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马克思主义论文

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马克思主义论文

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讨会论文,当代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1997年11月9日至11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的40 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就以下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问题

当今世界是正在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因此与会者一致认为,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状况,这将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共中央编译局俞可平教授指出,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趋同化倾向;(二)社会主义研究由政坛走向校园;(三)研究的问题比以前具有更大的前沿性。主要前沿问题有生态问题、后现代问题、新社会运动问题、女权问题、人权问题和全球化问题等诸多问题;(四)研究方法和工具的革新。如后现代主义方法、社群方法等。 总之, 自90年代以来,虽有苏东事变,但社会主义研究仍然此起彼伏,日益高涨。

二、关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模式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模式问题上,与会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单一发展模式论。自本世纪中叶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已突破单一的模式,呈现出解释和应用的多样化格局。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和理解也会随之不一样,因此不能用某一国家的单一模式去衡量和评价其它国家或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该承认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而决不是非马克思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问题上,与会者认为,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图景,在发展道路上、发展模式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是由各个国家具体情况决定的,因此是合理的、正常的。以前只用单一的苏联模式的判断标准应该被抛弃。当然我们也不应该以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去否定或干涉他国的发展道路。北京大学李青宜副教授还特别指出,苏联的失败实际上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的失败。

总之,在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模式上,应反对“中心主义”、“正统主义”的单一强权模式。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根据国情走符合自己的路,当然在某些问题上也应大胆地借鉴其它发展模式的经验。

三、关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

武汉大学陈恕祥教授在“姓社姓资”、“三个有利于”等问题上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说:有人认为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不问姓社姓资,姓公姓私,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就明确说过特区姓社不姓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去问姓社姓资的。他还认为,“三个有利于”不是判断姓公姓私的标准,它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与会者一致认为,邓小平理论没有提供终极真理,而是提供了一个方法,指出我们应该怎样走自己的路。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本身还没有完善,还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并且在今天也还有许多理论问题没有得到研究和解决,因此这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四、关于全球化问题

武汉大学何萍教授认为,全球化问题既是一个事实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作为一种理论,全球化是研究现实社会的一个出发点,是分析当代社会主义问题的思维方式。她用全球化理论着重分析了苏东事变的原因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问题。他认为,苏联模式的实质是计划经济加官僚政治体制,而全球化的最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在经济上建立市场经济,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治,发展上要求民族的自治。但这些是不能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所容纳的。所以全球化的过程必然要冲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提供契机。她还指出,全球化及其所引起的全球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打破一切阶级、国家和民族的界限,重视全人类的利益,而资产阶级却无法摆脱自身的阶级利益,于是,全球化的过程就暴露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全球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狭隘性之间的深刻的内在矛盾。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冲破资产阶级的阶级狭隘性及其由此构造的文明形式,代之以新的更高的文明形式,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黄高晓博士认为,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因此中国应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走出一条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标签:;  ;  ;  

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