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回归隐逸研究_列子论文

老子回归隐逸研究_列子论文

老子归隐故乡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子论文,故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司马迁说老子“至关,……莫知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后人解释说这个“关 ”是指函谷关或散关,于是老子辞官之后出函谷关西去,莫知所终,就成了两千多年来的学 界定论。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我们认为老子辞官之后并没有西去,而是回到了故乡 陈国从事授徒讲学活动,从而在以陈为中心的地区建立了具有重大影响的道家学派。

一、老子出函谷关或散关西去的说法不可信

司马迁只说老子辞官后“至关”,应关令尹喜之邀,著书上下篇。并没有说明这个“关” 是什么关。一直到了南朝,裴骃才在《史记集解》中说:

《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 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 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具胜实,莫知所终。”

这就是说,老子西去的最早记载见于神仙家言。这段记载也见于今本《列仙传》,书中还 说老子生于商代,“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 大秦。”后来,唐代的司马贞在为《史记》作索隐时,也说:“李尤《函谷关铭》云:‘尹 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为散关令,是也。”唐代张守节作“正义”说:“ 《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尹喜著《道德经》一卷。’”

《列仙传》的作者,有人说是刘向,有人说不是。即便是刘向所写,《列仙传》也只能看 作天方夜谈类的神话,不可据为信史。《水经注》十九《渭水》说:“昔李耳为周柱史,以 世衰入戎。”而《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已是北朝人,他很可能是从《列仙传》等传说中抄 来的,不足信。仅就以上有关老子和尹喜的记载,就有许多常识性的错误:

第一,如果关令尹喜是周大夫,那么他所看守的关口就不可能是函谷关或散关,因为散关 处于今陕西省的西部,在春秋末年,这里属于秦国土地。函谷关在洛阳的西边,但也属于秦 国所有。秦国怎能让一个“周大夫”去为自己看守边关呢?

第二,既然老子是生于商代,那么在他西去的时候,就不可能只有八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而是五百岁左右。这显然是神话。

第三,《列仙传》说老子到了大秦国,大秦是指罗马帝国。《史记·大宛列传》提到罗马 帝国,但不叫“大秦”,而叫做“黎轩”,《史记索隐》说:“《汉书》作‘黎靳’,《续 汉书》一名‘大秦’。”可见“大秦”这一名词出现较晚。东汉和帝永元九年,西域都护班 超派他的属官甘英出使大秦,中途遇海而还。以朝廷之力,去大秦尚且困难,更何况老子已 是垂暮老人,坐的是老牛破车,如何到得大秦,即使到了,信息又是如何传回来的?

现在的学界一般认为,是东晋的道士王浮在此基础上,又作《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到了 西域,教化了佛祖释迦牟尼。其实,老子化胡的说法,至少在东汉后期就已经出现,《后汉 书·襄楷传》记载,襄楷在给桓帝的奏章中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而襄楷也是一 个知识不多而又敢信口开河的人,同篇接着记载说,他断言“古者本无宦官,武帝末,春秋 高,数游后宫,始置之耳”。这说明他不仅没有弄清先秦的历史,甚至连汉代的历史也不清 楚。可以说,老子西游化胡的说法更是以讹传讹。

二、老子晚年回故乡授徒讲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无论大国小国,都设有自己的关口,东周国也不例外。因此,尹喜所看 守 的关口虽然无法确定究竟是哪一个关口,但基本可以肯定它是东周的一个关口。春秋末年, 东周的地盘已经不大,因此这个关口也就在洛阳周围,而绝不会是什么散关。老子走出 东周的边关以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授徒讲学。关于这一点,我们有以下证据:

第一,细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可以从中找到老子回到故乡的蛛丝马迹。司马迁在 文 中说,后人传说战国时楚人老莱子和周太史儋就是春秋末年的老子,这虽然只是附会,但这 一传说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当时的人和司马迁都不认为老子出函谷关到了异族地 区,不然,这个附会就不会产生了。时人和司马迁都认为:老子的确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但究竟是很快就去世了,还是一直活到了一百六十余岁,甚至二百余岁,那就无法确考了。

第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的儿子宗当了魏国的将军,封在段干。接着,“宗 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这 个记载在细节上可能有误,但它大致上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老子后代的活动范围 基本是在魏、齐一带,而魏、齐都是在老子故乡的周围。这一事实从侧面说明了老子辞官后 是回到了故乡。如果说老子辞官后,独自一人远游西域,而把自己的家属送回故乡,似不合 情理。

第三,《列子》、《庄子》等有关典籍明确记载老子辞官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列子· 仲 尼第四》记载:

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 ”“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 :“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亢仓子者,得聃之道 ,能以耳视而目听。”

这段记载的下文还很长,主要讲鲁君听到这件事以后很惊奇,就把亢仓子请来,并把亢仓 子讲的道理转述给孔子听,“仲尼笑而不答”。这说明了老子的确是在陈国教过学生,而且 他的学生与孔子同一时期。过去,不少学者说《列子》是一部伪书,现在,这一根据不足的 说法基本得到了否定。我们认为,《列子》的这一记载基本是可信的。

另外,《列子·周穆王第三》还记载说,“秦人逢氏有子,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 哭,视白以为黑,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其父很着急,在别人的建议下,他就去鲁国 寻找能够治疗此病的多艺君子,结果在路过陈国的进侯,遇到了老子,老子对他进行了一番 教导。把以上两则记载结合起来,更能说明老子在出名后的晚年,曾生活在自己的故乡。

《庄子·天道》对此讲的更清楚: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 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孔子想把自己整理的图书藏于天子的图书馆中,于是就去找曾在该馆工作过、现已辞官在 家的老子帮忙,结果道不同不相为谋,碰了一个钉子。这段记载中的老子“免而归居”,明 确说明了老子离开东周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关于老子居住的具体地点,《庄子·天运》 中也有记载: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这一记载说明老子辞官后曾在沛地居住过,沛在今江苏徐州,与老子的出生地很近。

有人说《庄子》一书多为寓言,不可信。其实我们不要忘了,庄子除了使用寓言之外,还 使用了重言和卮言。而重言就是引用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言论。比如《庄子》书 中记载了许多孔子的言论,似与真实的孔子有不少出入,但它记载的有关孔子的籍贯、年代 和生平,基本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庄子》说孔子到陈国去向老子请教,这完全是可能的, 因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多次到过陈国,而且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很长。

我们认为,《庄子》中有关老子的记载是合乎情理的。特别是关于老子的去世,《庄子· 养 生主》中有一段记载: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 ,可乎?”曰:“……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 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这则记载说明老子的确是死了,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去世的具体地点,但基本可以断定他 是死在中原地区,而且还有学生。老子生前即受到当地居民的爱戴,不然,在他死后,不会 有这么多的人前去吊唁。我们再看后人对这一段的解释:

老君即老子也。……当周平王时,去周,西度流沙,适之罽宾。而内外经书,竟无其迹, 而此独云死者,欲明死生之理泯一,凡圣之道均齐。此盖庄生寓言耳,而老君为大道之祖, 为天地万物之宗,岂有生死哉!(《庄子集释》卷二注引成玄英疏)庄子说老子虽然是一个深 受大家爱戴、非常了不起的学者,但他最终还是同我们一般人一样去世了,而后人却说老子 是 一个远度流沙、不生不死的神人,两相比较,谁的记载更为准确,更为可信,就不言自明了 。

因此我们断定:老子辞官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带收徒讲学,其中可能到外地旅游过 ,但最终还是死在中原地区。

三、道家学派在郑宋陈齐的兴起说明老子晚年在家乡授徒讲学

从老子创道家学说开始,一直到西汉初年,道家学派一直活跃在以陈地为中心的郑、宋、 齐一带,而不是西域,这一现象也有力地说明了老子晚年回到了家乡,不然,这一地区道家 学派如此兴盛的原因就无法得到解释。

在老子家乡西边不远的郑国,出现了一位道家著名学者列子。过去有人曾怀疑列子的存在 ,但这一观点现在已被学术界否定,因为《战国策·韩策》、《庄子》诸篇、《吕氏春秋· 不 二》等对列子的生平思想都有明确记载。关于列子的籍贯,刘向为《列子》作序说:“ 列子者,郑人也。”《列子》第一篇《天瑞》一开始就讲:“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 者。”这说明列子主要生活在郑国,《列子》所记载的有关列子的活动也主要发生在郑国。 列子是郑国人,这一点无可怀疑,但其故里的详细地址已不可考。所好郑国不大,我们可以 假定他是郑国国都新郑(在今河南新郑一带)附近的人。而新郑距老子家乡很近。

在老子家乡北边不远的宋国,出现了另一位更有名气的道家学者庄子。庄子的故里在哪里 ,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在今河南商丘附近,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今安徽 蒙城。其实这种分歧完全是由于各地争名人而造成的,不该成为一个学术问题,因为只要弄 清楚庄子属于战国时代哪个国家的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早记载庄子国属的是《韩 非子·难三》,该文明确讲庄子是“宋人”。其他如《淮南子·修务训》的高诱注、刘向的 《 别录》、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张衡的《髑髅赋》等等,都认为庄子是宋人。可以说, 在唐代以前,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如果我们承认庄子是宋人,也就等于承认庄子的故里在 现在的河南商丘。因为在战国时代,安徽蒙城不属于宋国。而且安徽蒙城当时也不叫“蒙” 。当时宋国叫“蒙”的地方只有一个,即在今天的商丘附近。商丘在老子故里北边约二百 里处。

在老子家乡东边的齐国,道家影响更大。在那里,虽然没有出现像庄、列那样的大家,但 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声势的道家学派,其中有不少人在道家学派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齐宣王时,就有一个名叫颜斶的道家人物,他处处以道家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战 国 策·齐策》记载,他在齐宣王面前说明士为贵、王为轻的道理时,就曾引用过老子的话,他 说:

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 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是其贱之本与?

这段话中的第一处引语虽然不是出自《老子》,但与老子思想是相通的。至于第二处引语 ,则是《老子》中的原话。而且《战国策》的作者在评论颜斶时说:“知足矣,归真反朴 ,则终身不辱也。”也是把颜斶看作道家人物。

一直到汉初,道家学派主要活动地区仍然在齐。我们看有关记载:

1、曹参任齐相时,受当地道家人物盖公影响,施行无为政策。后来,这一政策影响到了全 国 。(《汉书·曹参传》)

2、张良于陈齐间下邳遇道家人物黄石公,受《太公兵法》。(《汉书·张良传》)

3、“田叔,……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钜公。”(《汉书·田叔传》)

4、“(齐相)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遂自杀。”(《汉书· 高五王传》)

5、“陈平,阳武(古属陈国)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 汉书·陈平传》)

这么多的道家人物出现在以陈为中心的地区,充分说明老子在故乡有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 授徒生涯,结合老子的生平经历,这段授徒经历又只能发生在他退隐后的晚年。因此我们可 以断言:老子归隐后回到了故乡,而不是到了西域。

标签:;  ;  ;  ;  ;  ;  ;  ;  ;  ;  

老子回归隐逸研究_列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