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其启示
夏欣阳,李晓红
(华东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文明发展的产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转化为披着网络面纱的网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阈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之间围绕网络具有主客体相互转化、双向互动以及主客体相对平等等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启示: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主体性、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构建良性的网络互动机制、建立平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启示
主客体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网络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这种境遇下应运而生。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具有更多的变数。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终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而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也具有其特有的主客体系统。从马克主义认识论视阈下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客体及其关系具有高度共通性,因而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阈下来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对我们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只能是具有能动性的、现实的人,而客体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性存在。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实践活动,其实践主体和客体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但是处于网络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其主客体的存在都绕不开网络的因素。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一般意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集合中的一个子集,其主体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本质特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主导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但是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又有其特殊性: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较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下降的趋势。在网络社会里人具有了另一种身份,统称为“网民”。网民身份的隐匿性以及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教育主体与客体在时空上的分离,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较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主导地位下降的特征;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具复杂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了网民身份,故在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要考虑“网络”的因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是视野范围内可视化的存在,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互联网面纱,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隐性存在,且完善的网络伦理体系尚未形成以及网络开放式准入门槛,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网络为活动场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工具论”是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即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网络为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狭隘的观点。网络是人们生存的“第五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因而只有置身于网络空间中,把握网络社会的特质,才能真正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本质。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具有复杂性,但是客体的复杂性又不同于主体的复杂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归根结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复杂性在于其组成部分的复杂。在客体集合中,我们可以将客体分为以下几类:其一,与教育主体同为网民的受教育者。根据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的观点,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处于被动地位,从属地位,以及信息弱势者往往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这部分网民是主体的教育对象,是完成教育目的的受众者,因此,是网络思政的主要客体,姑且称其为中心客体;其二,网络是虚拟的现实存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中介、工具,也是教育主体的实践对象。它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主体和客体的规定,即“主体为人,客体为自然”。但是教育者与网络形成的这种主客体关系是伴随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而出现的。因此,其属于从属地位,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主客体关系的制约;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课件信息文本、教育机制以及伦理体系等也是主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产物,是教育主体的实践对象,因此也属于客体集合的一部分。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一)以网络为中介的主客体相互转化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普通的主客体关系是人与自然或人与物的关系,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表现为以网络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双向对象化的活动”,具体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是主客体转换的集中体现,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主客体地位易位,原来的主体成为了客体,而原来的客体成为了主体,从而形成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结果。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的身份全部转换成网民,网民虽以数字化的身份存在,但归根结底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导致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优势者,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呈现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在教育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不断从其他网民那里汲取营养,自己也成为了其他网民的客体。同理,客体在接受主体教育的同时,也有可能在影响着其他网民。其二,在网络这个特殊场域中,客体的选择权扩大,主动性上升,客体有充分的权利去选择受教育的内容,甚至可能利用技术手段逃避教育,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主体对客体的掌控力变弱,主客体对教育活动的控制力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其三,主体在进行教育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主体想要将客体塑造成符合社会发展和自己要求的人以及主体希望通过客体的认可来体现自身教育活动的价值,在这种程度上主体也呈现客体化趋势。而客体在接受教育时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希望从主体那里获取更多知识,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客体呈现主体化的趋势。
τc颗粒发生运动的临界剪切应力,D为颗粒直径,g为重力加速度,ρs为颗粒密度,ρw海水密度,α为动摩擦角,N为海水对颗粒的拖拽力与抬升力之平均比值(为常数0.20~0.30)
(二)以网络为媒介的主客体双向互动关系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故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而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来探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对我们更好地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舆论高地具有重要的启示。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打造有效课堂,语文教师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既注重听、说、读、写、思的教育,又重视课内外一体化学习,使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课堂得以强化。同时,还要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发课程资源,让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以网络为场域的主客体相对平等关系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对首届女篮亚洲杯中国队与澳大利亚、日本女篮进攻能力的所需数据指标进行归纳统计,应用SPSS 22.0软件对各项进攻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从而客观反应出3支球队在进攻一端的实力,数据来源于国际篮联官网。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启示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可简单地视为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互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互动是基于“人—人”的交往模式进行的,教育的主客体是处于同一时空下的存在物,这种互动往往是一种单向式的互动。而网络改变了人们交往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通过网络平台,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互动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其一,通过网络数字化媒介形成“网民(主体)—网络—网民(客体)”的新型交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主客体都被赋予网民身份,网民通过网络媒介构成主客体相统一。主体与客体不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网络发生间接联系。教育者已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台显现走向后台潜隐 ,教育者不再通过自身自然的人格魅力去直接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 ,而是借助于精心制作的网络信息 、课件等来传递信息,影响受众 。其二,以网络为媒介的主客体在时空上相对分离的交往模式。网络空间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集信息集散、传输、储存、共享的平台,使信息资源突破了以往在时空上的限制,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固定时空的限制,主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更大选择权。二者可能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时产生的,当某个网民在网络上发布教育资源后,而另一个或一些网民需要这些资源而去接收并成为这些教育资源的受众以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统一的系统就产生了。这种主客体系统不受传统实践在时空上的限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随时利用网络的延时信息交流功能,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既发挥传统同一时空下的主客体的功能,又使得教育活动更为灵活、方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体具有相对性,然而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现实身份的加持,人为的造成了主客体在地位上的不平等。在网络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呈现出空前的平等性,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体关系相对性的本质。首先,在网络开放、虚拟的环境中,网民身份掩盖了主客体的现实身份,二者都脱离了现实身份的束缚,传统的师生关系掩盖在了网民的虚拟身份之下。在这种环境下,受教育者可抛开现实社会关系的限制,更加直观的对自己不认可的观点提出质疑,这在传统的课堂中是很难实现的。其次,互联网社会“网民—网络—网民”的交往模式,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实现在时空上的分离,打破了传统固定的课堂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者的话语权,并为受教育者话语权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再次,网络信息的极大丰富以及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给了受教育者更多选择余地,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在海量的数据信息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教育者,而不像传统课堂一样,只能接受来自同一教育者的知识灌输。这无形中加强了客体主体化,也必然导致教育主体地位下降,主客体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化。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转化,要求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主动性,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掌握着课堂的绝对话语权,主客体阵营分明,教育者就是主题,而受教育者就是客体。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主客体可以通过网络中介进行相互转化,界限越来越模糊,相对应的主客体地位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这就对主客体提出了要求。对主体而言,要不断提高自身主动性、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其一、教育者充分审视自身作为主体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其二,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具有更强的网络应用能力,利用大众社交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的优势,并根据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教育内容呈现在屏幕上,如可利用抖音短视频;其三,教育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尽可能掌握网络上与教育内容相关的知识;其四,教育者所教授的知识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热点话题引入课堂,从而更好地吸引受教育者关注的目光。对客体而言,要提高自身的自控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其一,充分审视自己作为人的能动性,并把这种能动性尽可能的发挥出来;其二,政府主导建设全国性、区域性、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定期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网站活动,吸引客体的主动性;其三,主流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的网络舆论氛围,使客体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完成潜移默化地受教育过程。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关系,要求构建良性的网络互动机制,保证主客体双向互动的顺利实现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以网络为媒介形成双向互动的交往模式,使主客体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完成主体的教与客体的学。但是主客体在网络媒介条件下形成的异时空交往模式,使得任何一方的变故都会影响整体的效果,这就要求建立良性的网络互动机制来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成。首先,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为主客体的互动提供动力。网络环境下的主客体互动模式,给主客体的互动带来了方便,但是也可能激发人潜在的惰性,如教育者可能会直接在网络空间中借鉴别人的观点,导致课程质量下降,而受教育者也可能会利用技术手段逃避教育。因此,应采取适度激励措施,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给予适度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吸引主客体自觉投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其次,构建多层次网络互动渠道,为主客体的良性互动提供平台。最后,完善网络反馈评价体系,使主体的“教”和客体的“学”在反馈评价中得到肯定。反馈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主体通过客体的反馈及评价可以及时掌握客体的学习动态和自身的教育成效,而客体通过主体对自身的评价和反馈可以发现自己的欠缺,以便可以更好的查漏补缺。主客体之间这种双向的互动反馈,可以使主体和客体感觉到自身的劳动被尊重和肯定,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成就感。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平等化,要求建立完善的平等教育机制,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占据着绝对的“中心”地位,教育客体实际上处于从属地位,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被冠以“硬灌输”的标签。“硬灌输”式教育造成了教育效果的不理想,正如恩格斯所言:“不要硬把别人在开始时还不能正确了解、但很快就能学会的一些东西灌输给别人,从而使初期不可避免的混乱现象变本加厉。”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麦克莱伦也曾指出:“任何人都不能被灌输或施加条件来诚实地讲话或公正判决,因为实践这些美德都要求一种自觉意识和自由选择的品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网络环境中的受教育者拥有更大的选择权,有效的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硬灌输”模式,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呈现空前的相对平等趋势。这就要求构建完善的平等教育机制来保障主客体之间的相对平等地位,从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遵循“主客体双中心”的构建模式。仅尊崇主体的中心地位或客体的中心地位,都会造成压制另一方能动性发挥的局面,难以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遵循“主客体双中心”模式,围绕主客体各自的本质特点采取对应的举措,就能更好的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其次,搭建“无障碍”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人为的障碍设置导致主客体之间资源享有和选择的不平等局面,搭建“无障碍”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保障主客体享有同等信息获得权。最后,营造绿色的网络平等文化氛围。使主客体在网络平等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树立网络平等意识,从而充分审视并尊重对方作为人的主体性,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34-38+4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骆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2):1-7.
[5]任 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及工作理念创新[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9,9(1):100-103.
[6]习近平.中央宣传部编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7]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 詹姆斯·麦克莱伦. 教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8.
Subject -object Relationship in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s
XIA Xin-yang, LI Xiao-hong
(School of Marxism at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China )
Abstract :According to Marxist epistemology, netizens may exchange their roles and interact mutually and equally a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Suc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articipants reminds that an educator should improve his or her subjectivity whereas the person being educated should give to his or her initiative so as to establish a healthy mechanism for online interaction and an equal mechanism for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Marxist Epistemology;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Inspirations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9042( 2019) 09- 0001- 04
收稿日期: 2019-05-11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7YB051)。
作者简介: 夏欣阳(1994-),男,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责任编辑 张 雷]
标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论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主客体关系论文; 启示论文; 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