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与王福元气理论之比较_宇宙起源论文

王充与王福元气理论之比较_宇宙起源论文

王充与王符元气论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元气论文,王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元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思维成果之一,产生于汉代,并由王充和王符予以整理和系统化。二王批判地继承《管子》、《淮南子》的元气学说,抛弃《纬书》的意志之天,吸取其中“元气产生天地”的合理内核,对“元气”范畴重新作了规定,并进而形成先秦以来较为系统的元气一元论,他们的元气理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首先,二王关于元气范畴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

1.元气是宇宙的本源

王充指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1〕“万物之生, 皆禀元气”〔2〕。王符也宣称,元气“莫制莫御”〔3〕,并断言道:“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五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4〕因此, 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的物质元素,是世界的唯一本源,不存在任何超越气或与气平行的神秘的精神本体。

2.元气是永恒无限的客观存在

在王充看来,元气充满宇宙,天地本身就是含气的实体,“天去人高远,其气莽苍无端末。”〔5〕元气无边际地充塞于天地之间, 说明它具有空间上的无限性,同时元气从来就存在于宇宙中,既没有最初的开端,也没有终结,一如王符说所:“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6〕元气无始无终,不生不灭,表明其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性, 因而元气是客观的存在。

3.元气的运动变化没有意识、没有主宰

王充和王符认为,元气是无知无欲,无意识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7〕,其构成万物或作用于万物是自然而然的, 人类的生死都是自然发生过程,没有任何神秘的主宰者。

其次,二王都否定了宇宙有始说。

王充认为,《淮南子》和易纬之书关于天地从混沌状态中产生的说法是“殆有所见”〔8〕, 表明他并不怎么赞成宇宙起源于浑沌或虚霩的说法,实际上,他根本就不认为宇宙天地有一个开端。

“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唯无终始者,乃长生不死”〔9〕。

这就是说,天地与阴阳之气是不生不死,无始无终的,如果说宇宙有开端,那就得有结束,这样宇宙岂不成为有生有死之物了吗?他强调物之生,是由于气的凝聚;物之死,是由于气的消散,物有生死、有始终,正是以气的无生死、无始终为前题的。所以王充不讲元气的发生阶段,也不承认宇宙有始说。

在这方面,王符的思想更为明确。他的元气论扬弃《淮南子》、张衡的《灵宪》以及《易纬》的宇宙演化论而来。《淮南子》讲“太始”,《易纬·乾凿度》更张其说,把宇宙生成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他们虽都以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来源,但都强调气在时间上有开始,这与王符本然的元气有着本质区别。张衡的《灵宪》比《纬书》有进步,没有直接讲宇宙的开端,但“太素之前”的提法未免有些含糊其辞,也可被理解为“太初”或“太始”,保留“太素之前”,也就等于残留了神秘主义因素。对此,王符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天地万物的产生是自然发生过程,并没有什么神秘之物在有意安排或创造,明确否认宇宙有所谓最初的开端。其《本训》篇开宗明义:“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强调宇宙或元气在时间上从来就存在着,既不讲“太素之前”,亦不讲“太初”“太始”等,从而在逻辑上避免了任何精神本体的存在,堵住了以往元气演化说的神学漏洞。故在宇宙起源问题上,二王皆与谶纬神学划清了界限。

但是他们的元气也有明显不同。首先表现为元气自然论与元气自化论的区别。二者在坚持元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所作的更为细致的划分。

王充把元气范畴同道家的自然思想相结合,提出元气自然说,用以解释万物的生成、运动变化、灭亡及转化,说明元气化生万物的自然过程。他认为,不仅天地万物皆禀元气而生,其运动变化也都是元气的作用,如人、物的生死变化就是元气聚散变化的结果,“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10〕。他的自然概念除指事物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还包含有元气运动变化的自发性。就是说,他模糊地意识到,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在元气自身,亦即物自身。他指出:“自然之化,固疑难知,外若有为,内实自然”〔11〕,并一再强调,“气自变”、“万物自生”、“地固将自动”、“星固将自徙”等等。总之,天地万物都是自己运动,事物的运动是其本身固有的属性,无须假乎外力。王充正确地阐发了物质自己运动变化的观点,遗憾的是,他没有进一步去考察物质运动或元气运动变化的根源。

王符比王充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把王充的模糊认识明确化,提出了元气自化说。他说:

“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12〕。

这段话概括地说明了元气生成万物的过程。王符认为,元气由混沌不分的状况剖分为阴阳二气,二气化生为天地万物,这一切都是出于自身的变化,而无外力的推动。元气的变化是由于内在的因素和力量的作用,此即元气自化学说。自化意谓元气自己运动,自我发展。整个宇宙的产生过程,也就是元气的自化过程。王符一再强调元气“莫制莫御”,意味着在物质性的元气之前或之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神秘的主宰者。他和王充一样,也接受了道家的自然概念,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无须从外部寻找动力,因此元气运动变化的原因只在其自身。王符还吸收了《易经》关于阴阳矛盾的学说,并将其纳入自己元气一元论体系,从而揭示了元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但我们说他把元气看作阴阳矛盾的统一体的思想,似与《淮南子》和张衡的宇宙生成论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淮南子》的作者将宇宙形成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天地之前,虽无形体之物,但包含着阴阳二气的萌动。《精神训》曰:

“古未有天地之时,惘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

据高诱注,此皆无形之象。第二阶段,指天地万物之形成,兹不再引述,如果这里关于阴阳二气的思想尚不明确,那么到了张衡的《灵宪》,就非常清楚了。如前所述,张衡把宇宙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他以“溟涬”概括其特征。“溟涬”即“涬溟”,出自《庄子·在宥》,成玄英疏:“涬溟,自然气也”。《论衡·谈天篇》曰:“溟涬澒濛,气未分之类也”。这与《淮南子·精神训》中第一阶段的意思十分相近。第二,“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他用“庞鸿”概括其特征。“庞鸿”同“蒙鸿”或“鸿蒙”,成玄英疏:“鸿蒙,元气也”。第三,元气剖判,天地万物已生成。这一阶段也无须多加论述,关键在于前两阶段。且看张衡与王符描述宇宙演化的具体用语:“萌而未兆”同“未有形兆”,“并气同色”同“万精合异”,“浑沌不分”同“混而为一”,其言其意何其相似。这表明王符批判地扬弃《淮南子》和《灵宪》的思想,把“溟“涬”与“庞鸿”合并为一个“太素之时”,这就不仅否定了自无生有的太素之前的阶段而且突出了元气内涵有阴阳二气的思想,正是统一于或内在于元气的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作用,才有天地之造化,万物之生成。故元气“翻然自化”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它指元气以自身为原因并是天地万物的动因,这表明,王符的宇宙生成论已逐渐向本体论过渡,并处于向本体论转化的前夕。

其次,王充的元气论只是从本源上强调元气构成世界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但没有元气演化为天地过程的系统理论,而对这一演化过程的描述,恰恰是王符元气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王元气论的这一差异在于他们所持的宇宙结构理论不同。汉代关于天体结构的学说主要有三家: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王充基本倾向于盖天说,强调天与地都是平正的实体,既然天是无始无终的物质实体,也就没有必要深入探讨元气演化为天地的过程。王符则比较赞成浑天说,并由此出发,对元气演化过程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总之,王符的元气论比较简单直朴,内涵不如王充丰富,对许多重大问题如元气范畴、元气至万物的演化过程等等都缺乏详细的论证。或许正是这种简略才使他的思想相应地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少,才使他没有象王充那样表现出许多矛盾的地方。当然,这也不能不说是个缺憾。王充意识到元气本源论的局限——元气作为世界的本源却难以解释万物的多样性,于是他力图从气的质和量两方面加以阐述,一方面把万物的差别归因于气的性质不同,以致出现仁气、五常之气等说法,使元气带上精神、道德的属性,另一方面又将其归结于禀气的量的多少,并用“偶”来弥补其说,导致他承认自然命定论,由此造成理论体系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然而正是这些矛盾性和复杂性,才更促发了人类去进一步探索真理,为理论思维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从另一个角度说,王充承认元气中含有各种不同性质的成分,势必要导致对世界统一性的否定和神学漏洞的出现,而王符把整个宇宙的生化过程看作元气的自化过程,不仅排斥了任何作用于元气的神秘之物,也避免了王充元气论的内在矛盾,在自然观方面保持了理论上的一致性。故王符元气论虽失之简朴,但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元气自化论已包含有向本体论发展的因子,这比王充的元气论大大前进了一步。因此,如果说王充“元气自然”论的提出标志着汉代元气一元论的正式确立,那么王符“元气自化”论的提出则使元气一元论的理论形态更加完备。

注释:

〔1〕《论衡·谈天篇》

〔2〕《论衡·言毒篇》

〔3〕《潜夫论·本训》

〔4〕《潜夫论·德化》

〔5〕《论衡·变动篇》

〔6〕《潜夫论·本训》

〔7〕《论衡·自然篇》

〔8〕《论衡·谈天篇》

〔9〕《论衡·道虚篇》

〔10〕《论衡·论死篇》

〔11〕《论衡·自然篇》

〔12〕《潜夫论·本训》

标签:;  ;  ;  ;  

王充与王福元气理论之比较_宇宙起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