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语境下的文学奖项_文学论文

文化消费语境下的文学奖项_文学论文

文化消费语境中的文学评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文化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加快了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中国社会日益显现出物欲化的色彩,文学逐渐处于边缘化的处境中。当社会逐渐呈现出消费时代的某些征候的过程中,文学作为商品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进入新世纪后,大众文化的流行使社会进入了一个大众狂欢的语境中,超女比赛节目的举办成为了某些大众狂欢的节日,构成了文化消费与商业炒作成功合作的范例。

有学者在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指出:“在这种日常生活中简单判断的背后,实际上是我们这个社会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变迁——从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时代,到耐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的时代。”① 有学者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已经扩散影响着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社会。② 无论中国社会是否已进入了消费时代,消费主义影响着中国当代社会是无疑的。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文学处于一种新的状态:坚守文学是精神产品的老一辈作家们,在缺乏市场效益的创作中,往往处于孤芳自赏的处境,他们不禁怀念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轰动效应;标榜文学是市场商品的年轻一AI写作家们,在轰动图书市场的影响中,常常处于自得其乐的境地,他们为生逢其时的写作收益而沾沾自喜;既不放弃文学的精神力量又逐渐靠拢市场的中年作家们,往往处于两难境地,欲延续以往的创作路子,却遭到市场的冷遇,转向为市场而写作,虽然有时赢得了印数,却并非为其得意之作。宝刀不老的著名老作家的作品,却并不受出版界的欢迎;初出茅庐的新写手,却受到了媒体的大肆吹捧。占据了市场份额的作品,并非一定得到批评界的认同。鲜有读者问津的作品,却有时受到了批评家的青睐。文学到底怎么了?如何评价当今的文学?

新世纪以来,文学评奖为原本冷清的文学界,营造出了热闹气氛,各种层出不穷的文学评奖,构成了文学发展的某种价值判断。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能列得出名的文学奖项已超过百种,文学奖项的奖金也在攀比中不断攀升,获得某些奖项已成为一种名利双收的实惠。目前,文学奖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全国性的官方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曹禺戏剧奖、姚雪垠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二、地方性的官方奖项,如北京的老舍文学奖、山西的赵树理文学奖、山东的齐鲁文学奖、湖南的毛泽东文学奖、江苏的紫金山文学奖、四川的天府文学奖、甘肃的黄河文学奖、贵州的乌江文学奖等;三、期刊出版社的文学奖,如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奖、芙蓉文学奖、北京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钟山文学奖、大家·红河文学奖、当代文学拉力赛奖、《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春天文学奖、文汇出版社的“文汇·天廷文学奖”等;四、民间学会的文学奖,如中国小说学会的学会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长城文学奖、中国散文学会的冰心散文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诗歌学会的艾青诗歌奖、中国田汉研究会的田汉戏剧奖、中华诗词学会的七夕红豆相思节诗词大赛奖等;五、其他文学奖项,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庄重文学奖、宋庆龄基金会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学者与评论家发起的“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的“华语传媒文学大奖”等。

对于近年来愈演愈烈名目繁多的文学评奖,文学批评界的人士颇有非议与质疑,主要观点为:1、某些文学奖缺乏公开性与透明度,一些水平不高的作品屡屡获奖,文学奖的权威性受到质疑。2、种种非文学的因素遮蔽干扰了文学奖的评选,文学奖的评选只是一个综合平衡协调的结果,文学奖的光环日益变得模糊不清。3、有些文学评奖与畅销书机制紧密相连,与其说是推举优秀作家作品,不如说是包装某些作家作品的图书推销方式。4、文学大奖造就不了文学繁荣,过高的奖金会使某些作家创作动机变质,将一些作家变成了窥测导向瞄准大奖的文学侏儒。

老作家孙犁曾经在《我观文学奖》一文中批评说:“在中国,忽然兴起了奖金热。到现在,几乎无时无地不在办文学奖……几乎成了一种股市,趋之若狂,越来越不可收拾,而其实质,已不可问矣。”③ 这道出了其对于文学奖的担忧。

究竟如何看待近些年来的文学评奖?为何文学评奖已经没有了80年代的神圣与辉煌?文学评奖究竟与文学创作有着怎样的关系?

其实,我们应该将该问题置于消费时代的氛围中去观照分析,离开了时代背景的分析会变成缘木求鱼的。

80年代,文学承担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重任,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品是精神产品,文学往往处于社会潮流的中心位置,以致于一篇作品获奖总是导致一本期刊脱销重印的局面,获奖的作家因此而戴上了神圣与辉煌的花环,为数不多的文学奖项就更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目光了。

新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随着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日益兴盛,文学评奖不可避免地与市场、与消费发生了某种关联。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社会资本常常投资于其中,在公益性质的赞助中带有某些广告色彩、宣传作用。2、刊物、出版社主持的文学奖项,在其生存竞争、扩大影响、占领市场中有着重要作用。3、媒体主持或参与的文学奖项,可以扩大媒体的影响、增强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等。4、获得奖项的作家,不仅可以得到高额的奖金,还可以扩大作品的影响,以致于增加作品的再版印数。消费影响着文学评奖,文学奖影响着文学消费。我们并不否定与消费产生关联的文学创作,并不否认与消费产生关联的文学评奖。文学是商品成为社会共识后,文学摆脱了长期以来过于沉重的负荷,回到其原初的基点上,政治的、宣传的、说教的、启蒙的、救亡的气息淡了,而消遣的、娱乐的色彩加强了,文学走入大众、走进民间成为一种趋势,作家的创作也似乎有了更加自由自在的天地。文学奖的评选总是得到媒体、学界、读者的关注,文学奖项的设立与评选对于文学创作的促进是无疑的,在经济日益发达的背景下,文学生产也处于日益发达的状态中。文学评奖至少有着如下效益:1、梳理与评点文坛创作。在文学创作数量极为丰富的状态中,文学奖的评选其实首先是对于文学创作的梳理,在对于文学作品的筛选中,对于获奖作品的评点,是对于文坛创作的某种总结。2、引导与影响读者市场。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互联网日臻发达的今天,读者的文学阅读往往带着很大的随意性,文学奖项的评选更多地是对于读者的一种引导,任何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一旦登上了获奖名单,在其声誉鹊起中,其作品必然受到了更多读者的青睐。3、左右与影响作家创作。虽然某些作家声明文学奖并不对其创作产生影响,但是文学奖项的颁发或多或少会影响甚至左右作家的创作,某奖项的立意、某评委的趣味等,往往有意无意地引起作家的关注,在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也会有意无意地靠拢这些方面。4、导引与影响着文学生产。作为商品的文学创作,在消费时代有时转化为一种文学生产,以往完全由作家个人创作的方式,产生了一些变化,由出版社、杂志社命题作文成为一种文学生产的方式。文学评奖常常引起社会对于某一类题材某一类方式的关注,出版商策划以高稿酬吸引作家创作,就成为与传统创作方式迥异的文学生产方式。

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中,在文学商品化特征日益突出的当下,文学奖项的设立与评选必然会对于文学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必然促进文学创作的兴盛与发展。

文学奖项的设立与评选对于文学创作有着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文学评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文学奖项的雷同化,缺乏个性化。目前诸多文学奖项,大多缺乏个性化,缺乏奖项清晰的面目,无论是官方的奖项,还是民间的奖项,缺乏对于入选作家作品具有个性的规定和要求,面目大致相似的奖项,形成了某作家的一部作品先后获得诸多奖项的局面,因拒绝已获得某奖项的作品入选,而改换其他作品入选,既有损于奖项的权威性,又有碍于评选的公平性。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小说、戏剧、散文、报告文学、诗歌、杂文、电影、电视各种体裁的创作都有所发展,典雅的与通俗的、专业的与业余的、年长的与年轻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题材方面,公安、环保、历史、教育、科幻、自然、探险、旅游等,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反映。文学奖项可以根据体裁、作家、题材等方面,多设立一些有个性的奖项,少设定一些雷同化的奖项,既规范了奖项的范畴,也提高了奖项的权威性、公平性。

二、评奖过程的隐秘化,缺乏透明度。文学评奖受到了社会极大的关注,文学评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必须具有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姿态,而诸多奖项评奖过程呈现出一种隐秘化的状态,既不宣布评奖的具体程序,也不宣告获奖的具体票数,既不宣布某评委推荐某部作品的理由,也不宣告某部作品最后落选的原因,在隐秘化的过程中,让一个社会化的评奖活动成为一种遮遮掩掩含含混混的隐秘操作,甚至让有关权势人物操纵左右了评奖过程,在缺乏透明度的评奖过程中,降低了评奖的可信度、权威性,以致于某些评奖成为评委们的自娱自乐,缺少了社会的关注。将评奖程序的公开化、评奖过程的透明化,公布初选、入选、获奖名单,公布每位评委推荐每部作品的理由,宣告获奖作品的具体票数等,对于真正做到评奖的公平、公开、公正是有益的。

三、奖项评委的固定化,缺乏流动性。有学者指出,文学评奖是评奖者与获奖者的双赢,评奖者确立话语权,得奖者确立文化地位,并获得短暂的注意力。在众多的文学奖项中,不少奖项评委几乎是固定的,有些评委甚至担任了诸多文学奖项的评审,他们获得了文学评奖的话语权,文学评奖却成为了一种单调的重复。固定化的评委无益于文学奖项的评选,在多次的评奖过程中,评委加强了与作家的联系与感情,评委的文学观、审美观与文学趣味、评委的身份与职位等,都或多或少影响了评奖过程,都使文学评奖更多了固定的成分,而使评奖少了开拓开放的性质,评委的流动性是有助于文学评奖的发展的,也可以打破作家创作瞄准奖项揣摩评委心理的弊端。

四、评奖标准的模糊化,缺乏明确性。虽然文学本身的含混性与评委的不同审美趣味等增加了评奖的难度,但是文学奖项的设立应该有其比较明确的标准,在诸多文学奖项中大多缺乏明确的评审标准,即使有标准也仅仅是主题思想健康、艺术形式新颖等模糊的几条,导致了评奖过程中评委跟着感觉走,甚至对于同一部作品评委的意见相左莫衷一是,甚至有着截然不同悬殊的看法,这既导致了评选过程的艰难,也影响了评选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五、评奖方式的单一化,缺乏多样性。目前文学奖评奖的方式过于单一,评委大多为学者或作家,评选往往是评委读作品投票(甚至有的评委根本没有读作品就投票),评奖往往成为学院式的、或作家协会式的,探索性的、典雅性的作品往往投评委所好,而传统性的、通俗性的作品,总是进不了这些评委的视阈,构成了评奖方式的单一化。其实在当下文学的多元化状态中,文学奖项的评选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如读者参与的评选、市场发行量的参照、不同类型读者的反馈等,都可以形成多样化的方式,打破学院式的、作家协会式的单一评奖方式,建构多样性的评奖机制,打破文学评奖仅具有体制内的意义,使其也具有体制外的效应。

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说:“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为商品。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理论家们用自己的理论来发财,而是说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④ 我们并不能认定中国社会已经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思维,商品化的逻辑同样影响了文学奖项的设立与评选。

1949年,美国作家福克纳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授给我个人的,而是授给我的创作——我既不为虚名,也不为厚利,而是以人类精神为素材,为了创作出未曾有过的事物,经历了心灵的煎熬和劳苦的创作。”不为虚名不为厚利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福克纳的姿态。文学奖应该是打造文学经典的阶梯,其权威性正在于慧眼独具发现具有天赋的作家和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的真正影响并不在于其高额的奖金,而在于其褒奖了天才的作家与经典性的作品。

在消费性的时代中,文学的生存与境遇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特网、电子游戏、影视剧、现代媒体等,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商业化、娱乐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文学的观念、文学的形式、文学的趣味等也相应发生着变化。无论时代如何嬗变,文学奖的性质不应该改变,文学奖不应该是一小部分人的自娱自乐,也不是官方权力的再分配,更不是一种变相的分赃,文学奖应该是打造文学经典的通道,通过文学奖项的设立与评选,不断打造出未曾有过以人类精神为素材的经典作品,弘扬十年磨一剑打磨精品力作的精神,反对粗制滥造迎合市场的姿态,张扬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探索性的创造精神,使中国的文学创作真正走向繁荣、走向世界。

注释:

①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②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

③孙犁:《我观文学奖》,转引自高昌《掂掂文学奖的分量》,《中国文化报》2005年2月23日。

④[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页。

标签:;  ;  ;  ;  ;  ;  

文化消费语境下的文学奖项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