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皮肤混合瘤主要发生在面部和颈部,很少发生在四肢。恶性皮肤混合瘤是侵入性的,生长迅速,复发率高。在文献中从未报道过双叶皮肤混合瘤侵犯足趾。一名69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左足第三趾出现肿块并逐渐增大2年。肿块占据了该趾尖的大部分并伴有轻微的疼痛。X片显示左足第三趾有一个较大的软组织肿块,未见明显骨质破坏。B超显示病灶内有2个部分融合的低回声肿块,综合病史及病理诊断考虑良性皮肤混合瘤伴增生活跃。我们在局部麻醉下切除该肿块及所在足趾。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细胞增殖活跃的双叶皮肤混合瘤。术后随访两年,肿瘤未见复发。皮肤混合瘤也可以呈现为多个相邻的肿块。完整的手术切除和长期随访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皮肤混合瘤;手术切除;足趾
【中图分类号】R7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5-0144-02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9岁,左足第三趾出现肿块并逐渐增大2年(图1-A),伴有轻微疼痛感,既往无左足趾外伤史。专科查体:左足第3趾掌侧可见突出皮肤肿块,约2.5×3cm大小,边界清,质软,无压痛,活动度差,趾端血运可,无麻木,各趾活动功能可。
术前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肝脏、肺部及腹股沟区相关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X片(图1-B)示:左足的第三个足趾处显示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未见明显骨质破坏。B超(图1-C)示:病灶内可探及两枚低回声团块相融合,大小分别为1.3×1.3cm,1.2×1.6cm,内可及液性暗区,血供较丰富。由于肿块增长缓慢,我们术前考虑该病变为良性肿瘤,并建议患者术前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但患者拒绝,所以选择直接在局麻下手术切除。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病变几乎占据整个足趾趾腹(图1-D),并且肿块呈分叶状,大小约2.3×1.5cm,呈实性,无囊壁,无液体成分。术后病理诊断(图2-A,2-B)为:皮肤混合瘤(皮肤汗腺来源肿瘤),生长活跃。免疫组化示:S-100(+)(图2-C),CK(pan)(+)(图2-D),Melan-A(-),CD34(+),SMA(-),Desmin(-),Ki-67(+,<5%),P63(-),EMA(少+),CD117(-),G15(少+),MMG(-)。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术后两年随访,患者肿瘤未复发。
图1 A:右足第三趾术前照片;B:术前X片;C:术前B超;D:术后大体标本。
图2 A:HE染色,肿瘤排列呈结节状排列生长,肿物周围未见包膜(50X);B:HE染色,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可见明显异型核及核分裂(400X);C: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呈S-100阳性;D: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阳性。
2.讨论
皮肤混合瘤是一种罕见的皮肤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头颈部。汗腺和异位唾液腺细胞是皮肤混合瘤S肿瘤细胞的起源。1961年Hirsch和Helwig首先描述了在皮肤混合瘤的软骨基质中找到汗腺细胞[1]。恶性皮肤混合瘤更为罕见[2],四肢多见,生长迅速呈侵袭性,且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相关恶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单个肿瘤直径大小>3cm,过多的黏液基质、较多的核分裂像和低分化的软骨样成分。恶性皮肤混合瘤的组织学特征[3]包括:细胞呈异型性,边缘呈浸润性,有卫星肿瘤结节,肿瘤有坏死改变,以及侵犯到更深层的组织层次。我们病例中的皮肤混合瘤肿瘤位于足趾,切除的肿块最大直径接近3cm,因此不能排除其恶性可能。另外,该病例的病理结果提示:肿瘤细胞呈非典型增生,细胞核嗜染,呈多核分裂象,提示细胞生长活跃,倾向于恶性。
皮肤混合瘤需要与恶性皮肤混合瘤,皮肤肌上皮瘤,汗管瘤,微囊或网状型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表皮样囊肿,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和软组织错构瘤[4]等相鉴别,尤其是与恶性皮肤混合瘤和皮肤肌上皮瘤相鉴别。恶性皮肤混合瘤,非常罕见,由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构成,浸润性生长,侵犯血管壁。多见于四肢末端和躯干,病理学特征与良性皮肤混合瘤相比,肿瘤呈膨胀性、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有两种形态,第一种:间质明显黏液样变性,瘤细胞部分呈黏液软骨样,部分呈不规则腺管样、条索样。中-重度细胞不典型性、多形性和核分裂象增加。第二种病变旁表皮内见巢、梁状排列的瘤细胞,基底样、多角形和鳞状细胞样,部分细胞有明显的胞质内空腔及鳞状分化。免疫组化常提示上皮细胞CK、CK7、EMA、CD117阳性,软骨样基质中散在的、不规则条索的上皮CK5/6和p63灶状阳性,S-100蛋白弥漫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50%[3]。皮肤肌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与皮肤混合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相似[5],最常发生于唾液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浆细胞样和透明样,排列成旋涡或束状,基质呈黏液样或透明变,但没有导管或上皮结构(缺乏导管分化)。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皮肤肌上皮瘤有敏感的上皮标志物(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可予鉴别。恶性肌上皮瘤,也称为肌上皮癌,是一种罕见的含有肌上皮分化细胞的唾液腺肿瘤,也见于骨骼,软组织,鼻咽,肺,和支气管等部位。恶性肌上皮瘤的特征是局部浸润,侵犯神经,偶尔出现区域淋巴结受累,最终可远处转移。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增殖的肌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像和肿瘤坏死。EWSR1-ZNF444重排,C-kit,p53和细胞周期蛋白D1以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基因表达都是恶性肌上皮瘤的重要病理特征[6-9]。皮肤混合瘤的确诊最终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不过术前的细针穿刺活检也有助于判断。
皮肤混合瘤的治疗手段[2,5]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但由于肿瘤具有恶变倾向,我们更推荐手术完全切除。此外,临床中患者的肿瘤可以呈双叶甚至多叶,可能出现无法完全切除病变的情况,因而术前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例如,在该案例中X线无法显示部分融合的两个肿块,而B超弥补了该不足。文献报道辅助化疗和放射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的复发率,局部放疗可以有效预防骨骼转移,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过,我们的病例已通过手术完全切除病灶,并没有进行辅助化疗或放疗,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通过该案例的分享,我们认为手术完全切除和长期随访对于治疗这类皮肤混合瘤(恶变可能性较高的良性皮肤混合瘤)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Hirsch P,Helwig EB.Chondroid syringoma.Mixed tumor of skin,salivary gland type[J].Arch Dermatol,1961,84:835-47.
[2]黄秋红,周炳荣,郭娴菲,骆丹.皮肤混合瘤1例[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1(3):182-183.
[3]周晓峰,闫庆国,郭新建,等.皮肤恶性混合瘤伴小汗腺汗孔癌临床病理学特征[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8,47(7):536-541.
[4]程羽青,周晓莉,顾文贤,等.皮肤混合瘤临床病理学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8,25(5):366-368,371.
[5] Mentzel T,Requena L,Kaddu S,et al.Cutaneous myoepithelial neoplasms: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20 cases suggesting a continuous spectrum ranging from benign mixed tumor of the skin to cutaneous myoepithelioma and myoepithelial carcinoma[J].J Cutan Pathol,2003,30:294-302.
[6] Brandal P,Panagopoulos I,Bjerkehagen B,et al.t(19;22)(q13;q12)Translocation leading to the novel fusion gene EWSR1-ZNF444 in soft tissue myoepithelial carcinoma[J].Genes Chromosomes Cancer,2009,48(12):1051-1056.
[7] Yokose C,Asai J,Kan S,et 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 on the right shoulder: Case report with published work review. J Dermatol,2016,43(9):1083-1087.
[8] Wood A,Houghton SL,Biswas A.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unohistochemical Myoepithelial Cell Markers in Cutaneous Benign Cystic Apocrine Lesions[J].Am J Dermatopathol,2016, 38(7):475-483.
[9] Pizzi M,Facchin F,Kohlscheen E.Cutaneous syncytial myoepithelioma: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Pathol Res Pract,2016,212(10):954-956.
项目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2015KYA100);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2016ZA124,2017ZB057)
论文作者:赵庆芳1,卢荟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皮肤论文; 肿瘤论文; 肿块论文; 细胞论文; 足趾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