据青岛市妇联对全市女性素质现状的调查,从回收的有效问卷分析表明,女性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38.5%,但有高级职称的仅占11.2%。[9]由于技术技能偏低造成女性群体失业率高或就业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服务性行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加剧了女性技术技能水平与时代发展要求的差距,也加大了男女收入的差距。
在农村,农业比较收益不高和农业劳动的女性化趋势,是农村女性收入低于男性的主要原因。低教育水平使农村女性在竞争中处于弱势,难以胜任高科技含量、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难以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
要提高女性的竞争能力,改变女性在职业生活中层次低、行业隔离的现象,使广大女性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发展,就必须使广大女性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有条件的高职学院可据其特色专业招收研究生,通过对办学层次的提升推进女性职业层次的升级。
三、促进职业教育向社区延伸,形成女性终身教育网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带动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市场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经济知识化是这个世纪的主要特点。女性要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以其目前受教育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惟有不断地学习。作为女性教育机构,则应遵循《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目标要求,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妇女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要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女性教育体系,就必须充分发挥女性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女性院校则应顺应时代的进步和女性的现实需要,按照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谈到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时所讲的“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向有条件的地方和城市延伸,大力发展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使高等教育区域性布局更加合理,培养当地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9]的指示精神办,不断拓展自己的办学空间,使其发展不仅成为培养广大中高级应用型女性人才的基地,也成为造就更高层次女性人才的途径,更成为广大在职、在岗女性充电、学习的场所。从而逐渐形成以女性院校为核心,向各社区辐射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女性终身教育网络。
社区,是指由聚集在特定地域内、互相联系的、具有共同成员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城市以街道为单位,在农村以村为单位,逐层建立女性职业学校,根据需要层层提高,在女性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招收研究生。可谓多层次。
多形式即指办学形式。职业教育向社区延伸,对于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实现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举措。要使其行之有效,就必须针对各年龄、各层次女性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社区学院的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大多采取一校多制,即:一所学校,有职前教育,也有职后教育;有正规的学历教育,也有非正规的培训活动;有充电式的进修培训、晋升培训,也有改行培训;有全日制,也有部分时间制;地点在校内的教室、实验室、实习车间、也有校外的培训中心和企业岗位,等等。
总之,应以女性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各层次女性的需求为出发点,使广大的女性能够就地、就近获得必需的实用技术培训,使一些技术尖子能有升造升级的机会,使在岗的女性能及时充电,使女性的创造性、潜在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掘,以便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女性人才。
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女性知识科技含量
当今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在进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时代,知识、技术、信息拥有量上的区别,就成为造成两性发展差距的主要缘由。据河南省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户劳动力文化素质越高,其收入水平越高。被调查的4200户农户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为1993.22元,高初中的为1741.10元,文盲、半文盲和小学的为1602.65元。[10]然而,女性在这些方面更是处于劣势。女性受教育水平低,知识拥有量少已是不争的现实。女性素质低影响了对新技术的掌握,据福建省妇联对农村女性的调查,51.2%的人认为,掌握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滞后,有些技术还停留在初级水平上。[11]信息差距更是明显,《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年元月1日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890万,但女性网民仅占20%(男女之比为4:1)。正如西班牙《国家报》所说:“你千万别是文盲、妇女、穷人或不会讲英语的人,因为86%以上的网络内容是英语的。”[12]可见,在以信息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中,女性不改变现状,就会被排除在知识经济之外。
因此,在发展女性职业教育,构建女性职业教育体系时,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目前,计算机的教育功能已被普遍开发和利用。多频道的家用电视系统与计算机的大型网络系统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联成一体,构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使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延伸到家庭,为女性接受终身职业教育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也为女性获取信息、遨游商海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关键是女性要勇于并善于运用高科技产品,更多地获取信息,提高知识的科技含量,提高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标签:德国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