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分析在教育中的应用_教育论文

试论系统分析在教育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系统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教育系统思想的建立为教育系统分析的实施提供了思想基础。系统分析方法已成为研究教育的重要工具。系统分析的关键在于建立成功的模型即图式模型和数学模型。另外,对教育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和对教育系统进行最优设计也成为教育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总之,采用系统分析,不仅深化了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而且为科学地从全局解决教育领域的各类问题开辟了有效的途径。

系统分析是系统方法的具体运用。系统方法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综合地考察和协调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及事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方法。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的发展是教育本身诸方面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运动。因此,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考察教育的发展、变化规律,分析它的基本构造及运行机制,解决诸如教育投资、教育合理布局、学校德育、教师需求等牵涉教育全局的重大问题,制定教育发展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内外已有不少人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对教育系统分析作了有益的尝试,但迄今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本文试就教育系统分析的一般方法与特点作初步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

教育系统分析的基础

建立教育系统思想是教育系统分析的基础。只有在教育系统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够实施有效的系统分析。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因此它具有一切复杂、开放系统的共同特征,如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平衡性等。相应的教育系统思想的含义的要点就是整体观念、联系观念、有序观念和平衡观念。

整体观念强调从全局考察教育系统。教育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各要素或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教法与学法、学校管理与学生思想动态都是这样,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在教育系统中,如果某一环节或某一部分失控,就会引起整个系统的紊乱、无序。还有,教育系统的功能是以它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标准的,它是以教育的整体功能表现出来对社会的适应与否的,而不是以其要素的功能为衡量标准。正如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是其全部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运动的结果,而不是以某一教师的水平作为衡量标准的。当然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可以依次分解为一些亚系统、子系统和各种大小因子。但是这种局部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有限的。例如,就提高教学质量而言,必须从系统的整体来考虑教学措施,包括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途径的运用、个别施教等,而不只是在教法,更不是只在讲授上,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按照巴班斯基提出的思想,就是要采取最优化的措施体系,以求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还有,要使教育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要考虑什么教师同什么教师在一个班级配合(联结)最恰当,什么教师教什么年级的学生最合适,什么地区什么学校什么教师用什么教材最适宜,什么教学方法同什么课相配合最有效等。总之,只有使各个要素之间形成最优的联结,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整体功能。

联系观念强调教育系统内部之间的联系及教育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教育系统的种种联系是错综复杂的。学校教育与教育环境,诸如家庭、社会环境等有着联系,学校教育与非教育环境诸如经济、人口等存在着联系,而教育环境与非教育环境又有联系,此外,学校教育、教育环境、非教育环境又都有着自身的内部联系。不考虑学校教育与环境条件的内在联系,必然造成教育的顾此失彼。几十年来,由于我们没有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把握学校教育,制定教育发展的战略,就教育论教育、不考虑教育与经济、人口、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中、初级人才和合格劳动者的需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初中教育薄弱,严重阻碍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进程等诸多弊病。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决策者应有广阔的视野。对某事物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该事物本身,要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搞清楚与学校教育直接或间接的有关联系。

有序观念强调教育系统的体系和规律。教育系统是由各个因子按严密的等级和层次有次序地构成的,各个因子在系统中有确定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系统的运动变化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例如,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整个管理的运行都有一定的序列(见图1)。首先由国家或地方一级领导机构、教育行政部门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然后由学校领导机构及其负责人员把由上一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再由教师把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方案,为教学、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这是教育活动中由可能转向现实的实质性环节。它是由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的。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四个层次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前一层次对后一层次都有制约作用,后一层次的活动为前一层次提供反馈信息,每一层次的活动在现实中既同时展开,在性质上又逐级分化、特殊化、最终个体化。

图1 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及相互联系

平衡观念强调教育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的协调性。教育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一个动态过程不能维持其动态平衡,则不能维持其应有的功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教育系统的运动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的教育作用称为教育者的输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作用称为受教育者的输入,对教育系统来讲,受教育者的输入无疑越高越好,但是要有受教育者的高输入,必须有教育者的高输出才能维持平衡。维持这平衡的首要条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差”,如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知识相等,那么这个教育过程将不能继续下去了。要维持平衡,必然是更换教育者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育者要充分估计到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恰当的教学要求和追求高水平的教学效果。总之只有维持系统的平衡,才能保证系统的运动,而实现系统的功能。

教育系统思想引进了系统、层次、因子、结构、功能等一系列新的概念和范畴,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一个变革,它为教育系统分析提供了合理的思路。

教育系统分析的实施

教育系统分析不同于一次变动一个因素的传统教育研究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完整地而不是零星地研究问题。例如,要分析学校教学过程的能量流动与信息流动,就必须全面地考察从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到测量与评价教学结果的各个环节,通过分析达到对整个系统的描述。

教育系统分析首先是依据要解决的问题,确立分析的总目标。教育系统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教学质量下降、教师流失、师生比例失调、课程内容陈旧等,偏离了人们期望的系统状态,出现了问题;又如智力开发、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师待遇、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人们所追求的系统状态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也是问题。总之,问题是人们所期望的系统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系统分析正是抓住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作为分析的起点的。

教育系统总目标的确立,一般有几种情况:一是解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二是在系统目的已经明确的情况下,从多种可能目标中选择较为合理的目标;三是为改善教育系统自身的状态而提出目标。

建立成功的模型是教育系统分析的关键。模型可分为图式模型与数学模型。前者侧重于对教育系统作定性分析,后者侧重于对教育系统作定量分析,当然它也是对定性关系的一种更本质、更充分的反映。

图式模型虽然不及数学模型优越,但是它仍不失为教育系统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对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可作出图2所示的图式模型。

图2 教学活动的过程

这个图式模型说明了教学活动的构成成分及其功能,描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教学这一复杂系统获得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不能轻视图式模型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模型能够比较清晰、准确地刻划教育系统的状态特征及变化规律。其价值更高一些。如就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我们认识到生均成本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的速率是逐步递减的,学校规模越扩大,生均成本下降越缓慢,这样可以建立我国高等学校生构成本的函数模型。

其中Y是生均成本,ENT是学校规模。根据模型说明,在我国当前的办学条件下,当学校规模达到4000学生时,就比较接近高等学校适度规模的要求了。

再如,通过建立大学和中学入学率与农业劳力比重关系的回归方程式:

式中Y为中学入学率的估计值,X为农业劳力占总劳力的比重。

说明中学和大学入学率一致地表现为随着农业劳动比重地增加而沿指数曲线成下降的趋势。即:教育的发展同农业部门所占比重成反比关系,农业部门所占比重越高,教育发展水平越低,农业部门所占比重越低,教育发展水平越高。

对教育系统的运行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是教育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仿真是模型化的继续,它是在已经建立了系统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仿真方法,对系统模型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和计算的结果反过来对系统模型进行研讨、改进,如此反复进行,以得到比较满意的模型为止。例如,国内学者研究了公元2000年我国中等、高等教育中教师的供求趋势。分析了影响教师供求量的因素,建立了“我国公元2000年中等、高等教育教师供求系统仿真模型”。仿真模型用IBM Micro-Dynamo仿真语言构造。利用模拟结果对模型结构进行了可靠性验证。主要参数作了灵敏度测试。模拟试验得出下面的分析结果。

我国高校专任教师总量1985年为34.4万人,估计到2000年需求量约为64万人。

我国初中教师总需求量从目前的约230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80万人。

我国高中阶段教师需求量在本世纪后几年增长最快,大约由目前80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175万人左右。

通过仿真试验说明我国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中,都是教师供求矛盾明显增大,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调节政策。国家教委的公元2000年教育目标:初中教师学历最低限为大专以上,高中或中专教师学历最低限为本科以上,高等学校教师学历最低限为研究生以上是很难实现的。

对教育系统进行最优设计也是教育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最优设计要围绕教育目标的最优化进行。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化,必须对教育系统进行最优化控制。最优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是随着教育系统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发展变化的。如,对学校教育控制的最优化可以用控制的结果与控制目标的符合程度来度量。设目标为p[,i],结果为Q[,i]。其比值越接近1越优,即:

教育最优化的控制项目有时间量(T):以学期或学年计算;教学量(U):按教材印刷符号量计算;负担量(C):平均一天教师工作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成本(S):教学时间内的经费支出(按教育合理开支计算);成绩(W):以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输出的正确率计算。由此得到表达式:

E=f(W,S,U,T)

E为教育优化程度,它代表教育的成就,由单位时间内的教学量、负担量、教育成本和教育成绩(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构成。这样,教育成就最优化就是:

控制项目时间量 教学量 负担量 教育成本成绩

行为特征最少最少最轻最低最高

当然,由于目前尚无法对教育系统的各项行为进行满意的数学刻划,所以要定量研究它的最优化判据准则还是很困难的。

综上所述,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深化了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为科学地从全局解决教育领域中的各类问题开辟了有效的途径,系统分析不失为研究教育的重要工具。

注释:

①沈泰昌主编《系统工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1月版。

②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年1月版。

③邹珊刚等《系统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④邵燮麟著《信息、控制、系统与成人教育》重庆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⑤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版。

⑥(日)大桥正夫编 钟启泉译《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版。

⑦宁虹著《教育预测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版。

⑧李诚忠 王序荪著《教育控制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版。

⑨秦宛顺主编《教育投资决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10)黄国桢 《试论系统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内部打印稿。

(11)冯春林 《从系统论谈教学改革》《西南教育论丛》1985年6月创刊号。

标签:;  ;  

论系统分析在教育中的应用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