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的课堂应当是思考的课堂,在思考中建构知识并形成探求未知的能力,营造无声而深刻的思考空间,会使课堂呈现一派动静和谐的意境。
关键词 心灵 鼓励 校园
我来现在这所学校之前工作在北京市,有幸结识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校长王欢,在《永远的新校长》一书中王欢校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学校有一位患自闭症的男孩,极其害怕上学,甚至到了一进校门就呕吐的程度。王欢来到孩子家中,和孩子手拉着手,促膝谈心,聊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和困惑,聊老师同学对他的想念,渐渐地,打开了孩子的心扉,男孩竟然同意立刻去上学。王欢牵着孩子的手,替他背起小书包,一路小跑奔向学校。年近半百的她跑起来虽然有些吃力,但还是告诉男孩,自己必须尽快赶回学校,可爱的孩子竟然替校长着起急来。到了学校,王欢目送男孩走进教室,不断地点头、微笑,给他鼓励。就这样,这个孩子重返校园,还在半年后顺利升入初中。
“我由衷地感到教育是神圣的,我们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有时甚至会影响或改变学生的一生”,王欢说,“我从心底认同,教育就是心灵走进心灵”。
令人痛惜的是,在激烈的应试竞争中,很多人在追求成绩时迷失了教育的本来意义。“好老师”就是会教课、懂考试的老师。不可否认,能力是育人的重要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与证书、奖状代表的“有形教育”比起来,我们更期待无形的“心灵走进心灵”。
一句不耐烦的抱怨,一次尖刻的批评,给孩子带来的阴影,或许会影响他们一生。反之,一句发自内心的表扬,一个温暖的笑容,一次充满期待的鼓励,甚至是作业本红叉旁的一个“加油”,带给孩子的“正能量”可能超乎想象。
让心灵走进心灵,其实并不难。
这让我想起暑期在家,有幸读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所著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一书,除了向往那所爱意荡漾的校园外,也加深了我对事业的执著和对孩子们的挚爱。
爱心与思想是做好教师的必备要素
李烈校长认为,做个好教师并不难,关键要有爱心和思想。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真正做到以爱育爱并不容易。当面对性格各异,表现千差万别的学生时,我的爱心也有过摇曳的时候,有过抬张压李的偏袒,有过情绪急躁的训斥,也有过恨铁不成钢的听之任之……因此,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一视同仁的学生观,如果没有真正建立关注“全人”的教育观和评价观,“以爱育爱”便无法实现。
思想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挑战。教师学科知识的基本储备、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把握,包括教师临场驾驭课堂的思维敏捷性和语言魅力等,都是思想背后所蕴含着的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要求。如果给李烈校长的“思想”再附加一点阐释的话,好教师的思想应当是灵动而生生不息的,也只有在这种灵动和生生不息中,他们的爱心才能结出智慧之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学设计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李烈校长认为,教学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这种负责要从教学设计开始。一是要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健康发展的需要,把课堂真正转变成为师生间、生生间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场所;二是要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生活对生命发展的挑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增强了面对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三是要关注发展,从生命终身发展所需来领会学科教学和价值。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发展的课堂必定是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和愿意继续学的课堂。而现实教学中,这样的课堂不是愈来愈多,而是愈来愈少。难怪华东师范大学周彬博士在《中国教育报》撰文责问:课堂是“生活家园”还是“利益战场”?如果把课堂当作学校和教师的“功利场”,是对学生未来生活的渎职。因为它不关注学生生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关注学生生活,学生学习成了教师教学的附庸;不关注学生发展,学生俨然成为静止而僵化的模坯,任由教师打磨。此时此刻,我倒羡慕起李烈校长手下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我又为那些身处“功利场”中的孩子们忧思: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样的“功利场”,也来享受学习的快乐?
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展
由于学生的天赋、生长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同,因此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李烈校长认为,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这实际上是不承认学生的差异。事实上,有些孩子尽管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永远进不了优秀的行列,很可能还要排在后面。对这些孩子来讲,用同一评价标准衡量显然是不公正的,必然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照李校长的观念,反思我们的评价行为,我们恰恰漠视了学生的自尊心。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课堂(课后)练习、统一的考试检测、统一的评价标尺,老师是司令员,学生稍息、立正、看齐。难怪有学生破罐破摔,难怪有学生补来补去不见起色,难怪有学生怕做作业不做作业,也难怪有学生对考试分数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这种失败缘于“大一统”的评价行为。李校长的课堂则充分尊重差异,在最基本知识的掌握上,有的学生“知其所以然”就行了,有的学生要有所创新,有的学生能模仿就可以了,每个孩子都能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成绩评价上,李校长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算成功,因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评出谁是成功者,谁是失败者。
为孩子创造无声而深刻的思考空间
如何为孩子创造无声而深刻的思考空间,李校长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四个注意点:一是话不能太多。时下的课堂恰恰是老师讲话太多,讲风太盛,抢占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二是时间要给够。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不让学生思考,既然让学生思考,就不要走形式,急于下结论。特别是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的今天,学生面对困惑,一时得不出结论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解决问题的主人,千万不能越俎代庖。三是拒绝无意识的干扰。有的教师虽然让学生思考,但不断地唠叨“好好想一想”“认真琢磨琢磨”“看谁速度快”“看谁最正确最简便”……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破坏。四是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学贵有恒,更贵得法,要让孩子们的思考有根有据,有条有理。
我们的课堂应当是思考的课堂,在思考中建构知识并形成探求未知的能力,营造无声而深刻的思考空间,会使课堂呈现一派动静和谐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学生的学习才会步入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求知境界。
论文作者:赵成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校长论文; 孩子论文; 生命论文; 教师论文; 心灵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