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生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1)02-0023-04
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和深化,对贫困生的教育已从经济上的资助、勤工助学的开展,扩展到心理上的关注和精神上的支撑,并着重从青年成长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心理健康上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积极探索形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对本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心理测试,调查了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发展水平,采取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初步探索了由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心理训练等教学活动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从97级和98级贫困生中随机抽取80名学生作为贫困生组,其中男生69人,女生11人,农村学生75人,城镇学生5人。再从3个系抽取3个班(贫困生除外)74名学生作为非贫困生组,其中男生57人,女生17人,农村学生32人,城镇学生42人。采用贫困生组和非贫困生组比较法,选用了5种心理测试量表:(1)症状自评量表(SCL-90);(2)生活事件量表(LES);(3)康奈尔健康问卷(CMI);(4)焦虑自评量表(SAS);(5)抑郁自评量表(SDS[1])。由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在统一指导语的条件下同时进行测试。
现状及分析:将两组测试指标列表进行比较(见表一)
表一:贫困生组与非贫生组各项测试结果比较
测试量表 贫困生组
非贫困生组
(n=80)(n=74)
t值
p值
SCL-90 162.23±37.59 132.37±28.26 5.53 <0.01
LES
160.241±110.08 77.85±54.21 5.92 <0.01
CMI
31.68±17.66 19.92±14.22 4.54 <0.01
SAS
40.94±8.69
36.59±3.71 4.07 <0.01
SDS
44.35±10.94 36.91±7.41 5.08 <0.01
从本次调查的五种心理量表测试结果比较来看,各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非贫困生。从各种量表分别评价中可知,贫困生组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出现高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学习上困难较多等。从调查现状可知,由于贫困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心理波动较大,是一个急需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性指导的群体。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是青年成长发展中可依赖的最重要的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预防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如下方面:
培养健康人格。人格是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源泉。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质,如自信、合作、适应、真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进行训练。[2]
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现代人的心理特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具有自觉意识,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
进行情绪教育。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从本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SAS和SDS测试结果可知,较多的贫困同学有不良情绪反映,不善于调节情绪的困扰。因此应对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学生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推动学习,对情绪进行成熟的调节。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约束性关系和协作型关系。协作型关系强调通情达理的协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转换,扩大心理相容性,能够容纳自己,也能容纳他人,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享受友情的滋润。心理健康教育基于这一思路,教育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邻悟人际交往的技巧,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努力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贫困生成长,助人自助的教育过程,力求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温暖、尊重和信任的教育环境,提供更多的指导鼓励,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将8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以便进行效果评价。在时间安排上,先开设讲座,讲座之后进行团体辅导,同时针对一些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最后进行心理训练活动。
1.开设心理讲座
心理讲座每半个月开设一次,共进行5次讲座,“心理健康标准介绍”、“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心理调节”、“人格特质及人格测试”、“情绪的认识和调节”、“环境协调与人际关系”等,重点放在健康人格和情绪调节教育上。心理讲座要帮助学生更新健康观念、人格观念和素质观念,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健康人格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要帮助贫困同学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团体辅导——贫困生成长辅导小组
团体辅导以成长为主题,将自愿参加的32名学生组成4个辅导小组,由2名接受过“小组辅导训练”的教师担任组长。首先制订团体辅导计划书,拟订小组的名称、性质、目标、时间、设计依据、团体结构、保密原则及效果评价。成长辅导小组是有生命的、同质的、动态的团体,小组辅导过程是建立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同感、真诚、接纳的气氛之上,自由交谈,经验分享,资源共享。
成长辅导分为四个阶段:小组创始活动、认识自我、成长经历和成长目标。以探索辅导小组开端、自我认识为基点,回顾成长经历,以重建成长目标为结束,对成长有了新的领悟,建立起个人成长目标。通过小组辅导,使个体成长发挥极大的潜能,形成了团体动力。
3.个别辅导
咨询老师在个别辅导中表达了对贫困同学的理解支持和疏导抚慰,采用情绪疏导、认知调整和行为指导等基本辅导步骤和方法,分析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支撑起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积极追求知识,发展自我。
4.心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小组
人际交往训练是以交往能力培训为主、传授交往知识为辅的一种心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旨在通过对心理训练方案的实施,采取强化的训练方式,对合作、自主、责任心等核心人格特征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技巧,改变和增强各种社会交往能力,塑造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建立起协作型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训练的理论依据是行为改变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其基本假设要点是:社会交往技能是能够习得的,可以从干预训练中学习交往技巧,获得技能,而且在实际的环境中指导并解决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训练分为四个阶段: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训练、语言训练、身体语言训练、开放自我训练。整个训练过程由一个一个训练活动组成,每个活动都包括创设情景、协作学习的过程,将学生引入一个与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扮演中获得感受、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交换、协商、辩论、分享,加深对活动的理解,澄清非理性的想法,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人际交往训练就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将认知的、行为的、情感的心理过程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能力训练。
四、结论与分析
在对干预组进行了近一年的多种教育方式组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后,课题组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再次进行心理测试,将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测试结果相比较(见表二)。
表二:贫困生干预组和对照组实施教育前后测试结果比较
由表二显示,实施教育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测试无明显差异,实施教育后两组测试统计差异显著,干预组较对照组显示出低水平焦虑,低抑郁,各指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受教育后,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效果是明显的。这一结果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学习以科学态度和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发展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两次心理测试前后近一年,各种量表的结果相比有减小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前测效应,二是有的学生已度过新生适应期。
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学的自我报告中,许多同学对这一教育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说:“参加这样的教育,就像加入Internet网一样,能够共享资源。”“这样的学习使我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改变了与老师的关系。希望这种多种形式的教育能多开展,让广大同学受益。”他们感到参加教育后很开心、自在,很久没有这样畅快地交流过了,他们在寻回自己的自信、尊重、坦诚和创新。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的、集多种教育形式为一体的、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心理健康的两个基本任务是心理课程的开设和心理辅导的开展。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讲座,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通过心理课程的讲解,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了解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教育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思辨力、自主性和开放精神,帮助他们积累成长的体验和方法。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以发展辅导性为主,并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矫正心理障碍。心理辅导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服务,以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促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发挥内在潜力,走向成熟和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中还不可忽视心理测试的开展,对学生人格发展、情绪问题、行为问题、适应性问题和职业兴趣等进行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其规律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广阔的前景,学生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涉及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愈来愈突出,地位将愈来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