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文化意义_文化论文

宗教的文化意义_文化论文

宗教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宗教论文,意义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宗教是人超越性和终极关怀的体现,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而上追求。文化(狭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并积累下来的所有精神产品,即社会意识形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宗教与文化都有非常密切而错综复杂的关系。理清这一关系,既有助于文化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理解宗教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定位。

宗教主要由信仰、仪式、道德、经典和组织等构成。信仰是宗教的核心,根据崇拜对象不同,宗教可以分成自然神教、多神教和一神教。仪式是宗教的外部表现形式,内在信仰要通过外在的祭奠、礼拜、念诵、祈祷等仪式表现出来。道德是宗教劝善惩恶的社会职能的表现。经典是宗教信条和宗教道德律令的依据,组织则是宗教的社会存在的体现。发达的宗教一般都具备这几个要素。

宗教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其与人性的关系方面。人性中有超越性的一面,这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这种超越性是基于经验而又不止于经验的形而上追求。既超越有限的现实存在,又超越人类自身,从而追求无限,追求永恒。这种追求有近有远、有高有低,其最高指向便是宗教中的至上和终极者的体现,即神或上帝。如果说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了人性的超越性,那么宗教仪式则主要表现了人的符号性。卡西尔主张“应该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因为人是用符号来创造文化的。宗教仪式便是人创造的一个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对于人类来说仅次于语言,它像语言一样是一个象征体系,通过仪式把各个不同的个体的人联系成一个群体。宗教道德表现了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宗教道德即通过人与神的关系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宗教道德与社会道德有相同的基础,都是人类自己给自己立法,都是理性对自己的感性活动和感性创造的规定,表现为某种良知良能的心理主动形式。不同的是宗教道德借用了神的名义,而且与人的终极关怀相联系。宗教经典作为历史文献本身是精神文化产品,是文学、哲学、史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混合物,属于狭义文化的范围。宗教组织既是一种社会政治势力,又是文化团体,兼有政治和文化双重功能。

其次从宗教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来看,宗教既是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又是划分不同人类文明的重要依据。宗教的起源与人类文明基本同步。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有了自我意识的同时便有了灵魂观念。随即产生了对人的生死问题的思考和对自然现象的思考。考古资料说明,人类最早的精神现象便是宗教,主要表现在对死人的处理方面。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尸骨随意置放,说明没有宗教观念。尼安德特人距今4 —10万年,其遗骸摆放头东脚西,周围撒有红色的碎石片和工具,说明已经考虑到人的死后生活。距今2.5—5万年的山顶洞人,死者遗骸之上和周围都撒有含赤铁矿的红粉末,并有大量随葬品。说明已经具有宗教的观念和仪式。文明与文化一样多有歧义,二者有时意义相近,有时相差甚远。文明社会是指脱离原始状态的发达社会。文明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要标志是形成全民族比较统一的宗教信仰,包括崇拜对象和祭祀仪式等。从宗教的社会性和传播范围,可以将宗教的发展分为部落宗教、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三个阶段。作为部落宗教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而民族宗教的形成才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上古城市建筑中宗教建筑居于中心地位,上古文献也基本上都是宗教典籍,如古埃及的《亡灵书》,古希伯来人的《圣经》,古印度的《吠陀》以及古代中国的甲骨卜辞和《周易》等。人类上古文化浑然一体,这种文化的浑然整一形态主要体现为宗教、文字、哲学、法律、伦理、教育以及科学知识等精神文化现象,都包容在宗教之中。中古时期,在各民族宗教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国际性和世界性的宗教,宗教与文明更是难解难分(这里的文明主要强调某个发达社会的文化方面的特殊性)。时至今日,学术界和国际政治领域,仍以宗教信仰作为划分不同文明的主要依据,如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文中,认为西方基督教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儒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教文明等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宗教毕竟只是众多文化现象之一,宗教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仍是困扰文化界的一大难题。如上所述,宗教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所谓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关系。对于二者的关系,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西方的宗教哲学或者强调宗教独立性,或者强调文化统一于宗教,把宗教看作人类学的常量,其他都是变量。无神论者则把宗教看作是人性的扭曲、文化的变形,看作一种历史现象。马克思说:“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丹麦宗教哲学家霍尔姆认为,文化以科学、道德和艺术三种形式而得以实现,三者的理论基础是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并分别与人类心理中的理智、意志和情感相关联。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宗教的基本问题,即真假、善恶和美丑问题,由此说明文化对宗教的依赖性和宗教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我们不同意霍尔姆的结论,但可以借鉴一下他的思路。我们认为人性是文化的常量,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则分别是人性的两种取向。人性是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共同基础,人性由理性(理智)、意志和情感三个方面构成。宗教文化体现了人性的超越性,既基于经验又不止于经验的对永恒和无限的追求,走的是文化神圣化的路向,人性的三个方面分别生发出宗教信仰、宗教道德和宗教的仪式及神话。世俗文化体现了人性的内在性,即基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当下心理体验的现实执著,走的是文化世俗化的路向,人性的三个方面分别生发出哲学思辩、社会伦理和文学艺术。

标签:;  ;  ;  ;  ;  ;  ;  

宗教的文化意义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