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玉(成都铁路分局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8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99-01【摘要】动静内瘘是指通过手术将动静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路,是尿毒血液透析症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被视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保护内瘘成为护士的重要职责。内瘘使用初期如按压不当会造成皮下血肿,不同程度损伤血管,造成下次穿刺困难或血流不足,严重血肿可导致血管硬化,周围组织纤维化及血栓形成等,造成内瘘闭塞。通过对我院透析中心1例血液透析内瘘穿刺后皮下出血致内瘘闭塞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使内瘘的使用更安全,更合理。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皮下出血
1、病例简介患者男,53岁,于2015年06月09日因"肾功异常1+年,心累伴下肢水肿1+天。”入院,行透析治疗。2015年06月12日患者于血透内瘘穿刺时左臂疼痛,静脉压力大,遂改用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导管透析。透析后患者出现左前臂皮肤稍呈青紫、明显硬、肿,触痛明显,左前臂动静脉内瘘震颤可扪及,杂音较前稍减弱。予以鱼精蛋白注射液20mg静脉缓慢推注,皮下注射血凝酶1ku,静滴卡络磺钠注射液80mg止血,并予以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5g静滴预防感染,局部压迫止血,冰袋冷敷。患者左上臂肿胀及疼痛未能缓解。左上臂血管彩超提示左上臂弱回声团:假性动脉瘤?左侧肱动脉出血?立即在左臂丛麻醉下行血肿清除术,取左肘正中"S"型切口,术中见左肘正中静脉可见一约1mm大小破裂出血口,并见左肘正中静脉壁薄,脆性大,出血口周围及肌间隙可见血肿形成,术中予以7.0血管缝线缝合修补破裂口并清楚周围血肿,术中探查左肱动脉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操作顺利,术中出血及血肿共100ml。术后患者自诉伤口疼痛不明显,左上臂内侧可见皮肤青紫,左上肢肿胀较前消退,张力不高,造瘘口无明显震颤及杂音,伤口敷料清洁固定,肢端温暖,手指活动可。
2原因分析1.患者在透析过程中使用肝素抗凝。2.穿刺后压迫位置不准确,只压到表皮穿刺点,血管穿刺点压迫不准确,导致渗血。3.按压方法及按压时间不当均可造成皮下血肿。4.穿刺点选择不当或穿刺技术不良,多次穿刺失败,造成静脉壁穿孔,引起皮下血肿。5.透析过程中对皮下血肿的观察判断不到位。6.透析结束后患者活动过度,造成止血球错位而渗血或由于患者糖尿病肾病全身动静硬化,血管壁僵硬、薄、脆性大,因此易发生血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对策3.1拔针后选择正确的压迫 止血方法3.1.1指压止血时力是垂直作用于所接触的物体表面,与弹力绷带相比对于减缓血流的作用可能更直接、更有效、同时避免像弹力绷带一样围绕前臂环绕一圈,使静脉回流发生障碍。(1)方法是将2.5cm×2cm×0.5cm纱布块中上1/3处置于皮肤穿刺点上,拔出穿刺针后,用食指和中指垂直按压于纱布块上,压迫穿刺点20min后发现穿刺点仍出血,延长穿刺点压迫时间至完全止血共4h。3.1.2治疗结束拔针后,用双层纱布折迭卷曲的长3cm,直径1.5cm圆柱状纱柱以适当力度迅速按压穿刺部位,用胶布加压包扎1h,必要时加用弹力绷带加压,加压包扎期间密切观察包扎敷料有无渗血,穿刺局部有无肿胀,疼痛。3.1.3患者肘正中静脉穿刺出现压力大怀疑误穿刺到肱动脉时,拔针后可用双层纱布折迭卷曲成长条状顺着肱动脉的走向用力压迫,外加用弹力绷带加压,加压包扎期间密切观察包扎敷料有无渗血,穿刺局部有无肿胀,疼痛。
3.2适当的压迫止血力度 为患者压迫止血过程中间断评估患者瘘口处,可扪及波动震颤,询问患者瘘侧肢体是否麻木胀痛。如发现震颤减轻或患者主诉肢体麻木胀痛则适当减小按压力度,每间隔20min观察出血情况1次,由于内瘘血管静脉被动脉化,血管压力增高,透析结束后穿刺点的压迫时间长于普通外周静脉穿刺时间,压迫时间不足穿刺点反复出血增加失血量,如形成皮下血肿,严重者可导致血管硬化,周围组织纤维化及形成血栓,造成内瘘闭塞。(2)压迫时间延长增加内瘘血栓的机会,因此止血过程中间断评估内瘘出血情况,止血成功后及时停止压迫,避免形成内瘘血栓。压迫过程中指导患者将瘘侧肢体抬高,尽量减少瘘侧肢体的活动。
3.3改进护理操作方法:3.3.1正确选择穿刺点,穿刺前评估患者内瘘情况,选择合适的进针点。内瘘静脉穿刺点最好避免穿刺肘正中静脉,因与肱动脉比较近,容易误穿到肱动脉。3.3.2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尽量减少血管和皮肤的损伤。穿刺时从血管旁侧或上侧进针,刺入时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针进血管时不要用力过猛,原则上是宁慢勿快,持针要稳(3)。避免刺破血管下壁使血液通过下壁渗入皮下不易观察到。
3.4加强皮下血肿的观察 穿刺出现血肿时可用记号笔沿血肿的边缘划上记号,每间隔20min观察血肿有无增大。对于出血部位较深不易判断的患者可测量肢体的周径,与健肢进行比较,并观察皮温、皮色、询问患者瘘侧肢体是否麻木胀痛,评估患者瘘口处,可扪及波动震颤。
3.5皮下血肿的处理 皮下血肿在24小时内禁止热敷,冷敷血肿周围处,一次不可超过20.30分钟,可以减少渗血,减轻肿痛。冷敷后给予浸有50%硫酸镁无菌纱布局部湿敷,可在24小时后用喜疗妥膏外涂并轻轻按摩,加速皮下血肿的吸收,以促进血管软化,每日2.3次,有血肿的内瘘暂停使用,以免穿刺后损伤加重。热敷可减轻患者疼痛加快皮下血肿吸收,水温50.60度,每日3.4次,每次30.60分钟防止烫伤,可用鲜马铃署切片外敷血肿部位。利用马铃署的清热消毒、消肿散瘀、解痉消炎之功效,可以防止血管通路并发栓塞和感染,还可配合理疗,加快皮下血肿的吸收,有血肿的瘘侧肢体减少活动,以免加重损伤。
4讨论引起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原因,根据患者血管条件进行穿刺拔针及合理按压,可避免皮下血肿的发生。发生皮下血肿应立即采取局部压迫止血、冷敷、湿敷、热敷等措施。如果护理不当或观察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造成内瘘闭塞。加强健康教育,告知动静脉内瘘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患者的配合,可有效的降低皮下血肿的发生,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1]刘群,刘惠.动静脉内瘘压迫止血方法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1.3.[2]周英志,范丽萍.影响内瘘使用“寿命”的相关因素与护理% 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20.121.[3]尤银珠.关于较难穿刺静脉的处理方法.哈尔滨医药,2005,25(5):44.
论文作者:曾慧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31
标签:血肿论文; 皮下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静脉论文; 肢体论文; 动脉论文; 《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