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语文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语文论文,座谈会论文,深入开展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语文教育质量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向来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1980年,《教育研究》编辑部曾召开过一次“大力开展语文教学研究”的座谈会,叶圣陶、吕叔湘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发表了宝贵意见。1998年10月29日,《教育研究》杂志社又一次召开“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在京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研究部门、教材出版单位的近40位教师、专家出席会议。与会代表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目的在于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广泛开展和有关讨论的深入进行。
一、关于认真总结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
在座谈会上,代表们首先表示,要正确对待社会上的批评意见。他们认为,近几年,要求变革语文教育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一些批评意见非常尖锐,这反映了全社会对语文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殷切期望,也是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需求的体现。现实的变革总要立足于历史基础之上,在这世纪之交,我们有必要冷静地审视过去,对历史经验加以认真总结,理清语文教育发展的脉络,进而明确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有的代表对语文教育的历史作了回顾,他们谈到,我国的语文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中国的文字产生于五千年之前。从母语教育的意义上看,早在三千年之前就有了语文教育,可见,我国语文教育的积淀是十分深厚的。在20世纪之前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的教育基本上就是语文教育,当然,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往往是与封建的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这个时期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熟读、记诵、习字、作文,是一种重语感、轻理论的教育,起到了存储、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我国古代的一些优良传统,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育。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经验型”时期。
本世纪初,我国有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由“经验型”向“知识型”进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潮的冲击下,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国语得到创新。与此同时,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的语文教育思想、方法甚至教学体系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鉴。语文教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在新中国建立前,由于时代的局限,只有少数人能接受正规的语文教育。虽然不少先躯者作出艰苦努力,语文教育终究没能成为人民大众的教育。
新中国建立后,语文教育日益普及,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为语文教育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听、说、读、写”并重,使语文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明显拉近。但是,这个阶段的语文教育并没有脱出“知识型”教育的巢臼,正如叶圣陶老人所敏锐指出的,提高语文教育效率这个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
“文化大革命”使语文教育遭受到深重灾难。在“文化大革命”中,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化几乎取代了语文教育,语文的学科特点被抹煞,甚至出现取消语文课的现象,这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语文教育拨乱反正,获得新生。此后的20年中,语文教育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改革涉及教育思想、教材、教法、考试制度和教师诸多方面。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并实行了一纲多本的政策。改革主要在课堂教学领域内进行,“文”与“道”的关系得到比较恰当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在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同时,各种教学实验在不同范围进行并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在各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和学校中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显示出中国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但是,在社会的迅速发展中,语文学科“知识型”教育的弊病明显地暴露出来,特别是应试教育对语文教育造成了严重损害。应试教育导致语文教育的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使得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极大地阻碍了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语文教育中,开始高度重视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是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的又一良好开端。
代表们认为,多年以来,我们并未全面、系统地认真总结过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现在,我们不妨作一次世纪回眸,重点总结近20年的经验,做一番传统模式的转型改造工作。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一项奠基工程。在总结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中寻求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加强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建设,卓有成效地实行改革,建立起完整的语文教育体系,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
在当代,学校教育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而语文学科又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主导位置,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即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那么,语文学科的性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关系重大而又长期把握不准的问题。事物的性质决定事物的发展,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找准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代表们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第一,从学科的类别看,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是说语文就是一门单纯的工具学科,学语文的目的就只是为了会识字、会说话、会写文章。
第二,从学科的内容看,语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它包涵着以语言文字知识为主的各人文学科的知识。但这并不是说语文就是一门单纯的应用学科,可以把语文学科等同于一般的语言文字学科。
语文学科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这并不是说语文学科就是一门政治学科。
第三,从学科的功能看,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语言艺术性,它通过精粹的语言、典范的文章给人以美的感染,起着陶冶情操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语文课就等于文学欣赏课。
语文学科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培养语言思维品质。但这并不是说语文学科就是一门逻辑学科,可以把一篇篇生动的范文肢解成思维训练的材料。
那么,到底应当怎样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呢?有的代表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对语文学科的特征作清楚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已有大约五千年的历史,内涵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儿女,把自己整个生活历史和全部精神财富都珍藏在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宝库之中。先辈总是把越来越丰厚的民族语言财富传给后代,后人又总是从民族语言这块良田沃土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中华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发展、国家昌盛的基石。语文学科教育就是在学校教育中,以教学科目出现的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或者说关于母语的教育,祖国语言的教育。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由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所决定,语文教育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教育特性。语文学科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学科,国民的语文素质是文化科学素质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语文教育担负着历史的重任。
三、关于语言思维品质的培养
与会代表对培养语言思维品质这个问题给予特别关注。他们认为,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一个长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不少语文教师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教语文难,难就难在尽管有大纲、有教材,甚至有教学参考资料,仍然有无所遵循之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这中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语言思维、表达能力的发展规律不大了解。
思维是人类的特性,是一种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活动。据研究,思维与语言既不等同,也不同步,但二者总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又对智力和情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思维—智力、情感之间关系紧密。语文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用民族语言来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用民族语言来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就是语言思维品质。
有的代表认为,人类语言思维、表达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与人的各成长时期相吻合,大致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即学前时期的随意性发展阶段,小学时期的规范化发展阶段,中学到工作之前这个时期的个性化发展阶段,工作之后的职业化发展阶段。在以上四个阶段中,语言思维、表达能力的特征,是由人的年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关键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他们语言思维品质的优化工作。一方面要尊重学生语言思维的自由发展,不尊重这种自由发展,往往会导致人格的扭曲和损伤;另一方面要把随意性发展引导到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上来。一方面要尊重学生语言思维的个性化发展,不尊重这种个性化发展,就会抑制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要把自发性发展引导到自觉性发展的轨道上来。总之,要十分注重学生语言思维发展中科学性这个基本的原则。
有的代表提出,在语文教育中,我们要把握发展学生语言思维能力这个关键,走语言—思维辩证统一发展的路子。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指引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一方面,从思维方式看,要重视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统合发展;另一方面,从思维形态看,由语文知识的特性所决定,要特别关注发散思维、即扩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和在比较中思考问题的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发散思维与科学的发明、知识的创新关系更加密切。我们要用中华民族的语言哺育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敢于创造,善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四、关于建立语文学科教学体系
建立语文学科教学体系,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愿望。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叶圣陶老人就再三呼吁语文教学要“建立起一个较为周密的体系来”。建立语文学科教学体系涉及宏观、中观、微观的许多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作出科学论证,然后全方位、多视角、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在语文学科教学体系的坐标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代表们就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一)关于教学思想
代表们指出,语文教学思想是指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尽管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但却长期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学思想上没有突破以知识为本体的知识型教育框架,把培养人这个高标准降低到一般性知识传授的水平。科学性与知识性相脱离成为语文教学的使命伤。在教学内容上,教材被分割成许多孤立的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依旧盛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听众、看客或者做题的工具的不正常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由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沿袭下来的应试教育是导致语文教学难以摆脱单纯“知识型”教育的根源,更是造成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扭曲他们的人格,损害他们身心健康的病根。
为了使语文教学走出误区,转入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轨道,除需要改革考试制度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从以知识为本体到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在“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高质量的、系统的、不断创新的知识。我们要改革的是静态的、刻板的、仅限于传承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使之转变到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他们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上来。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一切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然,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主体”,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是为了“学”,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教学重在求实,贵在求真,语文教师要通过全部教学工作来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科学的真理,学会寻求人生的真谛。在知识的增长突飞猛进的时代,只依靠教师来传授知识显然已经远远不够,只有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吸纳、进而创新知识的能力上来,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代表们强调,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内容所决定,学生必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入社会的大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行开放式教学。过去我们恰恰在这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上迈的步子不大,只在教室的小天地里学习社会性极强的中华民族共同语,造成了学生在理解、领会等方面的许多困难,严重地影响到教学效果。今后,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
代表们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教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指的是面向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照顾到大多数。主要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堂上要有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氛围。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在学习水平和其它方面的差异提出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施教。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思想是个根本性问题。有了科学的教学思想,教学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
(二)关于教材
有的代表认为,多年来,语文教材编写部门为教材编写作出了很大努力。近几年,又按照一纲多本的政策,编出了新教材。从对新教材试用情况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地区的大部教师、学生认为,与原来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许多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主要是在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要求上更加切合实际了。但是,与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的编写质量并没有实质性突破。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第一,从教材的编写原则或者指导思想看,没有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实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是一个主要问题。建议教材编写采用一种新思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品质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和使用学习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尽管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体系,但现有教材仍存在主干不清,枝蔓过多的问题,使教师雾里看花,难以把握。
第三,教材编排没做到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统筹兼顾,在教学内容和练习方面存在重复的现象。
第四,教材编写,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但内容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从现有教材看,内容仍然偏深、偏难、偏高、偏重、偏旧,不能给学生留出广阔的学习空间。有些知识束缚学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人化、伟人化、男性化倾向。
第五,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不同,教材编写中关注这方面不够。可以鼓励教师开拓思路,动手搜集、补充教材,以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编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编写成功,可以为语文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三)关于教学方法
代表们就教学方法问题纷纷发表见解,他们认为,方法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实质上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思想的反映。实践证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决定因素并不在于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也不在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细指导,即以教师的认识过程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而在于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出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有的代表指出,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往往是由教学无方所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与教学方法不当关系极大。过去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只有教师的活动,这是教学失败的总病根。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走到另一个极端,把教师应有的活动极度减少,使学生失去了活的教材。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该讲就讲,该问就问,该练就练。对于教师来说,讲,并不等于“满堂灌”,问,并不等于“启发式”。该讲的不讲,岂不是失职?学生为了迎合教师来回答问题实际上是人格的扭曲。我们主张多让学生自己活动,但“多读多写”也并不是一济万能药方。对教学方法不能简单、片面地理解和使用。
改革开放20年来,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是重点,教学方法的改革又最为活跃。从全国看,有一定规格的教法改革不下数百种,其中单识字教法改革就有近30种之多。许多教法改革的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甚至普及,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常言道,教无定法。有的代表指出,在教学方法上应当是百家争鸣。比如,有人主张少作大段的串讲,多作入情入境入景的赏析;有人主张少作篇章结构的分析,多做句子、基本功的练习;有人主张少讲解,多点拨,把时间留给学生;有人主张少提问,多练习,训练到位;有人主张目的清晰一些,手段模糊一些;还有人主张把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那么,教学方法到底有什么样的重要性呢?过去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得不够好,除教师教的方法不当而外,就是忽视了学生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主要是个学会学习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可以收到激发情感,活跃思维的功效。有的代表谈到,有实验证明,在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中,用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主线,能够使教改得到突破性进展,明显地增强教学效果。这种实验的成功,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育思想在教法改革方面的体现。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教学思想、教材确定之后,教学方法便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关于教师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巩固。有的代表对语文教师队伍的现状作了分析。他们认为,20年来,经过培养、培训和工作实践的锻炼,我国语文教师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表现在学历层次、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但是,目前我国语文教师的素质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语文教师数量很大,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值得重视的是,有一部分教师基本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要求。有人估计,从全国范围看,在青年教师中,尤其是小学青年教师中有一半以上的人素质不高。教师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差,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有的教师备课不得要领,上课不着边际;有的教师上课摆花架子,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有的教师把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标准答案”,照本宣科;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在搞应试教育那一套。
影响教师素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师本身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另一个就是教学评价标准。其中,教学评价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我们不应当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作为评价教师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主要应当看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水平如何,看他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怎样,是否能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走势,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正确引导他们的思路。
有的代表认为,教师水平的提高有多种途径,可以在职进修,也可以脱产培训,而加强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应当是一种主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西方的学校并没有学科教研组这样的组织形式,同一学科的教师也不经常在一起切磋研究。可以说,以教研组的形式开展教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在定向性培养人才的体制下,我国的语文教师主要来自各级师范院校,因此,师范教育改革也自然成了语文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针对部分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理论修养、实践能力都比较差的现状,代表们认为,师范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既要体现师范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共性,又要充分体现师范教育的个性,既要保持同级教育的水平,更要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从而,把师范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师范生掌握教育儿童和青年的本领上来。一方面,要加强师范生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实习这个专业训练的核心环节,注重在实践中加深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以完成毕业后从事教育实践的使命。
(五)关于教学手段
代表们指出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必要性。他们认为,我们正在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是知识的载体,民族语言是存储、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语文学科并不直接传授、学习高科技知识,但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却有利于高科技知识的存储、传递,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民族语言中,蕴藏着具有时代特色的多学科知识,要教好、学好、用好这些知识并有所创新,只是依靠教师讲、学生听这一种手段,显然是不够了,必须调动并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实行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民族语言存储、传递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目前,我国在新技术语言与汉语的转换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计算机理解语言研究在“消解模糊”问题上有了新突破,即“辨析”突破。中科院“概念层次网络”(HNC)理论已经产品化、产业化。 利用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实现并不是遥远的将来。
但是,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各地语文教学条件不同,情况各异。在争取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同时,应当鼓励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语文教学。
(六)关于考试制度
代表们对改革考试制度表现出极大关心。他们谈到,现在,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出来,遭到口诛笔伐。广布疑阵,繁琐复杂,花样翻新的试题以学生为对立面,把教师和学生都引入教育的误区。应试教育被否定了,那么,“考试”将往何处去,考试制度的前景如何呢?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其一,还要不要考试。经验证明,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取消考试。考试作为检查教学效果、选拔生源的手段和方法还会存在。但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考试会被取消,例如现在小学上初中的升学考试就被取消了。
其二,怎么考。这要依据学科特点来定。语文学科用标准化考试的方法就不合适。
其三,考什么。这是考试这个问题的关键环节。主要指选取哪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从语文学科看,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情况还是要考查,但是,应当把考查的重点放在检查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上,也就是说,主要考查学生掌握、使用母语的能力。
其四,如何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制度的改革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包括命题、阅卷、评分等考试制度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其它制度,例如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配套工程。重要的是,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选拔途径,不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最近,有关高考、中考的升学考试改革已经启动,在新推行的“3+x”高考方式中,语文被列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的基础科目中首要的必考科目。尽管考试制度改革中困难很大,但改革毕竟势在必行。
总而言之,与会代表认为,语文教育改革任务繁重,除需要解决以上涉及到的一些重要问题之外,还有其它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大学、中专、职高、技校的语文教育改革,又比如,双语教育改革,等等。语文教育改革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是研究部门的责任、是教材出版部门的责任,更是教育决策部门的责任。为了推动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参加座谈会的代表提出三项建议:其一,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科目的学科性质,把“语文”改为“国语”。其二,把语文教育改革列入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其三,尽快召开全国语文教学会议。语文教育改革是艰难的,但鲁迅先生在64年前就说过:“即使很难,也还要做;愈很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1934.9.24)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深入开展改革,就一定能开创语文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