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虹 范 慧 刘远志
新疆沙湾县人民医院 832100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变—肝癌的演变过程。方法 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的ANYTEST2000对来自沙湾县县城及部分乡镇的120例已确诊肝硬变患者的HBV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肝硬变多源于慢性肝炎后肝纤维化继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已有无数学者从多角度对肝硬变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较灵敏的时间分辨免疫分析法(TRF)对120已确诊为肝硬变患者的血清进行HBV各项指标物检测。分析出HBV标志物在肝炎—肝硬变—肝癌一系列病程演变中的临床意义存在关联性。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变;肝癌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仪器由上海新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ANYTEST2000。试剂由上 海新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抗-HBV IgM试剂由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1.2方法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标记物为铕(Eu3+),灵敏度为10—17mol/well(Eu3+)重复性<5%,严格按试剂盒说明操作。判断标准:≥10mu/ml为阳性:<10mu/ml为阴性。(详见表1)
1.3对象
选择 120例已确诊为肝硬变的患者。诊断标准依全国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其中经病检已明确诊断者39例,占32.5%。有肝炎病史记录者89例,占74%。年龄在18—74岁,平均年龄45.5岁。50岁以下占70.8,男79例,女23例,男女之比为4.2:1。健康人为本县某单位体检血清。迁延肝炎(简称迁肝)患者血清全部来自本院,采集时间与肝硬变同期。肝硬患者除具备临床症状体征外,全部经肝扫描或超声波确定有占位病变,AFP阳性率95%。
2 结果
1. 120例肝硬变血清中HBV标志物检出情况
2.1.1 表面系统:HBsAg阳性92例,阳性率76.6%。抗—HBs阳性18例,阳性率15%;其中两 者均阴性11例;两者均阳性2例,该2例抗—Hbe及抗—HBc均阳性。
2.1.2 e系统:HbeAg阳性63例。120例血清中两者均阴性13例:两者均弱阳性1例,该例HbsAe阳性。
2.1.3 c系统:抗—HBC血清1:30稀释,阳性87例阳性率72.5%,平均抑制率74.98%对阴性的33例进行原血清抗—HBc的14例中8例将血清浓缩3倍再测,其中5例阳性。在HbsAg阴性的28例患者中,抗—HBc以原血清检测,其中16例阳性占57.14%将阳性血清1:30稀释,仍有8例可测到抗—HBc。抗—GBC—IgM:血清1:100稀释检测,阳性65例占54.17%,抗—HBc全部阳性。在未测到抗HBC—IgM的75例血清中,22例可测到抗—HBc。抗HBc—IgM与e 系统的关系:HbeAg阳性者26例中检测到抗HBc—IgM者20例占76.92%,抗—HBe阳性者82例中检到42例抗HBc—IgM者占51.22%。两阳性率比较0.05 >p >0.01。2.2 经肝细胞活体病检确诊标本与临床确诊标本HBV指标检测比较
120例患者血清中经活检证实诊断有39例。将HBsAg,HBeAg,抗—HBe,抗— HBc结果阳性率U检验。全部无显著差异。
2.3 各种HBV指标模式
120例肝硬变血清HBV指标全部以原血清检测为准,以阳性和阴性分成两进行比较。以抗—HBs,HBeAg,抗—HBe,抗—HBc等四种主要指标进行排列组合,可有24个模或将HbsAg阳性组实际结果中出现的模式列于表3HBsAg阴性各种模式存在例数较少,以文字说明。
表HbeAg 阳性组 HBV 指标模式结果
从表中看出,组3及组4阳性率较高,统计学处理,组3与1、2、5、6组比,组4与1、2、3、5、6组比,P值均<0.01有高度显著差异。
2.4 肝硬变与迁肝、肝癌血清几项主要HBV指标的比较
对健康人群,迁肝、肝硬变肝癌血清中HBsAg、抗—HBs及HBsAg阳性中HBeAg及抗—HBe、抗—HBc等几项主要指标进行检测。
统计学处理:肝硬变患者HBsAg、抗—HBs、抗—HBc诸项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均P<0.01),e系统:HBeAg从表中阳性率看肝炎>肝硬变>肝癌。统计结果肝硬变明显低于迁肝(P<0.01);与肝癌无显著差别,(P20.02)。抗—HBe从表中阳性率看肝炎<肝硬变<肝癌,统计结果,肝硬变明显高于迁肝(P<0.001);低于肝癌(0.05>P>0.01)。抗—HBc:肝硬变于肝癌比较,原倍血清及1:30稀释后均无差别(均P>0.05);肝硬变于迁肝比较,原倍血清无显著差异(P>0.05),但1:30稀释后明显低于迁肝(P<0.01)。
3 讨论
本文采用敏感方法对120例确诊为肝硬变患者进行了HBV各抗原抗体系统检测,本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史特点基本与国内其他报道一至,其中39例经肝活检确诊,其余仅有临床诊断,对有无病理诊断两组进行HBV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文中研究对象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相一致是可信的。将120例肝硬变患者主要HBV指标排列分组,研究分组模式,可看出各HBV指标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是临床意义及肝炎经肝硬变演变为肝癌进程中的动态变化。本文一组肝硬变患者HBS的阳性率达76.67% HBsAg是体内HBV感觉明确指标,HBsAg的阳性组中抗—HBe与抗—HBc同时存在模式据首位59%,HBeAg抗—HBe与抗—HBc同时存在者占25%。抗—HBs与HBsAg同时存在可能与不同类型感染有关,文中仅有2例,在HBsAg阴性组中有各种形式的抗体组合存在,证明了HBV既经感染这些患者目前的肝硬变也可能与HBV长期感染有关,可进一步进行HBV—DNA研究确证,120列中,没有任何HBV感染患者仅1例,因此我们认为在乙型肝炎高发区,肝硬变的主要病因是长期HBV感染。e系统的检测,本文患者90%可以测到e系统,尤其抗—HBe检出有重要意义,而且从肝炎到肝癌的病程发展中HBeAg逐渐减少而抗—HBe逐渐增加,抗—HBe阴性率高反映了多数患者感染时间较长,本文病例中最短7年,最长达30年,本文6例抗—HBe阴性血清也测到HBV—DNA(见另文)。肝硬变患者中,抗—HBc评价做为感染与否以原血清检出率为宜,而做为感染程度指标以稀释后血清测值更符合临床,正常人群组1:30抗—HBc阴性率仅2.5%,而迁肝达85.83%。文中患者以抗—HBc为指标HBV感染率达92.5%与迁肝及肝癌组无差别而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120例血清中(1:100)还有一部分可测到抗—HBc—IgM。其阳性中HBeAg阳性者病毒复制旺盛的看法。将来结合DNA检测,可进一步证实复制程度及整合情况。HBV感染后致病机制很复杂,一般认为是机体抗病毒免疫失调和对肝脏的自身免疫致病。病程中肝细胞损伤、增生、保护三者互相平衡,病变到一定程度到肝血循环改变,反复损伤增生终使肝脏纤维化,经致癌变。本文着重从肝硬变患者物异性免疫指标说明,新疆沙湾县乙型肝炎流行地区,肝硬变主要源于乙型肝炎慢性化,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癌。
参考文献:
[1]陆光生;景晔;徐和福;孟震;;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常规和骨髓祖细胞造血功能的改变[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5期
[2]吴福宁;李猛;李振前;朱幼芙;;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论文作者:严虹,范慧,刘远志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肝硬变论文; 血清论文; 阳性论文; 患者论文; 肝癌论文; 阴性论文; 指标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