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案例意境美的教学表现_案例教学论文

论案例意境美的教学表现_案例教学论文

谈谈案例意境美的教学表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境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好的案例教学需要意境美的支撑,“境界乃大,眼界始宽,思路始广,体验乃深”,意境美的廓清是实现案例智慧教学的关键。“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刘勰),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教师自认案例材料感人,但却触动不来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情感美的滋润、价值美的涵养和意境美的幽远。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特质要求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反映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体验感悟、承传挖掘、留白延展提升教学的艺术境界,探寻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互融互通,追求情与景、动与静、意与境、虚与实的圆润圆融,建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精致和谐。

      一、体验融入的感悟美

      人贵自得,“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强调情感体验,重视情理交融,是提升案例教学意境美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思想品德只有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为内化知识和觉悟思想提供教育支点,因此案例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尤其是亲身经历,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升华,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自我内修、自我践行和自我超越。

      【案例1】“有肩就得挑担子”一课的链接是一篇以案例呈现的美文,要求学生感悟“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慨。你对文章中的担子是怎样理解的?”A老师原来上课时是请一位声线较好的学生在课堂朗读,其他学生交流体会,但由于大多数学生根本就没有挑过担子,欠缺人生历练和积淀,因而体验、感悟停留在“本本主义”,情感平淡无波。后来他借助于一根扁担和两只装满水的桶,先让学生自荐把水挑起来在教室走几圈,其他学生观察他们挑担的样式、表情和水有没有洒出等等,自己还做了稳稳的一番“标准示范”。由于有亲身实践和对比,结合教材案例,学生的感悟就有了活水源泉,“开始认为很容易,但挑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心跳加速,腿脚酸麻,肩膀痛胀”,“任何事情只有亲自做了,才感觉它的不易”,“看到他人走得慢,自己挑来出身汗”,“责任二字说说容易,做做却难”,“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每个人都要担起自己的责任”等等。

      A老师通过一根扁担“情以物兴”,淡化教材直白的给,丰富学习经历的得,不失对文本的基本尊重,又强调了学生独特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由象入意,于动静相宜中审视责任,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感悟意蕴,让学生体验到承担责任的艰难和“明亮人的精神”,教学境界更显生动可亲。

      二、情景交融的境界美

      提升案例的意境之美需要运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螺旋式地对案例人物的境界进行提炼与升华,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情景交融就会产生意象,但不一定会产生意境,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有感而悟,由景生情,由情升美,从意象走向意境,从意境走向意蕴,提升案例教学的典范价值和样本意义。

      【案例2】在“人贵诚信”教学中,B老师引入实例:一个中学生骑车上学,却不小心蹭坏了一辆宝马车,车主并不知情,这位中学生是该悄然离开,还是……

      (1)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请体验,如果你是这位中学生,你会怎么做?说明理由。学生在交流中出现了逃走(大部分)、准备赔钱和看看情况再做决定三种情况,教师组织学生思辨,分析利弊。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徐砺寒……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后,因赶着上课,只好留条联系赔偿,留条被网友上传微博。如果你看到这则微博,你的跟帖是什么?

      (3)徐砺寒的父母知道儿子留条之事,他们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4)车主看到留条后,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老师借用美学思想主观性强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想象和自由的道德抉择,于“异向交往”中倾听学生的心声,在交流思辨中加强价值的引领,“他们(徐砺寒的父母)对我表示道歉,还非要把修车费用给我。我也当场拒绝了,能教出这么有诚信的孩子,这样的家长也值得赞扬!”“孩子,谢谢你,你让我们这些被尘俗污染太久的大人的心灵被好好清洁了一回。”“希望下一代都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这样的案例教学在诚信问题上,将徐砺寒、父母、车主的境界和社会主流的境界有机交融,实现了人贵诚信在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层层跃进的美的交汇。

      三、虚实相生的留白美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告诉我们学生思想品德重在内化、自悟和养成,教育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自我成长的通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案例教学要讲究虚实相生,以真实案例反映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而“虚”则是要有必要的空白部分,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其愉悦回味,体味空灵的意境。虚与实相辅相成,相应相生,化景物为情感,转具象为抽象,以有限趋无限,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智美时空,开启学生宏远眼界和豁达胸襟,教学充盈浓郁的怡情美趣。

      【案例3】在教材“自觉服务社会”中有一个关于“忠于职守”的感悟,直接让学生交流:从事某种职业或角色,应该承担相应的职责________;作为国家的公民,应该承担的职责________。由于缺乏必要的案例情景的铺垫支撑,C老师发现学生陷入虚空的想象中,冥思苦想却缺乏个性的展示,答案千篇一律,于是决定以“有一种责任叫职守”链接“常州好人”补实材料,人物1:周朝晖,一名三级肢体残疾人,挑起了照顾重病父亲和瘫痪奶奶的重担。……受人称赞。人物2:张雪方……辅以对联的形式让学生品读鉴赏,“朝霞常晖爱无悔,尊亲孝亲赢人赞”,为张雪方点赞,“常州好人张雪方,________”。再让学生从不同的职业或角色出发,感悟“忠于职守”,作为子女,应该承担的职责:________;作为________,应该承担的职责:________。作为国家的公民,应该承担的职责:________。学生对职责的认同感就言之有物,持之有据。

      C老师的案例教学以人物个性化的摇曳多姿展示呈现出虚实交融的质朴美感,“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学生对承担的职责比较提炼和升华,所以,案例教学应该将案例的实而不俗和境界的虚而不空相映相生,既要立足真实案例清新自然,更要探寻教学美意而雅韵翩然。

      四、冲突选择的包容美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其中的利弊权衡和得失博弈是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积淀。中学生多元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是时代多样性和个性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正常表达,应该得到尊重、理解和包容。在这个重视公民个人价值、包容文明多样性的时代,案例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创设两难性案例情景,在矛盾冲突中探寻理论逻辑和现实落点的平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思辨,以包容多样性的雅量引领学生掌舵人生之舟,成就健康人生。

      【案例4】在“正确把握宽容友善”的教学中,D老师出示案例:梁建红在北京打工的独子马刚……因为500元工资纠纷,被工友宋晓明挥刀刺死。面对宋晓明的悔悟及其家人的苦苦哀求,梁建红会做何选择?

      学生甲:我赞成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一个家庭失去了儿子,不能让另一个家庭再失去儿子,梁建红宽容宋晓明。

      学生乙:我不赞成宽容宋晓明。老话说得好,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宋晓明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学生丙:我赞成宽容宋晓明。宽容能够使人用内心的温暖去融化寒冷的坚冰,不至于使自己永远活在痛苦之中。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学生丁:我不赞成宽容宋晓明。一个人放下仇恨真的很难,而且无原则的宽容就是对社会、对他人的不宽容,不公平。让凶手伏法,才是对社会、对他人最大的宽容友善。

      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具有包容性,“一切审美艺术都是为了培养心性合乎要求的人”。应该说,学生无论“以直报怨”还是“宽大为怀”,都有基于人性的伦理基因和合理的价值基础,展露了他们内心的艰难抉择,“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即使这种选择在初始段可能不尽合理,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和自身成长进行修正或矫正,教师要理解这种在包容前提下的修正本身就是一种人生成长必须的心路历程和历练,是人生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五、责任担当的崇高美

      责任,基于承诺,重在担当,贵在行动。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培养青少年天下兴亡、我有责任的家国情怀,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引导学生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做负责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案例教学必须以落实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为重要诉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境界,为学生成长树立应有的责任境界和人生高度,在人生成长关键处指引学生,于知行合一中折射责任伦理,凝聚责任共识,激荡责任勇气。

      【案例5】在“学会行使监督权”的教学时,E老师组织实践探究的案例活动。学校南边的工业园内有几家印染厂,经常偷偷排放废气,有时学生坐在教室上课也会闻到刺鼻的味道。九年级某班同学对此作了调查研究,获得如下信息:企业进行尾气处理的技术比较落后……相关部门的检查人员来了,企业就立刻停止排放,检查人员一走,一切照旧。(1)我们可以对哪些部门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2)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向相关部门提交该建议书?(3)同学们的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对我们的成长有哪些启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生行使监督权,重在公民意识觉悟基础上的自觉践行,做到知行合一。从这个角度来说,E老师的教学案例意境较高,引导学生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既读“圣贤书”,也闻窗外事,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情怀。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实践获得情感体验,深化了对家乡和社会的责任担当,深刻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善与实践的行,推动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提升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境界深度和德育功效,践行了思想品德课程“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的核心理念。

      六、化知为智的价值美

      价值隐于事实,事实隐喻智慧,人类智慧的产生都是一定知识内化的结果,是知识智慧化的“善之相”。智慧是知识的内隐,但是知识不等于智慧,因为知识关乎事实,智慧映照人生。案例教学的重要特质是通过生动活泼的事实本身,从中感受知识的智慧美学,使知识教学走向直观化与意境化的联动,让知识激发创造力,培养知能合一、智能协调、成人成事的人,让知识有灵魂,让知识生智慧。

      【案例6】在“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中,F老师选择的案例:吴荷美是学校南边的村民,20岁时因一次意外触电事故失去了双臂,21岁时,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镇江丹阳嫁到了常州吕墅村。在2000年儿子因车祸落下一身伤病。2001年儿媳离婚改嫁。2005年丈夫患胃癌病逝。吴荷美曾经一度绝望想到自杀,但……

      (1)合理联想,补充案例。(学生交流略)

      (2)顺境与逆境,吴荷美的境遇给我们哪些人生启迪?

      生1: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挫折总是与人相伴相随,具有普遍性。

      生2: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生活的强者不能放弃生命,要承担应有的责任。

      生3:在挫折面前,我们可以通过坚强的意志,向人求助等办法克服战胜它。

      (3)进取或退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该怎样笑对生活?(学生交流略)

      F老师以第(1)问的联想回归挫折,展现人性,展望生命,以第(2)问引导学生形成对挫折、责任、意志、求助等认知的理性表达,第(3)问不为学生拟定思维路线图,避免了与教材内容的同质化,交流中释放出的智慧之美,形成了人生之美在于坎坷中“拼搏”的思想共识,让“获得感”激荡价值伦理,实现了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的价值增值,增进了知识的价值认同,因为它关注生命成长,引导品格自我完善。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

      “气清更觉山川近,意远从知宇宙宽。”最美的风景在课堂,教学最难得的是意境,案例教学的最重要价值追求是摇动学生的心灵,增进学生福祉。我们的案例教学应该靠意象更近,与意境合鸣,和意蕴同舞,打造知识和育人共生的美丽华章。

标签:;  

论案例意境美的教学表现_案例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