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索论文_刘婧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索论文_刘婧

刘婧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能源学院 天津市 300350

摘要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既是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完善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通识教育课程是实践通识教育的基本形式,本文拟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探索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既是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完善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才型人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针对专业教育在人才知识结构、素质培养、人格塑造与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足,开始启动规模宏大的素质教育工程。开展通识教育,注重教育创新,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共识与趋势。通识教育如果要深入下去,就必须牵涉到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管理,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是通识教育从理念上升到实践的关键。因为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人全面素质提高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管理来实现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管理是通识教育从理念上升到实践的关键。通识教育课程是实践通识教育的基本形式,本文拟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做简要探讨。

一、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第一,通识教育目的不明确,通识课程目标的指向性不强。中国多数大学尚未有明确的通识教育目的,即使明确了通识教育目的,也未能体现本校教育理念。大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目的基本上都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人才”,没有体现本校特色。因而各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为政,毫不相干,未能真正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

第二,通识教育课程得到重视,实施模式简单。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体现了学校对通识教育重视程度,各校都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总体课程的一个部分,而且通识课程的份量不断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从90年代中的四分之一左右增加到现在的近三分之一。这说明中国大学开始重视通识教育课程,都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本科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模式比较简单,有的是“1+3模式”,即所有新生入学后接受一年通识教育,然后回各院系学习专业课程;有的学校是在前期施行通识教育,第二学年实行分流,后期施行专业教育。这种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简单地分成前后两个阶段施行的做法,容易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弊病,不利于提高通识教育的效果。

第三,通识教育综合课程基本上设置为核心课程,但分类比较随意。中国高校目前对通识教育课程有一种普遍的误解,几乎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盲目仿效哈佛通识课程的外在分类方式上,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

二、明确课程设置的目标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的课程设置的目标。

“我们如果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课程时,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是由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决定的。“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或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根据通识教育目的,结合工科院校实际,应确立以下六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1.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性的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能有效交流、表达与思考等;

2.使学生基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文明,理解蕴涵其中的社会文化实质,体会、感悟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的认知分辨能力、鉴赏能力,增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三、通识教育的融合性原则

通识教育课程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之中,是指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趋于融合。通识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通识教育不是“通通都识”、“什么都知道”。“通”指“贯通、融通”,“识”指“学问、见地、智慧”,“通识”指不同学科专业知识能够融通,能从比较开阔的、跨专业的视角进行有效思考与交流,达到不同专业、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高等教育由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部分组成。在大学课程中,一个最难处理的问题就是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二者有机融合与统一,才能培养合格人才。开设专业课程进行专业教育是学生今后职业所需,是谋生;通识教育是为了做人。不谋生难以做人,不做人又难以长期谋生,无专业技能怎能算是健全之人?仅有专业技能而无“做人”之识怎能可持续发展?虽然通识课程不可能是某一专业教育课程的专职性的基础课程,但其所提供的基础知识与思维视野是相联结的,二者之间可构成一种相互滋生的诸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开设专业与通识相联结的课程如“医学与人生”、“材料与生活”、“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与“交通与美学”等,在教学过程中找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结”,既要注重通过专业教育培养人力,又要开展通识教育注重培养人性,既要有深度教育,又要讲宽度教育,既要鼓励专业学科关注通识文科问题,如医学的社会学问题,又要鼓励人文学科关注并尊重专业教育问题,积极关注专业教育课程对通识教育目标达成所具有的隐性功能。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 .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

[3]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

论文作者:刘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0

标签:;  ;  ;  ;  ;  ;  ;  ;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索论文_刘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