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岳阳 414500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CPOT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镇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于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04例急性颅脑损伤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对这104例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使用平均动脉压进行指导镇痛的治疗(参照组,共有52例)以及使用CPOT进行镇痛治疗(研究组,共有52例)。结果:研究组的重症患者在镇痛次数、输药速度与参照组上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治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CPOT进行镇痛治疗效果好,操作简单,患者的满意程度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CPOT;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镇痛治疗;应用效果
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临床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除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的评估与治疗也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1]。本研究主要分析探究CPOT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镇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择取于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04例急性颅脑损伤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对这104例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是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52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其中,参照组中,有52例重症患者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其男、女性别比例为29:23,年龄在20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4±3.65)岁。患者的体质量为47kg至71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63.23±7.13)kg。其中因坠落伤的有14例,车祸的有20例,打击受伤的有18例。52例患者的受伤部位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多发性血肿的分别有17例、14例、13例、8例。
研究组中,有52例重症患者,其男、女性别比例为27:25,年龄在21岁至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5±3.57)岁。患者的体质量为48kg至72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63.76±7.98)kg。其中因坠落伤的有15例,车祸的有21例,打击受伤的有16例。52例患者的受伤部位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多发性血肿的分别有16例、15例、12例、9例。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将治疗无效的患者排除,将肾、肝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
经确认,两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体质量等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后,P值大于0.05,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间可进行分析、比较。
1.2方法
首先,参照组与研究组使用0.03mg/(kg•h)至0.3mg/(kg•h)的咪达唑仑进行镇静治疗,再使用9μg/(kg•h)的瑞芬太尼进行镇痛治疗。
其次,参照组依据平均动脉压,再参照患者的基准水平提升20%之时,每5分钟至10分钟,将瑞芬太尼进行1.5μg/(kg•h)量的增加[2]。而研究组的重症患者则每个小时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CPOT的疼痛评估[3],如果评估分数在3分以上,则每5分钟至10分钟增加瑞芬太尼1.5μg/(kg•h)。
1.3评价指标
对组间重症患者的镇痛次数、输药速度进行比较[4],并比较两组重症患者的满意程度。
1.4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结束之后,将参与本次研究的104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相关情况的数据,准确无误地录入进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表示计数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其中95%被作为可信区间,即当p值在0.05以下,可以表示此次实验研究的两种镇痛治疗方式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镇痛次数、输药速度比较:研究组的重症患者在镇痛次数、输药速度上相较于参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数据可见表1: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与疗效评价体系的发展完善,临床对重症患者进行疼痛评估相较于以往也有了新的方向,主要是对患者的生理指标以及疼痛行为进行观察与监测,生理指标与疼痛行为能够作为临床对患者进行“是否存在疼痛感”、“具体的疼痛强度”、“导致疼痛的原因”等三个指标进行评价的依据[5]。
目前,对重症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治疗主要使用的方式是通过平均动脉压对镇痛进行指导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CPOT(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作为一种新的镇痛治疗指导方式逐渐被运用。CPOT相较于PAIN、NVPS、BPS等疼痛程度的评估工具有着独特的优势,即不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便可进行镇痛药物的用量调节,这对于暂时不具备沟通能力的重症患者较为适用;此外,CPOT还具有可持续性监测且操作简单的优点。而本次研究中与CPOT进行比较的平均动脉压指导镇痛治疗的方式,虽然可以通过对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而给出一定价值的疼痛评估,但是这与患者疼痛自评结果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本次研究显示,CPOT无论是在镇痛药使用次数、输药速度上均明显少于平均动脉压指导镇痛治疗的参照组,p<0.05;此外,患者清醒之后,对CPOT镇痛效果的满意程度也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CPOT进行镇痛治疗效果好,操作简单,患者的满意程度高,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霍晓菁.CPOT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镇痛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3,53(20):62-63.
[2]孟春,张彦,梁禹等.应用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对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进行疼痛评估[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12):1008-1011.
[3]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3):1765-1779.
[4]杨水宝.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19-20.
[5]柳青,姚爱京.神经外科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和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0,17(1):63-64.
论文作者:胡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6
标签:患者论文; 重症论文; 血肿论文; 疼痛论文; 神经外科论文; 脉压论文; 平均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