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变干净了——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班论文,干净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从水中分离出杂质是过滤。
2、能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大胆探索实践。
3、能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二、活动准备:
1、自制过滤器人手一份,纱布、勺子、筷子、网袋、沙子、棉花、土豆、盆子若干。
2、“过滤过程”课件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洗洗讲讲,感知水变脏。
1、洗土豆。提醒幼儿边洗土豆边观察水的变化。
2、师幼讨论:洗过土豆的水和没洗过土豆的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脏的水有什么用?
(二)探索实践,感知水变干净。
1、尝试用简单的方法让水变干净一点。
(1)师幼讨论;怎样让脏的水变干净一点?
幼儿A:倒出上面的水,把下面的脏东西倒掉。
幼儿B:再倒点干净的水,让它稍微干净一点。
幼儿C:我用布放在碗上倒。
(2)幼儿用纱布、勺子、网袋等材料操作。
分析: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创造性地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用筷子挡住盆口把脏东西挡住;有的用纱布在盆中来回转动使土豆皮挡在纱布上;有的用网袋在水中来回网;有的用勺子在水中舀……此环节是幼儿进行过滤小实验的铺垫环节,幼儿在自发的操作过程中能直接感知看得见的脏东西被过滤,积累了经验。
(3)幼儿围绕问题介绍:
你把水变得怎样了?用了什么材料?是怎样变的?
请用网袋、纱布的幼儿演示介绍。让幼儿知道:水经过纱布、网袋的时候把水里的土豆皮和泥块挡住了。
2、操作实验过滤。
(1)教师介绍棉花、沙子、过滤器等材料,幼儿相互讨论:怎样用这些材料把水变得更干净?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尝试实验。
(3)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师幼着重分析幼儿过滤结果为什么不同。
师:你让水变干净了吗?是怎样变的?
幼儿A:我做了两次,先把棉花放在瓶子里,水倒上去还是黄的。第二次我又加了沙子变干净了。
幼儿B:我做了三次,我把沙子倒在瓶子里,一下子就漏掉了。我就先放棉花再放沙子,流下来的水有点干净了。最后我又加了棉花和沙子,流出来的水就很干净了。
幼儿C:我用了好多棉花,开始的时候水流不下去,我用筷子动了一下,水就流出来了,可还是有点黄。
师:为什么有的水很干净,有的水不是很干净呢?(教师出示几个不同的实验材料和结果让幼儿观察比较。)
幼儿A:他的沙子放少了,所以不干净。
幼儿B:他的沙子一边放得多一边放得少。
幼儿C:没放沙子也不行,沙子是很重要的,我开始也没有放沙子。
(三)看看讲讲,了解过滤的原理。
1、观看课件。课件内容:我是黄黄的水,因为我身体里面有很多杂物。人们洗东西时把杂物留下了,下雨时地上的脏东西也到我的身体里。这样我就成了不能喝的脏水了。怎么办呢?人们想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就是过滤。先把我放在一个池子里,让我静静地等一段时间,我身体里一部分脏东西就会沉在下面。我变得稍微干净了一点后,再把我送到一个有过滤网的池子里,经过过滤网时我身体里小一点的杂物就挡住了一点,我变得又干净了一点。然后再把我送到有更密过滤网的池子里,这样我身体里很细小的杂物也挡住了,我变得很干净了。但是,我身体里还有细菌,要经过消毒才能变成家里用的自来水。
2、教师小结:象这种把水中的杂物(泥土、脏东西等)挡住,让水变干净的现象就叫过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