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展望_图书馆论文

新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展望_图书馆论文

新世纪1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年中论文,书馆论文,事业论文,国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10)04-0003-10

新世纪10年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在20世纪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发展。它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与深化,是改革开放总体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就新世纪1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主要特征、面临问题、未来谈些看法。

1 新世纪1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新世纪10年,时间不算长,但中国图书馆事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事业整体的内容与规模获得提升;二是各类型图书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1.1 图书馆事业整体的内容与规模获得提升

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内容与规模的提升,就是指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图书馆硬件与软件同时发展。硬件是指馆舍、文献资源、设备等;软件是指办馆理念、技术方法、组织管理等。新世纪10年,随着图书馆硬件的扩展,软件也有了相应发展,并有机结合,从而使硬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传统图书馆内容、方法与现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新内容、新方法同时发展。传统内容与方法是今日图书馆的基础与主体。传统图书馆要发展,适应时代需要,必须吸收新的文献载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更新内容,提高工作与服务效率,这就是新世纪的复合图书馆的建设。三是图书馆功能与效益共同提升。由于图书馆硬件与软件、传统内容、方法与现代新内容、新方法的同时发展,提升了图书馆的功能与效益。四是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同时发展。新世纪10年,我国新建了一批实体图书馆,也重点发展了一批数字图书馆或网络图书馆。虚实的有机结合,使我国图书馆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即虚实并举、虚实共存。五是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教育同时发展。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专业人才,从而推动图书馆学教育规模与内容的发展。

1.2 各类型图书馆的发展

中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图书馆事业由多种类型图书馆组成。每种类型图书馆担负不同的任务,分别服务于不同对象和不同范围,受不同部门或单位主管与领导,并由主管单位提供经费。虽然各类型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历史、条件、具体环境有所不同,但共同的一点,就是新世纪1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升。

(1)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图书馆,成立于1909年,前身是京师图书馆。经过100年发展,藏书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馆舍面积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20世纪70年代,由于文津街老馆馆舍面积过小,根据周总理指示筹建新馆,1987年新馆一期工程完成,馆舍面积达17万平方米。1995年国家图书馆藏书1 959万册(件),工作人员1946人,年度经费9 421万元,购书经费6 036万元,年流通人次133.2万人次。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图书馆发展步伐更快,2000年藏书2 249万册(件),年流通人次381万人次,图书外借册次217万册(件)次,年度经费15 293万元,购书经费9 000万元;2002年藏书2 373万册(件),年流通人次498万人次,图书外借册次276万册(件)次,年度经费18 326万元,购书经费10 991万元;2003年藏书2 412万册(件),年流通人次449万人次,日均接待读者12 301人次,全年网上访问量近2亿点击次数,图书外借册次321万册次,年度经费18 155万元,购书经费10 993万元;2004年藏书2 456万册(件),工作人员1342人,年流通人次445万人次,图书外借册次456万册次,年度经费22 993万元,购书经费11 509万元;2008年藏书2 769万册。在服务方面,国家图书馆从1998年起就实行全年365天的“全天候开馆”,开架图书期刊有210万册供读者自行选阅。2004年,国家图书馆与全国600所地方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签订了文献提供服务协议,外地读者可委托当地图书馆向国家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或资料。1999年国家图书馆组建立法决策服务部,承担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国家机关立法与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自1998年至2004年11月,提供的各种咨询服务达2 609件。

2004年12月28日,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建。这是国家“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2.23亿元,其中二期新馆投资7.3222亿元,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投资4.907亿元。二期新馆建筑面积80 538平方米,设有读者座位2 900个,日均接待读者能力为8 000人,书库容量可满足未来30年的入藏图书需要。至此,国家图书馆馆舍面积已达25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位居世界第三。新馆在功能布局上充分利用了其巨额钢结构独有的空间特点与现代图书馆的使用需求,以开放式的阅览空间、开放的图书自由索取为主要功能特性,并将传统服务与数字服务相融合,集查、阅、咨、藏、网络服务于一体,突出新理念、新技术、新服务。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已于2008年9月9日向读者开放。目前国家图书馆有文津街老馆,新馆一、二期馆。文津街的老馆为古籍馆,以提供普通古籍、古籍善本为主的文献服务;新馆一期馆以提供外文文献、中外文专藏文献为主的研究性服务;新馆二期馆以提供中文新文献和电子资源为主的大众阅读服务。

国家数字图书馆已于2008年9月投入运行。截至2008年6月,数字资源总量已超过200TB,其中自建数字总量已达130TB,同时免费开放无版权数字资源,并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电子政务外网、卫星、光盘等多种方式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服务。2009年4月21日,国家图书馆参与发起的世界数字图书馆开通并提供服务,中国国家图书馆首批精选了20种珍贵文献,包括甲骨文、手稿、敦煌文献、少数民族文字典籍等,通过世界数字图书馆向全球服务。国家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发布电子书72万册(件)。至2009年8月,国家数字图书馆已在全国建立9个分馆,如广东东莞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等分馆。2009年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已达250TB。

(2)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类型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它担负着保存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免费服务于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由政府投资兴办。我国公共图书馆包括三个层次:即省、市、自治区以上图书馆,地、市、州图书馆,县、市、区图书馆。从我国公共图书馆产生至今,已有106年历史。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是1904年建立的湖南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已有100年历史的公共图书馆,还有1908年建立的天津图书馆(直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江南图书馆),1909年建立的山东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等。我国公共图书馆真正获得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49年全国只有公共图书馆52所,1957年发展至400所,1965年562所,1978年1 218所,1980年1732所,1985年2 344所,1990年2 527所,1995年2 615所。公共图书馆藏书,1979年18 353万册(件),1980年19 904万册(件),1985年25 573万册(件),1990年29 064万册(件),1995年32 850万册(件)。年流通人次,1979年7 787万人次,1980年9 045万人次,1985年11614万人次,1990年12 435万人次,1995年18 298万人次。新世纪10年,由于省、地、县各级公共图书馆已基本建立,因此图书馆数量增长不大,主要是藏书有所增长,流通人次与图书外借册次不稳定,有时高有时低,年度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但购书经费增长不多,赶不上书价上涨。2000年公共图书馆2 675所,藏书40 953万册(件),年流通人次18 854万人次,图书外借册次16 913万册次,年度经费139 321万元,购书经费37 141万元;2002年公共图书馆2 697所,藏书42 628万册(件),年流通人次21 950万人次,图书外借册次20 021万册次,年度经费176 882万元,购书经费41 853万元;2003年公共图书馆2 709所,藏书43 776万册(件),年流通人次21 440万人次,图书外借册次18 775万册次,年度经费205 252万元,购书经费44 407万元;2004年公共图书馆2 720所,工作人员49 069人,藏书46 151万册(件),年流通人次22 095万人次,图书外借册次18 536万册次,年度经费238 141万元,购书经费50 780万元。2007年公共图书馆2 799所,工作人员51 650人,藏书52 053万册(件),年流通人次26 103万人次,图书外借册次11 454万册次,购书经费88 685万元。

新世纪10年,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最为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单列市公共图书馆,沿海一些城市公共图书馆的馆舍继续新建或改建、扩建。如山东省图书馆新馆,1994年动工,2002年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5.28万平方米,投资近2亿元。新馆有阅览室25个,研究室15个,阅览座位2 000个,可容纳藏书700万册。南京图书馆新馆2002年开工,2006年建成,建筑面积77 860平方米,投资4亿元,阅览座位3 000个,网络节点4 000个,可容纳藏书1 200万册。2006年南京图书馆藏书已达800万册。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2004年底动工,预计2010年完成,改扩建面积103 599平方米,投资5亿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新馆,2008年开馆,投资2.16亿元,建筑面积32 300平方米,藏书容量300万册,读者座位2 500个,还有学术报告厅、视听室,每日可接待读者5000人次。新馆可提供200万册图书、期刊、文献的在线阅览,读者在有电脑、有网络的任何地方都可以24小时阅读。山西省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投资3.5亿元,预计2010年可建成。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8亿元,正在建设之中。新世纪以来,一些沿海或条件较好的县、市图书馆也扩建或新建图书馆。如江苏省就有不少县、市建新馆,张家港市投资4 000万元建新馆,常熟市建了一座11 000平方米的新馆,靖江市新建8 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泰兴市新建8 000平方米图书馆,昆山市新建12 000平方米图书馆,江阴市新馆建筑面积15 000平方米。

二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新世纪10年,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单列市图书馆、省会所在地图书馆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脚步,扩大了电子文献、数据库的采购,建立图书馆网站,与互联网连接等,从而使图书馆网络服务变为了现实。2009年就有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贵州省贵阳市的网络图书馆投入使用。“江苏省联合参考咨询网”由南京图书馆牵头,全省公共图书馆合作建立的公益性服务网络。拥有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中文数字化资源库群,包括电子图书90万种,期刊论文1500多万篇,硕博论文23万篇,会议论文17万篇,外文期刊论文500万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万件,专利说明书86万件,以及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立的规模庞大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和特色资源,提供网上咨询、短信咨询、电话咨询和OTCQ实时在线咨询等4种方式服务。“浙江网络图书馆”,只要你有一台电脑,在浙江省范围内上网,就能搜索到全省94所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和1.7亿条中外文文献信息、260万种图书书目信息。凡浙江省内公共图书馆的持证读者,通过点击“浙江网络图书馆”,就能足不出户,免费读书、看报、查资料、听故事、赏美图、观戏曲。广东“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网站”,又名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它是一个跨系统覆盖全省地域的数字图书馆联盟,由广东省公共、教育、科技系统图书馆强强联合。读者可以免费获得数字图书馆的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传递服务,包括120余万种图书、3 000余万篇期刊论文等资料。贵阳市图书馆“数字文献服务系统”也于2009年投入运行。

三是为基层广大群众服务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新世纪10年,由于基层图书馆服务薄弱,不少公共图书馆想解决这一问题,并探索各种途径。在这方面最有成效的是深圳市和浙江嘉兴市。2003年深圳市就正式启动了“图书馆之城”的建设,2009年深圳市拥有各级公共图书馆600所,每1.5万人拥有一所社区图书馆,全市公共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超过1 000万册,电子文献100万册。从2003年开始,宝安、龙岗、南山等区图书馆,率先在工厂密集区建设劳务工图书馆。经过6年实践,2009年深圳市拥有不同规模的劳务工图书馆近百所,其中纳入市、区图书馆一体化管理的有24所,建筑面积7546平方米,阅览座位2 334个,藏书近50万册,电脑305台,年接待读者近140万人次,年外借图书26万册,开展读者参加的活动350场,管理人员96人。2008年4月23日首台自助图书馆样机在深圳研制成功,经过一年努力,2009年4月,40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已全部布点安装完毕。每台占地10平方米,分布在全市36个片区和单位,图书借阅服务全面开通。每天,满载图书的自助图书馆物流配送车奔赴在大街小巷,把读者预借的图书送往离市民最近的自助图书馆网点。市民说:“在深圳,图书馆就在每个人身边!”深圳市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与方法获得国内外专家的肯定与赞扬,也获得深圳市民的欢迎。浙江嘉兴市从2007年开始创建市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在“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下,斥资5 000万元,2008年底全市所有乡镇建立了分馆,2009年开始在行政村建立图书流通站。全市“所有图书由市图书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流通,统一检索,一卡在手,通借通还。”嘉兴市构建市、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的作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是按行政体制建立的,由各级政府投资兴建和拨款维持其发展,如果打乱行政体制建分馆,最理想的是由市政府统一拨款,市图书馆统一组织领导,否则就会产生问题。

(3)高等学校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系统中最大最强的图书馆之一。它发展平稳,没有大起大落,一直在不断地向前迈进。高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品种齐全,专业性强,设备比较先进,服务范围与服务对象明确,规章制度比较完善,购书经费比较充足,工作人员素质比较高。跨入新世纪之后,高校图书馆获得了新的发展。据湖北省教育厅统计,2009年底全省有高校图书馆120所,其中有56所图书馆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本科院校图书馆12所,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44所),藏书从2000年的3 482.85万册,发展到2009年的9 784万册。武汉大学图书馆藏书在2006年就达564万册。据上海市62所普通高校图书馆2007年统计:馆舍面积827.916平方米,读者阅览座位80 086个,藏书(含电子馆藏)78 499 842册(件),文献购置费231 411 204元。2007年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书达519.75万册(件),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藏书达475万册(件)。新世纪10年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新建、扩建,如2005年新建的广州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达56 000平方米,武汉大学图书馆在原有基础上正在扩建新的馆舍。

(4)科研图书馆或专业图书馆。我国科学研究图书馆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中国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分院图书馆、研究所图书馆。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研究所图书馆、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三是中共中央、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所属研究机构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由所属单位领导,由单位拨款,服务于本单位,文献资源建设由科研方向决定,内容比较专深。它与高校图书馆一样,发展比较平稳。科研图书馆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新馆是1999年9月23日在北京中关村动工,2002年6月29日正式开馆,是一所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新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新馆于2002年建成,建筑面积18 000平方米,主楼地上13层,地下3层。藏书500余万册(含各研究所藏书)。

中国图书馆类型很多,在新世纪10年都发生了一定变化,有所前进,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叙述。

2 新世纪1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新世纪1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既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脉络、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主流思想,也体现了全国图书馆工作者10年的辛勤劳动、基本理念、服务态度、专业技能。两者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图书馆事业新世纪10年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主要特征是:

2.1 服务第一,以服务带动图书馆全盘工作

长期以来,中国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是馆内为主,主要人力、物力用在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图书馆学研究是技术为中心,图书馆学教育是技术方法为重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中心”这种现象逐步有所改变,但真正以服务第一,以服务带动图书馆全盘工作,则是新世纪10年的事,这是一个重大转变,而且是在不声不响中进行的。特别通过“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讨论,广大图书馆工作者明确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收藏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和满足社会需求,使不少图书馆更自觉地把服务放在第一位,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去推动图书馆的其他工作,从而使图书馆走上一条“实现自我价值”之路。为了保证图书馆服务工作,2008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图书馆服务宣言》。2009年3月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宣布:《公共图书馆法》已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第二类项目。

2.2 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无区别服务的理念获得图书馆界广泛共识与实践

新世纪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多次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扩大公共服务。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图书馆一方面努力构建和谐图书馆,在图书馆内部发扬民主,改善领导与馆员关系,尊重馆员,关心馆员生活。另一方面在服务社会中坚持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群众性、普及性、服务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读者,维护读者权益,保护读者隐私,满足读者不同需求,方便读者,做到公平正义。从而改善了图书馆领导与馆员、图书馆与读者关系,一个图书馆内外和谐、服务新风在新世纪的中国图书馆出现。

2.3 缩微文献、音像文献、数字文献与纸质文献同为馆藏的新型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初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图书馆主要以纸质传统文献收藏为主。从80年代开始,缩微文献、音像文献大量收藏。据2004年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收藏缩微文献、音像文献达17 755 000件(套)。数字文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新世纪10年收藏的品种与数量不断扩大,据上海市62所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2007年统计,文献资源购置费为231 411 204元,其中电子资源购置费为54 239 888元,占文献资源购置费总额的23.48%,接近1/4。据《羊城晚报》2010年5月31日报道:2009年全国高校图书馆采购各类国外数据库的经费达3.2亿人民币,1997年仅为10万美元。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理事长朱强估计,全国“211工程”高校用于图书馆购买电子资源的费用占到教育经费支出的3成以上,而且未来这方面的投入仍将持续增长,目前的投入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差距,如美国哈佛大学一年购置数据库就花费了2亿美元。

2.4 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结构与功能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缩微技术、音像技术的应用,新世纪10年又有了新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90年代,然而广泛应用,则是新世纪10年,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图书馆的功能不断扩展、图书馆的社会地位随之上升,并使图书馆融合于信息化社会,走上信息时代,成为信息化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图书馆组织机构的变革。根据新技术的发展,一些图书馆撤销了过时的机构,建立了一些与新技术发展有关的机构,如缩微文献阅览室、音像阅览室、数字文献部、计算机与网络管理部、缩微复制部、音像部等;二是馆藏文献结构的变化,由传统的单一的纸质文献收藏到缩微文献、音像文献、数字文献的全面收藏,文献的类型增多,内容更全面丰富,知识含量更多更密集;三是图书馆服务功能范围扩大,服务读者更多更广,由到馆读者服务发展到馆外读者服务,由服务本地到服务外地和世界,由实物服务到虚拟服务,由馆员直接服务到通过网络服务,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四是服务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变主动,由阵地服务到流动服务、网上服务,由馆内查目到网上查目、查借还图书记录,由馆内还书到馆外设点还书和通借通还,由有区别服务到无区别服务。

2.5 创新图书馆服务体制,努力使图书馆服务深入基层,真正为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村农民服务

目前我国图书馆服务,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最薄弱的环节仍是基层,是广大城镇居民与农村农民,他们享受图书馆服务仍比较困难或很少。新世纪以来,不少城市公共图书馆关注这一问题,想通过创新图书馆服务体制解决这一问题,并作了各种尝试。如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创建了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总分馆体制。在两年多时间内,增加了10所社区分馆,形成了管理统一、资源统一、服务统一的紧密型总分馆体制,读者免证阅览和上网,外借图书可通借通还。2007年平均每个分馆每月接待读者4 123人次,到2008年第一季度上升为4596人次。分馆又是共享工程的基层点,资源上互相整合,服务上互为补充。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起步于2002年,2008年已形成1个主馆(禅城区图书馆)、4个分馆(少年儿童图书馆、澜石金属图书馆、环市童装图书馆、外来工图书馆)的联合图书馆体制。2010年扩大为1个主馆、8个分馆的联合图书馆体制,实现每10万人口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全区常住人口人平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1.6册。联合图书馆的核心是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馆舍可以是政府的或企业的、个人的,但管理权统一归主馆。各分馆经费由区政府直接拨给主馆,由主馆统筹调配。联合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标志统一、资源高度共享,读者持“一卡通”借阅证可在联合图书馆的所有成员馆内通借通还。分馆建设与地区产业结合,立足于比较发达的专业镇(街),既具公共性,又具专业性。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地处郊区,为了满足郊区农民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因地制宜,探寻基层服务模式。2006年,嘉定区“百姓书社”开始建设,2008年已建成30个,遍布13个街镇。嘉定区“百姓书社”建设由区文广局主办,区财政支持,区图书馆组织实施。百姓积极参与,为书社提供场所,为书社日常管理当志愿者(管理员)。“百姓书社”以嘉定区图书馆为中心,文献资源统一采编,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嘉定区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献资源为每个书社配置了500册图书,每半年进行一次更换,还为每个书社订购10种报纸、15种杂志。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人口达87.8万人,有两个区级图书馆——西城区图书馆和青少年儿童图书馆。由于无法满足全区读者需求,因此从2001年开始,西城区图书馆就对10个街道259个社区居委会进行了广泛调研,制定并试行了街道级图书馆(室)建设标准。凡是达标的街道图书馆,区文化委和区图书馆在财力、物力上给予扶持。经过6年努力,建成13个联网管理的街道级图书馆,率先与首都图书馆实行了“通借通还”服务,还可以使用“一卡通”借阅卡与全市139家联网馆进行异地借阅。2002年西城区图书馆成立了西城区图书配送中心,区财政每年下拨专项资金支持,配送中心根据各街道实际需求进行统采、统购、统编、统配,从配送中心成立至2008年,已为13个街道级图书馆配送图书12万多册。此外,西城区图书馆还建有部队、单位、流动图书网点和集体借阅户37个,31个居委会建有独立图书室。西城区流动书车还为流动网点送书3 000多次,服务读者10余万人。以上四个图书馆建立的模式,各有特色,总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基层图书馆服务薄弱问题。

2.6 文献资源共享探索新模式

1957年9月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7次会议批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方案”规定在北京、上海由若干图书馆建立中心图书馆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武汉、沈阳、南京、广州、成都、西安、兰州、天津、哈尔滨等地建立地区性中心图书馆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其任务是为科研服务,负责全国和地区图书采购协调、国际交换、编制联合目录和新书通报。中心图书馆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建立后,在全国和各地区都发挥了很好作用。“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些机构的工作停顿,“文化大革命”后,除个别地区中心图书馆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恢复和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外,大多数都没有恢复。新世纪10年,一些地区或系统为了加强地区间、系统间图书馆的合作与协调,又创建了一些范围更大、合作内容更丰富的组织——联盟,人们称为这是进入“知识联盟时代”。2009年,天津图书馆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全市19所高等学校图书馆以及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天津市委党校等系统图书馆以联盟的形式,开展联合通阅、通借、文献传递等合作、扩大服务范围和受众面,更好地满足广大公众的文化信息需求,打造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平台。2009年5月,由湖北省文化厅牵头的武汉城市圈的9个市文化局和图书馆的负责人,签订了武汉城市圈公共图书馆联盟承诺书。从2009年6月1日起,武汉城市圈的公共图书馆,将逐步实现通阅、通借、通还、文献传递服务,还将建立网上目录、图书馆联盟网站和图书馆联盟“一卡通”系统,开展图书馆联盟联合参考咨询等。新世纪10年,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立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2008年湖南图书馆与湖南大学图书馆联盟建设合作协议签署。这也是第一次湖南高校图书馆大门面向社会开放。两馆联盟经过了两年准备,第一个成果就是设在湖南大学图书馆的共建历史文献阅览室,藏书16 800余册,其中湖南图书馆提供古籍6300册,读者可持任何一馆的借阅证免费阅读。

3 新世纪1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问题

新世纪10年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前进,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比较好的解决,才能真正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问题:

3.1 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

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就是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系统之间、层次之间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城市与农村看,城市比较发达、图书馆数量多、藏书多,馆舍条件比较好;农村图书馆数量少,书也少,广大农民读书难。二是从经济条件来看,沿海地区图书馆比较发达,内地差一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山区比较差。三是从图书馆系统来看,各系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图书馆有公共图书馆系统、高等学校图书馆系统、学校图书馆系统、科研图书馆系统、企业图书馆系统、医院图书馆系统,另外还有社区图书馆、民办图书馆等。这些系统分别属于不同部门主管与领导,公共图书馆系统属各级政府文化部门领导,高等学校图书馆系统与学校图书馆系统属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领导,科研图书馆系统由相关科研单位领导,企业图书馆系统由各企业领导,医院图书馆系统由各个医院领导。由于主管单位或领导部门不同,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提供的办馆条件和经费也不同。在上述图书馆系统中,科研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的办馆条件与经费就优于公共图书馆系统。四是从图书馆的层次来看,层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一个系统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一般来说上层办馆条件好,中层一般,下层比较差。以公共图书馆系统为例,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上层是指省、市、自治区以上图书馆、单列市图书馆。它们的办馆条件优于地(市)、县级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馆舍大多是新建、扩建或正在新建、扩建,设备比较新,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经费比较充足,馆员整体素质比较高。中层是指地(市)、州图书馆,其中除沿海城市图书馆、省会所在地的图书馆办馆条件比较好些外,其他一般,藏书不多,新书很少,馆舍与馆内设备陈旧,经费不足。下层是指县(市)、区级图书馆。这些图书馆馆舍条件差,设备简陋、陈旧,经常经费少,新书补充经费很少或无经费,长年不买书,书架上藏书陈旧,读者人数很少,图书馆对读者已无吸引力,图书馆功能萎缩。

3.2 数字文献正冲击某些科研、企业图书馆的模式与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并与互联网连接,所属图书馆建立了网站,并结合本单位的专业、科研项目、产品收集与采购了大量数据库,为本单位职工、专业人员服务。这为单位的科研与生产人员利用文献资源提供了便捷的条件。随着图书馆数字文献的增多、系统,利用方便,从而来图书馆查阅纸质资料的人少了,纸质图书、期刊、报纸利用率不断下降。因此一些图书馆逐步减了或停止现刊的订购和纸质图书的采购,只购买数据库。目前已有一些图书馆对原有库存纸质图书与期刊作了处理,仅保留工具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只留下1-2人,专门负责数据库的采集、管理与利用,原来图书馆的内容与模式产生了很大变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既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也有待于我们的观察。对上述现象我们认为是必然的,独立的数字图书馆会增多。但从总体来看,纸质文献是不会消失的,读者仍是需要纸质文献的,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将是共存的。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10年5月28日报道,世界上最大的报纸,日本《读卖新闻》每天的发行量超过1000万份,2007年6月6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2006年全球每日发行报纸5.56亿份。2007年4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文章称:5年来全球报纸的发行量增加了10%。2007年4月23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称:世界报业协会指出,从2001年到2005年,印度每天售出的报纸增长了33%,而中国的报纸发行量从2000年到2004年增长了28%。纸质图书虽然受电视、电脑、互联网的影响,阅读时间少了,但仍是不可少的。2007年4月19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以《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家》为题报道: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公民每周读书时间进行了排名,排在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印度(10.7小时)、泰国(9.4小时)、中国(8.1小时)、菲律宾(7.6小时)、埃及(7.5小时)、捷克(7.4小时)、俄罗斯(7.1小时)、瑞典(6.9小时)、法国(6.9小时)、匈牙利(6.8小时)。纸质文献为什么仍是重要的呢?纸质文献是人类发展过程的记录,是人类的记忆,是知识的系统化,新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出版新书20万种左右。人们不仅要信息,更要知识、科学、理论,网络阅读是一种“浅阅读”,浏览式的、跳跃式的、难以形成专一的系统的思考。图书阅读则可以做到这点,这对人们形成抽象思维很重要,因而图书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3.3 经费不足,影响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

图书馆是一种公共性的公益事业,以保存人类文化和服务社会为目的,它的经费不是靠自身解决,而是由政府和各主管部门出资拨款。经费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这里讲的经费,不是图书馆基建费、创办费或大宗设备添置费,而是指经常维持费,包括人员经费、购书费、运行费等。在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经费是比较充足的,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图书馆经费就出现问题,图书馆经费的增长赶不上国家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速度,从而一些图书馆出现了经费紧张,影响了图书馆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中的地市级、县市级图书馆。2002年全国有733所公共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7.2%。2005年3月28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甘肃省许多县图书馆书刊购置费为0元,全省有1/3的地县图书馆十几年没买一本新书,一家图书馆最新的书是1994年的《邓小平文选》。据文化部2005年统计,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一分钱的购书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4。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2000年为0.287元,2003年为0.34元,2004年为0.39元。2007年上述情况有所改善,但要满足公共图书馆健康发展仍有距离。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编写的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公共图书馆图书购置费88 685万元,其中省级公共图书馆30 691万元。县级公共图书馆21 705万元。以13亿人口计算,每人平均购书经费为0.68元,新增藏书量2 365万册,13亿人平均每人一年增加藏书0.018册。公共图书馆经费不足,不是政府钱袋子无钱,根本问题是图书馆主管部门的认识问题,有人认为:“文化是无底洞,把钱丢进去,见不到效益。”

3.4 图书馆文献保护如何做到万无一失,安然无恙

图书馆文献保护有两类:一类是古籍文献。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产生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共计约3 000万册,是承载着人类文明、历史记忆的珍贵文献。其中有1 000万册由于历经侵蚀、火烧、水浸、虫蛀而损坏严重,极待修复。这些已引起图书馆界、媒体的关注,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保护之中。第二类是一般文献保护,如防火、防虫蛀等。除此之外,图书馆文献保护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于突发的自然灾难发生时如何万无一失的保护这些文献安然无恙,对此,图书馆却缺少预案,考虑不多。《光明日报》2010年7月6日刊载了记者的专稿,报道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林明与他的同事在最近所作的一项抽样调查数据。他们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四川汶川羌族图书馆和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大型高校图书馆中的50所图书馆进行问卷调查,31所图书馆返回了有效问卷。林明说:“在听说有自然灾害发生时,84%的图书馆会意识到受灾害地区图书馆馆藏文献可能会遭受损失,但只有23%的图书馆表示自身有成文的文献保护灾难预案。”而且“在自身有成文的文献保护灾难预案的7所图书馆中,有的所谓‘预案’,大部分是关于紧急事件时的人员安全疏散等内容,并不是针对‘文献保护’的灾难预案。”这项调查让人增添了忧虑,若一旦自然灾难发生,降临图书馆,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的文献抢救工作或将陷入混乱或束手无策的状态,我国的图书馆的文献将受严重损失。

3.5 图书馆服务基层群众的工作薄弱

这里所指服务基层群众的工作,就是为广大农村农民、城镇居民和中小学生服务的工作。图书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收集信息资源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满足城乡人民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公共图书馆是各个时期的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广大人民服务而建立的公益性机构。按国际标准,平均2万人应该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为2册。而我国在2005年平均45.9万人才有1所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只有0.3册。2008年统计,广州市每63.3万人一所公共图书馆。这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前些年我在美国时,公共图书馆在社区都有,规模还比较大,有专门馆舍和工作人员,藏书在几万至几十万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界针对这些差距做了不少努力,如创新服务体制,推行“一卡通”、汽车图书馆下乡下基层服务等,有关部门还办了一些“农家书屋”,有的村集体和城镇居委会自办“图书室”。但由于我国人口达13亿多,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因此要满足农村农民和城镇居民的需求,还需我们努力用几年或十几年时间去解决。农村、城镇基层的图书馆服务工作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图书馆服务的点过少,政府建立的公共图书馆只到县、市级(城市区级);二是建立和发展乡镇图书馆、农村图书室、城市社区图书馆的经费未解决,也未作出法律规定;三是现有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2007年全国有公共图书馆2 799所,工作人员51 650人,总藏书量52 053万册(件),而发放借书证只有1 273万个,总流通人次只有26 103万人次,书刊外借只有11 454万册(件);四是某些图书馆的制度限制了广大人民对图书馆的利用。2010年4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记者专稿说:国家图书馆一年仅向中小学生开放11天。2007年6月3日的《新京报》刊登白钢文的文章,文章说近年来,不少图书馆视善本书奇货可居,从中牟取暴利。国家图书馆复印明刻本的价格,每页已由收费人民币60元提高到80元,拍一张明刻本的插图,需付500元。而且复印古籍只允许复印三分之一,严禁出版。一部书如欲出版,动辄就开价10万元。各高校图书馆,尽管善本不少,但对学者来说,如想复印,根本办不到。与国内图书馆这种化全民所有为小团体所有的丑陋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国台湾地区,无论是“中央图书馆”,还是各大学图书馆,藏本均可完整复印,费用低廉。

3.6 图书馆管理有待完善

新世纪以来,图书馆管理不断加强,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全国图书馆事业没有统一的主管部门、统一的领导机构,是各路大军各显身手,各搞各的,各走各的,从而影响了事业的协调与整体发展;二是全国图书馆事业缺乏统一的法规,只有系统的条例,各图书馆管理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为主;三是各馆的规章制度缺乏创新,过时的规定没能及时修改,仍在执行,影响图书馆形象。

3.7 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图书馆是各门学科的综合体。从事图书馆工作既要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要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与外语,从事图书馆现代化还需要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因此图书馆人员的结构不能单一化。目前我国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数没有统计,估计有几十万人或近百万人,其中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在5万以上。为了适应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作用,图书馆人员素质要不断提高,图书馆人员知识结构要不断调整,图书馆人员的创新能力要适应时代需要。在当前,图书馆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尊重读者,公正平等,全心全意服务于广大读者的理念。图书馆员要重视和谐图书馆的建设,改善服务态度,正确处理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馆员与馆员的关系。

4 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未来

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未来,一是解决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问题,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二是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三是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创新能力。

4.1 解决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未来起于足下。谈未来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就是图书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就能使我国图书馆事业更加快速地走向新的未来。

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问题,前面已经论述,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谈了一些看法。这里只是就前面未谈到的看法,再简单地谈谈:

(1)从实际出发解决图书馆事业平衡发展,让我国图书馆真正服务于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村农民、城市社区居民。一个国家或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能说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一个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一年只有近3亿人能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到公共图书馆借阅图书,不能说全民享受图书馆服务变为现实了,更不能说我们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完善了,不要反思想我们的工作了。当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主要集中于城镇,在城市也只布局在各级政府周围的几个点上,对大多数农村、城镇社区的百姓来说,图书馆服务基本上是个空白。欧美国家能做到的事情,我想我们应该做到。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大力兴办农村图书室,50-60年城镇街道大办街道图书馆的局面我想会回来的,会像美国一样,图书馆像餐馆一样密集。要解决农村、城镇社区的图书馆服务问题,应首先研究是什么原因妨碍其发展,如果是体制或经费、管理问题,就应该针对问题进行解决。

(2)数字文献与纸质文献并举、共存,建设复合型图书馆仍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传统图书馆是以纸质文献为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文献大量出现,并为省市以上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与企业图书馆等大量收藏,在馆藏中所占比例不断增长。时至今日,以数字文献与纸质文献收藏并举的复合型图书馆在我国已经形成,并已成为一些大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基层科研机构、企业图书馆,放弃了纸质文献的收藏,只对数据库进行采购、管理、使用。这是一部分图书馆对文献收藏结构的变革,并可能成为一部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独立的纯数字图书馆将会不断出现。

(3)经费问题将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馆长的主要工作。经费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条件,经费少了将制约图书馆发展。因此,国外图书馆馆长的主要工作是筹措经费。我们虽然与国外图书馆的情况有所区别,但不少方法是可学的。目前我国图书馆在经费问题上比较被动,主动出手少,主动争取少。为了解决经费不足,我们认为在未来应从以下几点努力:一是馆长应把筹措经费作为自己主要工作;二是对政府或上级部门拨款应主动争取,不是上级给多少,就接受多少,而应根据图书馆的发展、读者需求、书市状况、物价变化、人员状况主动提出意见;三是要争取社会支持,开辟经费来源新渠道,除政府、上级拨款外,还要争取企业、社会团体、个人赞助;四是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争取媒体的宣传;五是争取《公共图书馆法》早日颁布,全国《图书馆法》早日进入角色。

(4)保护图书馆文献不仅是馆员责任,更是馆长责任。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目的,馆内文献是保证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因此要做好文献保护。图书馆不仅要保护珍贵的古籍文献,对一般文献也要做好保护,如防火、防虫蛀等。更重要的是做好可能发生的突发自然灾害预案,做到既保护好人员,又保护好文献。

(5)服务是图书馆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图书馆都必须把服务放在第一位,因为服务是图书馆办馆的根本目的,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的体现。要搞好服务,必须以下列工作保证:一是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二是图书馆馆员队伍的建设;三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建设;四是图书馆服务制度的建设。以上四个方面将随着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而发展。

(6)不断改善管理,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转。图书馆管理属于软件。它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行动,最合理地分配与使用图书馆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益,提高图书馆的效率,同时还要创造条件,争取社会支持,改善图书馆内外环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以达到图书馆预期的目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管理的理念、方式、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4.2 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现代化的水平

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来看,新技术是推动图书馆前进的动力,过去如此,今天也这样。从文献发展来看,印刷技术、缩微技术、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馆藏文献由树叶、竹简、木版、羊皮演变到纸质文献、缩微文献、音像文献、数字文献、网络文献等;服务方式由手工操作到计算机、互联网。因此图书馆要关注社会科技的发展,从科技发展的新技术中吸收对图书馆有用的部分,推动图书馆事业继续深入发展。

4.3 提高图书馆整体创新能力

图书馆要发展,就要依靠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所谓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就是要鼓励、吸收更多的人员参与创新,对创新者要奖励。

标签:;  ;  ;  ;  ;  ;  ;  

新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展望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