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_蒋俊杰

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_蒋俊杰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环境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低效且脱离职业岗位需求的困境,而模块化教学是提高《环境设计》教学效果并切合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效途径。详细阐述了《环境设计》课程模块化设计的理论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模块化理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前言

环境设计实践串联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而提升教学质量成为破解就业难的重要途径。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教学发展。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实施和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运用模块化理论,建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实践类课程,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极大丰富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1模块化理论研究

模块是一种能够独立地完成特定功能的子系统,具备可重建、可再生、可扩充等特征。模块化是指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模块,通过信息交换对子模块进行动态整合,各模块兼具独立性和整体性。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模块是教学整体系统的子系统,在具备独立性的同时,也要受整体系统的制约。“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模块集中与分解可以生成无限复杂的系统,因此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型。“教学模块”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具有有机生长性,可从子模块中归纳共同点并形成新的模块,还可以从子模块中分裂出若干新模块[1]。在模块化理论的指导下,把原来破碎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成一个系统,各子模块之间相互渗透、共生共融,具有动态性。各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设置模块,形成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模块化教学体系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完善。

2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各模块的教学,启发学生对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如在《环境设计》课程中,通过播放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解释分析结果的合理性。通过这种方式,既使学生正确运用了理论知识和概念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又使学生了解社会实践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系统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和学习兴趣[2]。

2.2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

在对实践技能的考核中,要突出对职业技能的考核,在“环境设计基础”模块中通过辩论赛等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环境设计问题的思辨能力;在“环境设计实务”模块中利用工作项目进行考核(如企业环境设计的审查);在“环境设计发展”模块中通过模拟实训进行考核(环境设计的操作);在“环境案例与模拟”模块考核中力求做到“真案真做”(即对学生进行训练)。

2.3专业实践教学

在完成基础实践教学和体验实践教学后,就进入到专业实践教学阶段。该阶段属于设计思维形成阶段,教学模式开始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予以指导,学生可以作为个体或加入团队,从前期的现场调研,到设计方案和设计项目的实施,再到项目的社会评价,亲身经历设计的全过程。专业实践教学并不是孤立地开展,而是与理论学习相互融合、相互穿插,使得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按照环境设计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分为城市环境设计、建筑内环境设计和乡村、风景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三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下又分成更加微观的子模块。微观子模块可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紧跟时代发展[3]。

2.4教学内容重组

教学内容重组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之构成一门课程一套完整的实训程序。教学时教师只需对知识点讲深讲透,引导学生对概念、原理、工艺设备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理解和应用,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学生自主完成每一模块的操作活动和工作任务。这样在教师帮助下和个人探索中获取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实现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双赢。如在《环境设计》课程中,可以把整门课程从水、大气、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修复、城市环境等方面分为六个模块,改变了原来教学内容上线性结构的特点,避免了讲授知识的重复性和阶段式。同时,每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

2.5设计实训教学

设计实训教学需要学生深入设计行业第一线,对行业进行调查和研究,把握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动态,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市场观。在设计实训中,不仅要提高学生设计能力以及使其熟悉施工流程与管理,也要培养学生的设计伦理,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设计实训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工作坊(Studio)和实践基地模式。第一,工作坊(Studio)模式。在高级职称教师的带领下,以专业教师为骨干组成环境设计工作坊,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设计团队中,把实践教学过程渗透于实际项目中。可以与国际、国内知名设计院校联合开展工作坊,通过不同的文化、理念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探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设计特质的挖掘,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以设计竞赛为导向,鼓励师生合作或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国际、国内的设计竞赛,在与兄弟院校的交流竞争中提升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4]。第二,实践基地模式。与知名设计机构合作,共建设计实训基地。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处于设计行业的第一线,通常承担重大设计项目,且项目类型多样化,实习的学生接触的项目较为丰富,通过在项目组的耳濡目染能较快地提升设计技能。为保证实习效果,可建立双导师制,即设计机构设计师与本校教师组成联合指导组,形成校内与校外实践的无缝衔接。

2.6加强模块间的联系

每一门课程都可以划分出若干模块,每一个模块都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将它们集中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并了解在具体领域的应用。而模块化教学表现在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一项一项的工作任务或操作技能。因此在划分模块时,工作任务应该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设计,最后对整个课程进行综合分析,加强模块间的联系,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如在《环境设计》课程中,按照环境要素划分各个模块,模块之间的的联系清晰、明确,避免了课程信息的分割与孤立。

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要构建模块化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贯穿整个设计教学的模块,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通过基础铺垫、认知体验、思维形成、素养具备等阶段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同时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动态反馈机制,通过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和不断吸收最新行业资讯,不断更新完善实践体系。在实践课程中强化学生对美学价值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掌握生态系统运行规律,了解设计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具备良好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环境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董瑞云,余利平,雷贵帅.浅谈应用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为例[J].科技风,2019(04):51.

[2]杨桂英,熊好琴,刘云根,王妍,侯磊.培养创新思维为导向的环境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9(02):222-224.

[3]董智慧.“互联网+”环境背景下环境设计基础类课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20):436.

[4]王朋.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5.

论文作者:蒋俊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_蒋俊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