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250
摘要:当今社会生态环境的巨大成本已经成为确保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强大因素。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有效消除其他影响因素,明确阻碍生态恢复工作的原因,严格遵循实际生态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开展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切实保证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根据影响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的主要因素,有效地提出了合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矢量投影;灰色系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动态评价
引言
随着我国对水土流失整治工作的不断加强以及人们对水土保持生态理念的深入认识,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正逐渐发展。国内众多学者分别从生态修复潜力、标准、区划、机制、技术措施、评价方法和修复范畴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因水土保持治理区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到目前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理论体系,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故开展水土流失关键性技术措施治理下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进行水土流失生态修复评价的技术手段,其中定量评价往往是以计算结果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灰色多目标决策理论和评价方法在生态效益评价中也得到应用,但对动态效益评价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丹东凤城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属于辽宁省首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项目生态修复措施多样,评价指标和数据监测科学全面,属于典型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示范区。据此,本文在详细分析了矢量投影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型动态评价分析模型,为提高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关键性技术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内涵和作用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种是自然修复,另一种是人工建设修复。自然界的土壤在受到超负荷压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土壤自身的生态系统紊乱,失去了自身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能力。水土保持修复是根据科学的生态学理论,有效地采取措施,来解除影响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使水土资源的生态环境恢复到正常的发展状态,真正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运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也受到全面的可持续性保护。从宏观的角度理解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对水土资源进行系统性、稳定性的保护和修复,强化维持其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可持续性支撑力。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地质区域造成了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类型和区域,无论是生态防护用地的修复,还是生产生活用地的生态修复,都要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护土地资源,社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土生态系统可持续支撑功能为建设宗旨,有效地将已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循环状态。从长远的战略意义上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策略,是我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天、地、人的协调性,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给大自然留下青山绿水的修复空间,为农业生产创造良田万亩,给子孙后代的生活空间是天蓝、地绿和水净的家园世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构建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模型
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环境的总体评价,受自然、生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如地形地貌构造、林地植被物种类型、土壤物理性质、降雨径流条件等,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不完全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等不可预见的特征,生态效益评价对象其本质为一个灰色系统。据此,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灰色系统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其实质是对灰色多目标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灰色关联投影理论是以矢量映射方向为基准对多目标方案的评估与决策进行考量,决策方案即为因素指标集的映射,决策方案随因素指标集的确定而确立。各决策方案的优劣评选标准是以各方案在目标方案的投影值的大小作为评判依据,经过特定的计算对重要性指标进行加权系数的进一步确定,使得评价结果能够较为科学、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客观实际情况。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过程中利用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可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为综合考虑了生态系统中所有影响评估指标的空间因素,特别是在数据离散化程度高且指标值样本数量少的特殊条件下,能够有效避免仅考虑单一因素的评估指标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时出现的偏差即规避了单角度偏差问题。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对策
3.1加强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坡耕地上,因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加之过度开垦,导致该区坡面的水土流失愈加严重,因此应加大对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不同坡度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
3.2建立林业复合生态模式
目前营建的防护林等人工林以纯林居多,树种单一,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因此,应加强复合林业生态模式的构建,使得乔、灌、草的充分结合,优化生态系统结构,维持多种动植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正常功能。同时考虑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在复合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选取适当经济作物,建立林果、林粮、林药、林菌等复合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产业与地方经济同步发展。
3.3善生态自然修复体系系统性管理
为保证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有效进行,需在修复系统管理工作中,加强对生态自然修复体系系统管理机构的建立。并在该管理机构中,对其中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权利以及职责进行严格规范,使其有效连接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各部门的有关工作,保证意见统一。提高系统的管理水平,保证修复工作的规范性、可靠性,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在进行选择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时,首先要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员,其次保证其能够在生态自然修复体系系统管理机构,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对其环境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后严格的制定出不同的修复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制定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3.4制定相关生态自然修复规章制度
首先从生态环境情况的相关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使其能够正确的引导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方向。使生态修复工作能够在规程划定和建设标准的双重标准下进行修复,进一步推动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时,更需要把生态自然修复的系列管理规章的落实制度和对工作人员的奖惩相关联,从而加强工作人员对生态自然修复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另外,还要保证规则制度符合环境系统需求,具有科学合理性。
结语
进入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以及更多竞争,需要更积极地去认真完善生态自然修复工作,制定出适合我国生态修复的方针政策和修复设计。切实解决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问题。建立完整高效的生态自然修复系统,保证其能够更加有效的让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效果。同时,修复技术人员也要肩负起其本职工作的责任,落实生态修复质量,进而确保我国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振颖,蔡景平,张中凯.辽宁省水土流失现状、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2(5):32-36.
[2]袁克光.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10):138-141.
论文作者:王旭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评价论文; 生态效益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建设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