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183号:李斯特民族主义述评_李斯特论文

弗里德里希183号:李斯特民族主义述评_李斯特论文

弗里德里希#183;李斯特的民族主义思想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弗里德里希论文,李斯特论文,述评论文,民族主义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1871年之前,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到19世纪末,迅速崛起成为欧洲最强 大的工业国家。德国何以能后来居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的民族主义思 想的影响无疑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1815年,德意志取得了反法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实现民族独立后,德意志民族往 何处去?面临着哪些新的危机?在危机面前,如何才能确保自身的存续与发展?对这些问 题的回答,就构成了李斯特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815年后,德意志民族虽然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没有实现统一,也没有完成推翻 封建专制统治和建立自由宪政制度的任务;在经济上,德国“还不能编制棉纱和麻纱以 适应它自己的需要,还没有能从热带地区直接输入它所需要的殖民地产品,用它自己制 造的工业品来偿付,还没有能用它自己的船只来经营这类贸易,还没有方法来保护它自 己的国旗,还没有完善的内河、运河和铁路运输系统”[1](P355)。相比之下,英国早 已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它的“工业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德国,这就使它成为 德国工业可怕的劲敌……它的商品,售价可以压得非常之低,而质量则高出很多,它所 提供的赊欠期限远比德国所提供的为长……结果在德国方面发生了工业普遍崩溃的情况 ……”[1](P80)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大多数贵族、政要、学者和商人还相信,用德 国农牧产品换取英国物美价廉的工业品是符合德国利益的,是增加德国财富的捷径。李 斯特认为,英国取代法国成为德意志民族的主要威胁。他说:“英国已经破坏了德国大 部分的工业,以大量的棉毛织物向德国运销”,可是它不允许德国的谷物、木材等产品 进入英国市场,“德国人低首下膝,使自己成了替英国人劈柴挑水的苦工;但是没有用 。英国人对待他们比受统治的人民还要糟”[1](P323—324)。所以他担心,用不了多久 ,德意志民族就要沦为只会做儿童玩具的、“不重要的、没有收益的民族”,到那个时 候,英国人想到或谈到德国人,“就像我们现在想到或谈到亚洲各国人的那副神气一样 ……”[1](P116)

面临着沦为“替英国人劈柴挑水的苦工”的民族危机,李斯特并没有丧失民族自信心 ,他号召德国人民在英国的工业优势面前不必气馁,“要鼓起勇气,对国家伟大前途抱 有信心,向这个目标猛进。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充分的民族精神,立刻行动起来,抓 住最紧要的关键,努力进取,从而为我们后代取得最丰富的果实”。[1](P168—169)

李斯特号召德国人民鼓起勇气,朝着伟大的目标前进,并认为,惟有如此,德意志民 族才能在新的危机面前生存与发展。这些目标包括以下四点:

(一)德国要成为农工商和谐发展的发达国家。他认为,农工商业和谐发展是“现在每 个民族的权利、幸福甚至文明”的基础[2](P39)。德国不缺乏农业与商业,但工业极为 落后,所以,必须要发展民族工业,因为,“如果一个国家要想保证国家的独立,获得 高度的繁荣、巨大的财富和强大的力量,它就必须拥有高度发达的、效率很高的工业” [3](P69)。“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国家独立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是极不充分的。一个农 业国家决不可能维持工业国家可以维持的那种军事力量——或保卫自己的人力和物质手 段……如果发生战争或受到战争威胁,要想强大就必须创建自己的工业”。[3](P30)

(二)德国要成为自由民主的宪政国家,成为科学与文化发达的国家。在他眼里,“工 业是科学、文学、艺术、启蒙、自由、有益的制度,以及国家和独立之母”[3](P66), 而“只有在教育、文化和政治自由方面也取得进步的条件下,民族工业才能够获得发展 ”。[3](P70)

(三)德国要成为一个“常态”民族国家。李斯特认为,独立与权力是民族主义的本质 。只有“常态国家”才可能拥有强大的权力和维护民族独立,才有可能生存与发展。“ 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国家所具备的是共同的语言和文字、广阔的领土、多种多样的天然资 源、合宜的国境和稠密的人口”,“一个土地狭小、人口无多的国家,尤其是如果有着 各别的语言时,它的文学、它的促进艺术与科学的制度,就不会是完善的。一个小国是 决不能使生产的各部门在它国境以内获得充分发展机会的”[1](P153)。这个国家应该 包括德意志联邦、荷兰、丹麦等从大西洋到德俄边界在内的所有德意志人居住的地区。

(四)德国要成为担当起教化“野蛮”民族的使命的殖民大国。李斯特认为,殖民地是 德意志民族强大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殖民地是工业、国内外贸易、海运业、海洋渔业 、海军力量发展“最不可缺的工具”,是德国繁荣所倚赖的工业品市场和原材料、农产 品来源地,以及安置过剩人口的地方[1](P229)。他还认为,土耳其、波斯人、中国人 、印度人以及亚洲其他民族的“宗教、道德、社会和政治基础已经彻底破坏……要使亚 洲获得革新,唯一办法是注入欧洲的有生力量,普遍推行基督教,推行欧洲的道德律与 秩序,实行从欧洲移民并采用欧洲的政治制度”。[1](P350)而德意志民族“生来要与 第一流国家的人民一样,从事于开拓殖民地,从事于传播文化的”[1](P338),“几乎 毋庸置疑的是,由于日耳曼民族的本性与性格,它得天独厚,注定要由它来承担领导世 界事务、对不开化和野蛮国家进行启迪教化并对未开发的地方进行殖民的伟大任务”, 只有日耳曼民族才有资格在殖民地“通过自己管理行政、司法和公共秩序建立新的、更 完美的社会而自己不受那些野蛮的和半野蛮的土著居民的影响”,才有把“他们提高到 自己的伦理道德水平的能力”。[2](P73)

李斯特不但为德意志民族提出了奋斗目标,而且还提出了实现目标的五条具体途径。

(一)实现民族统一。1815年,德意志34个封建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废 墟上,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德意志联邦,各自拥有独立的国王、军队、法律、货币、商业 、关税、交通体系,每个邦国对其他所有邦国而言都是外国。李斯特认为,这种分裂的 局面是德意志民族衰败的主要原因,而民族统一是国家长期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全国 幸福、光荣、权力、目前安全存在与前途伟大发展所由争取的坚稳基础”[1](P337)。1 2~13世纪时,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是意大利,汉撒同盟在14~16世纪时权倾欧洲,富 甲一方,但现在它们都灰飞烟灭。李斯特认为,这是由于它们缺少“国家统一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力量”[1](P10),“一个民族尽管拥有这一切有利条件,但是只要社会不健全 ,软弱无力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其经济就会陷于衰落境地”。[3](P162)

此外,他认为,只有实现统一,德意志民族才能成为“常态国家”,因为,“地大、 物博和人口众多是正常国家的基本条件,也是文化发展、物质发展和政权巩固的基本条 件”[1](P153)。在当时的几十个德意志邦国中,没有一个具备“常态国家”的条件, 所以,这些邦国只有统一成一个国家,德意志民族才会“广土众民,物产丰富”,才能 生存与发展。为此,他建议把从西起莱茵河口东到波兰边界的德意志民族居住的地区全 部纳入德意志关税同盟,到那时“才能算是大功告成……德意志国家就立即可以享有它 目前所缺乏的那些,那就是渔业和海军,海外贸易和殖民地”[1](P154)。如果不实现 统一,德国就会像荷兰一样衰落下去。荷兰曾经富极一时,到如今,它的“商业势力已 经趋于低落,这是由于国家范围不大的原故。尽管它的殖民地很发达,但是它的地位仍 将继续下降,这是势所必然的,因为这个国家过于弱小,不能担负这样浩大的海陆军费 ”。[1](P340)

怎样实现德国统一呢?李斯特提议成立包括整个中欧在内的德意志关税同盟。1819年, 他以德国所有地区五千多名商人和工厂主的名义起草了《致德意志联邦议会请愿书》, 在请愿书中要求“在德国内部废除各种关税”,并“对邻近国家实行建立在报复原则基 础上的全德关税制度”[2](P10)。在李斯特的倡议下,普鲁士着手废除德意志联邦内部 关税。1834年,在普鲁士领导下,德国关税同盟宣告成立。同盟的宗旨是在德意志联邦 内部实行完全自由的贸易,对外国进口品实行单一关税。到1867年,除汉堡与不来梅外 ,德意志各邦都加入了关税同盟。关税同盟的建立成为德意志统一的重要步骤。

除了关税同盟外,李斯特还建议修建全德铁路网。他认为,铁路不但是工业化和强国 之路,而且是民族统一之路,而且,关税同盟要充分发挥作用,还得有赖于全德铁路网 的建立。他说:“铁路系统和关税同盟是连体的双胞胎……它们互相支持,追求同一个 伟大的目标,即把德国各个部族联合成一个伟大、文明、富足、强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 。假如没有关税同盟,就绝不可能提出建立德国的铁路系统的问题,更谈不到它的实施 了。只有依靠德国铁路系统,德意志人的社会经济才有可能跃升为全民族的经济,而由 于这一飞跃,铁路系统的全部作用才得以发挥。由此可见,德国铁路系统不仅仅起到促 进民族的物质利益的作用,同时还通过加强各种精神与政治力量对完善德意志民族状况 发挥了作用。”[2](P14—15)

民族统一的前提之一是共同经济利益的形成,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李斯特上述 建议无疑有利于这一前提的实现,后来德国统一的实际进程也证明了它们的正确性与预 见性。

(二)实现国家工业化。李斯特认为,国家强盛的基础是农工商的和谐发展,而“工业 是农业与商业二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没有工业的发展,不论是农业还是商业都不能繁荣 起来”[2](P39),“工业是科学、文学、艺术、启蒙、自由、有益的制度,以及国力和 独立之母”[3](P66)。所以,为了实现民族理想,必须要实现德国工业化。而实现工业 化的关键就是要实行国家干预,提高某些工业制造品的进口关税或禁止其进口,以保护 幼稚的民族工业。受到保护的是最重要的工业部门,是“建立与经营时需要大量资本、 大规模机械设备、高度技术知识、丰富经验以及为数众多的工人,所生产的是最主要的 生活必需品,因此按照它们的综合价值来说:按照它们对国家独立自主的关系来说,都 有着头等重要意义的工业,例如棉、毛、麻等纺织业就属于这一类”。[1](P156)

在他看来,“德国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它的前途所依靠的,就是它的保护制度的发展 ……”[1](P354)此外,关税保护还可以促进德国的政治统一,政治统一反过来又会为 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政治保证。他说:“在德国的土地上……经济统一是政治统一 的先导与基础。保护制度所带来的工业上的每一个新的进步都是民族团结的巨大的一个 实际的、雄辩的佐证。国家保护制度将给德国带来许许多多经济成就,从而国家也一定 会坚信政治统一的正确性与必要性。”[2](P48)

(三)确立自由民主的宪政制度。在年轻的时候,李斯特就深受英法政治自由主义的影 响。1815年,他发表大量文章,要求按照英国的榜样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在此范围内实现 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和各种自由,“要求‘抛弃那些已经陈旧的、妨碍公民自由活动的形 式’”,认为“昂首挺立和发挥自己的智力的应当是十万个自由平民,而不是三十个贵 族!”[2](P9)1820年,他作为符腾堡的议员,要求德意志联邦制定一部“不仅能够体现 德意志各邦君主的权利,而且也能体现德意志各邦人民的权利”的联邦宪法[2](P10)。 后来,他又总结出这样的历史经验教训:“英国工业与权力的增长,只是从英国的国家 自由奠定实际基础的时候才真正开始的;而威尼斯、汉撒城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工业 与权力的崩溃,是与自由的丧失同时发生的。缺少了自由制度以后,公民个人方面无论 怎样地勤奋、俭约、富于创造能力和智慧,也不能有所弥补。”[1](P98)

(四)提升民族的文化和道德水平,革除社会弊端。李斯特认为,国家富强与否还取决 与它的人民的文化与道德水平,以及社会进步程度。“不论何处,不论何时,国家的福 利同人民的智力、道德与勤奋总是成正比例的,财富就随着这些因素而增进或减退”[1 ](P98),“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奴隶制与封建领地的取消,王位的继承,印刷、报纸 、邮政、货币、计量、历法、钟表、警察等等事物、制度的发明,自由保有不动产原则 的实行,交通工具的采用——这些都是生产力增长的丰富泉源”[1](P123)。为此,他 建议国家大力兴办教育(特别是技术学校),以专利法鼓励发明和创造,引进先进技术, 举办工业展览,健全金融制度以防止物价异常波动危害经济稳定,维持法律与秩序,废 除贵族特权,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以航海法和海军保护航运业和 海外贸易。

(五)开拓海外殖民地。如前所述,在李斯特眼里,拥有殖民地多寡是一个民族强盛程 度的标志和条件。为了德意志民族的强盛,他主张德国政府建立有力的领事与外交系统 ,以及通往殖民地的航线,以帮助和鼓励德国人向中南美洲、巴尔干地区移民,在那里 进行殖民开发。

在近代德国众多的民族主义思想家中,李斯特的思想颇具特色。

(一)它具有鲜明的经济民族主义色彩。在德国文化民族主义之父约翰·哥特弗里德· 赫尔德(1744—1803)的时代,德国全面仿效法国文化,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以讲法 语、用法国货为荣,痴迷于法式的交际和娱乐方式。赫尔德认为,一个民族是否能够生 存与发展,取决于它能否保持与发展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全面接受外族文化 必然会导致民族赖以生存的民族特性的消失,德意志分裂的原因在于“整个国家缺乏共 同的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精神和不同的文化”[7](P132)。所以他反对全盘模仿法国文 化,主张重新发现、发掘与弘扬德意志民族特性,培育共同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并在此 基础上实现民族统一与复兴。赫尔德在文化层面上为德意志民族有生存与发展指明了方 向,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缺乏政治与经济内容。

1806年后,法国占领德国。约翰·哥特利布·费希特(1762—1814)继承了赫尔德文化 民族主义思想,并主张废除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制度,把封建臣民变成享有自由与平等 权利的公民,使他们在自由平等的原则的基础上团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以此激发他们 强烈的爱国热情,从而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民族独立战争。他把文化民族主义发展成为自 由政治民族主义,在政治层面上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立与强大指明了方向,但却没能在经 济上指明可行的道路。

1815年后,英国的自由贸易攻势成了德意志民族面临的主要危机。李斯特继承了赫尔 德与费希特的思想,但认为要拯救德意志民族仅仅从文化与政治上寻找出路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要从经济上找出路。他强烈主张德意志联邦取消内部关税,对外统一关税, 并通过关税保护和修建全德铁路网来建立起强大、独立的民族工业,认为只有这样,才 有可能实现民族的统一与富强。因此,他从经济层面上为民族的强盛指明了方向,成为 经济民族主义的鼻祖。

(二)它具有鲜明的自由民族主义色彩。李斯特赞同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思想,接受 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理想与原则,并认为,个人政治自由与宪政是民族国家强盛的前提, “一个富裕的、工商业发达的国家,而同时它却并不享有自由,象这样的情况,历史上 还未见过”[1](P100)。在李斯特之后的民族主义者则认为,没有国家的强大,就不会 有个人的自由,为了国家的强大,必须压制个人的政治自由。1849年1月22日,德国自 由民族主义的领军人物达尔曼在法兰克福议会上宣称:“通往权力的道路是唯一的满足 和抑制我们对自由的欲望的道路……德国最终必须作为一个大国加入到政治大国的行列 。这必须通过普鲁士才能实现。没有德国普鲁士繁荣,没有普鲁士,德国同样不能繁荣 。”[8](P91)这个普鲁士就是一个顽固压制个人自由的封建专制国家。

(三)它具有大国民族主义色彩。李斯特认为,德意志民族分为几十个小国的状况不改 变,它的生存就难以保证,所以,要把这些国家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大德意志国家,国 家越大,民族就越强大,前途就越光明。

(四)它关于实现民族统一的途径的建议更具可行性。民族统一须建立在共同的利益的 基础之上。恩格斯说过:“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 行动了。”[5](P490)李斯特建议通过实现内部自由贸易、对外统一关税和实行关税保 护、建立全德铁路系统来建成全德统一大市场,使德意志民族形成共同的经济利益,进 而达到政治统一。与其他的统一主张相比,这种经济统一先行的主张,更容易被当时各 邦的贵族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所接受。后来德国事实上正是在实现经济统一后才实现政 治统一的。

(五)其对德国强盛的看法最为全面。他极力追求德意志民族的强盛,而强盛必须包含 以下要件,缺一不可: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政治自由和平等的公民权利,国家在政治经 济上统一并独立自主,农工商业和谐发展,尤其要有独立与强大的民族工业,广土民众 ,精神资本充裕。

李斯特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他生前备受冷落,但在1846年去世后,却逐渐风靡德国。到1 878年,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成为德国“最流行的手册”,就连铁血 宰相俾斯麦也有一本,并赞同其中许多观点[6](P215)。1888年,有人这样评价他说: “今天,了解情况的人大概不再怀疑,李斯特因其导致德国统一与强大的全部努力和著 作已经成为俾斯麦的最主要的先驱。”[2](P67)德国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在1908 年也说道:与理想主义者费希特相比,李斯特“更加无可非议地被认为是德意志民族统 一的救星”[4](P149)。他提出的许多设想在19世纪后半叶都成为现实。总之,李斯特 的民族主义思想对德意志的统一和崛起产生了导向性的影响。

此外,李斯特许多观点,如“没有民族工业就没有民族的强大和独立”、“关税保护 是落后国家幼稚民族工业的唯一途径”,等等,成了许多落后民族国家的经济政策信条 。在20世纪,许多落后的农业国竭力通过工业化来实现民族富强、巩固民族独立的目标 ,但是成就很不理想,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李斯特提出的工业化前提,即保障公民政 治自由,保持政治稳定,尊重法律与秩序,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废除阶级特权,消除 政治腐败,国家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这点是我们今天在强国兴邦进程中 所要必须注意的。

标签:;  ;  ;  ;  ;  ;  ;  ;  ;  ;  ;  

弗里德里希183号:李斯特民族主义述评_李斯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