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内科疾病并发肠套叠临床分析论文_董静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4000

【摘 要】目的:对儿内科疾病并发肠套叠临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方法:采取实例研究的方法,对近期住院治疗由儿内科疾病引发肠套叠现象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所有患者使用灌肠复位的治疗方式,并且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其中14例患者在治疗以后痊愈,2例患者在接受灌肠治疗以后,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最终采用外科手术的治疗方式,最终痊愈。结论:部分患者主要是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了肠套叠并发症,对于这类患者,应该加强对药物的控制,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并且胃肠道痉挛是引发肠套叠的元凶,要想彻底肠套叠,就要采取适合的方法,解决胃肠道痉挛的现象。

【关键词】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医院性肠套叠;胃肠道痉挛

继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是肠管错位引起的,部分肠管及其周边组织会在某些原因的影响下,逐渐进入到邻近的肠腔内部,这就出现了肠套叠现象,具体的表现为急性肠梗阻,发病率极高,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如果在幼儿出现肠套叠现象时,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采取适合的治疗方式,具有非常高的治愈率。X线空调灌肠就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式,该方法不需要开刀手术,减少患者的痛苦。但是部分肠套叠是由于儿内科疾病引起的,由于患者本身患病的原因,难以第一时间发现肠套叠,或者出现误诊等现象,出现延误治疗的现象,无法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只能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极容易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可能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患者治疗过程痛苦不堪,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案件。本文通过实例进行肠套叠的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近期住院的儿内科疾病并发肠套叠患者,总共16例,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患儿中,男11例,女5例,全部患者均经腹部彩超及X线检查确诊,都有胃潴留和腹胀症状。年龄5个月~4岁,平均1.8岁;其中<1岁8例(50.00%),l~3岁7例(43.75%),>3岁1例(6.25%);发生肠套叠时间:人院≤1d2例(12.50%),2-3d8例(50.00%),4~5d6例(37.50%)。原发疾病:过敏性紫癜4例(25.00%),大叶性肺炎1例(6.25%),支原体肺炎2例(12.50%),胸膜炎1例(6.25%),轮状病毒肠炎5例(31.25%),感染性腹泻病3例(18.75%)。

1.2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中,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均伴有腹痛;3例伴呕吐,并发肠套叠时腹痛明显加重,均出现呕吐;8例腹泻患儿(含轮状病毒肠炎及感染性腹泻病)均伴有呕吐及哭闹,并发肠套叠时7例阵发性哭闹突然加重,大便明显减少;l例表现为精神萎靡,大便带少量血丝;3例肺部感染病例及1例胸膜炎病例均无呕吐、腹痛症状。在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3例红霉素,1例阿奇霉素)治疗后出现呕吐、腹痛症状,并发肠套叠时腹痛明显加重,伴面色苍白,无血便。

1.3辅助检查

全部患者均经腹部彩超检查发现“同心圆”征、“靶环”征或“套筒”征,并经X线空气灌肠发现气柱推行受阻、杯口征确诊为肠套叠。

1.4治疗方法

14例患儿采用空气灌肠治疗,采用自动控制压力的结肠注气机,肛门插入Foley管,肛门注入气体后即见肠套叠肿块各种影像,逐渐向回盲部退缩,此时可见网状或圆形充气回肠,说明肠套已复位。同时给患儿口服肠内不吸收的活性炭1g,炭末一般612h由粪便排出即可证实肠道彻底贯通。2例d,JL采用肠套叠手术复位术,采用上腹部横切口,用压挤法沿结肠框进行肠套叠整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4例患儿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2例复位失败经外科手术治愈。灌肠复位中出现1例结肠穿孔并发症,表明为患儿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病情突然恶化,及时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应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的小儿胃潴留和腹胀平均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在婴幼儿患有儿内科疾病时,极易引发肠套叠并发症。根据上述研究可知,腹泻病引发肠套叠的病例最多,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占到整体的50.00%。在感染腹泻病以后,患者的肠管、淋巴结都会受到腹泻病的影响,部分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现象,就会对肠管产生压迫或者牵引,进而导致其出现位置上的变化,最终出现肠套叠现象。除此之外,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患者的消化道功能,导致其功能换乱障碍,无法正常工作,最后出现肠套叠的现象。

本次研究中还有部分过敏性紫癜的幼儿患者,出现了肠套叠并发症。在出现该疾病后,患者全省性都会出现小血管炎,与变态反应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患有过敏性紫癜以后,患者的毛细血管会受到各种刺激,最后引发血管炎,这也是出现肠套叠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研究,在出现过敏性紫癜以后,患者经常会出现肠套叠现象,已经成为该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生。在本次研究中,占到总体的25.00%。

剩余的4例患者分别是肺部感染和胸膜炎引发的肠套叠,对患者的感染源进行检查以后,发现患者是由于支原体感染出现的该疾病,为此选择使用红霉素治疗方法。其中1例患者为大叶性肺炎,对于该患者,则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采用阿奇霉素和头孢他啶联合治疗。还有2例患者为胸膜炎,对于该患者也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主要使用红霉素和头孢地嗪作为治疗药物。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一定的药物副作用,具体表现为呕吐、腹泻等等。在控制了上述原发病以后,患者突然出现了更为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出现了呕吐不止和严重腹泻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肠套叠的并发症。对上述病例研究以后发现,都是用了同类的抗生素药物,发现肠套叠的主要发病原因为医源性。根据对国外文献的查阅发现,部分抗菌素也会引发肠套叠并发症,国内也有着相应的报道。这类药物具有促进肠胃蠕动等作用。

综上所述,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引发肠套叠并发生。并且上述病例都是因为药物引发的胃肠道痉挛现象。国内关于防治胃肠道反应有着相关的治疗方法和研究,可以作为借鉴和参考。要想降低儿内科疾病引发肠套叠的现象,就要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因为医源性导致的肠套叠问题。在医院对儿内科疾病诊断时,要减少误诊现象,尽量减少对胃肠道有影响的药品,选择一些对胃肠道有利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海军,肖金凤.气囊肛管空气灌肠治疗婴幼儿细菌性痢疾并发肠套叠16例临床分析实践[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20):66-67.

[2]孙俊,徐伟珏,吕志宝,et al.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5).

[3]刘超凡,孙多成,张剑,et al.肠套叠患儿X线影像特征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8.

论文作者:董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5

标签:;  ;  ;  ;  ;  ;  ;  ;  

儿内科疾病并发肠套叠临床分析论文_董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