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未来——评“图书馆消亡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利可里德(Lickliden.J.C.R)于1965年出版他的《未来的图书馆》(Library of the Future,Combridge,Mass.MIT Press )以来,图书馆界便不断地吹起了一股逆风,一些人对图书馆的未来表示悲观,认定图书馆存在的时日已无多。到本世纪末,至迟到下世纪初,随着图书馆的完全电子化,所有的图书馆将大部消亡。剩下为数不多的图书馆,只是专门用于保存过去的印刷型文献。
20世纪随时间的推移即将成为过去,我们在这世纪之末,可曾看到图书馆行将消失的迹象?不仅看不见消失的影子,恰恰相反,摆在眼前的却是图书馆持续地(当然还说不上快速地)发展一派进步景象。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呈现出增长与提高。
我们认为“图书馆消亡论”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论点不仅关系图书馆的生存问题,简直就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我们和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有原则的分歧。他们持肯定的态度,我们则持否定的态度。到底谁是谁非,求教于读者。
1“无纸社会”不会出现
“图书馆消亡论”者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首推美国图书情报专家兰卡斯特(F.W.Lancaster), 他肯定地认为:“我们正在迅速地不可避免地走向无纸社会”〔1〕,“图书馆主要是处理机读文献资源, 读者几乎没有必要再去图书馆,地方图书馆已无足轻重,甚至消失”〔2〕。他还毫无根据地推出预测的时间表,“再过20年,现在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3〕。这个时间表是他在80年代初作出的。
这种确认“无纸社会”即将出现,从而推论出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的论断,就是世界知名的未来学家阿尔福·托夫勒(Alvin Tofflen)也表示怀疑,在他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中对“无纸社会”便未作肯定。他明确地写道:“至于纸张还需要多久,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4〕。他的这种态度是很客观的、谨慎的。事实上, 纸张的价值及使用价值,在文明社会中,因为需要,不仅未减少,还在不息地增长和增值。以纸质印刷型出版物的变化为例。仅从国内外图书销量,就足以否定“无纸社会”即将到来的失真。
国外过去五年图书的销售量增长了24%。全球图书营业额,1995年为720亿美元(以之与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增长率相比, 确实稍逊一筹),1995年后不仅未下降,相反,纸质图书销售量与纸张的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再看国内历届在大中城市举办的书市书展,无论展出的书种、书量,都是一届比一届强。出版商及书商的出版额、营业额、成交额幅度都呈增长趋势。金额少时数百万元,多时上千万元(人民币),报刊更是欣欣向荣,一片繁荣景象。
据确切的估计,21世纪以后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上扬,原因是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没有文化知识或文化知识不足的人需要包括书本知识在内的知识,已掌握一定文化知识或掌握了较多知识的人,则需要补充或更新知识,同样也少不了书本知识。
迄至今日,我国还有几千万人是文盲或半文盲,至于科盲那就更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渴求知识的人即求知的人越多,读书的人越多,书本及纸张的需要也越多,“无纸社会”从何说起,怎么可能出现?
众所周知,在这个生存竞争十分激烈的世界上,国与国、单位与单位、集体与个人、以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能完全不使用纸张传递信息,行吗?社会的交往、联系离得开文书、契约,完全不用纸作载体,行吗?再如书法、绘画等艺术品的制作,不再用纸,行吗?个人间往来的信函(特别是亲笔信)、手稿等,不用纸为载体,行吗?纵使有朝一日由于高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出一种或多种可以代替纸质用途而没有纸质缺点的物质载体,也不见得纸张就必须被排除于人类生活需要之外,我们认为,纸的功能现在没有消失。将来必然消失、“无纸社会”的论据没有科学依据。
“无纸社会”虽然不会实现,但在未来的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达,生产出某些非纸物质载体来取代现在纸张的部分用途,纸在某些方面的领域里会相对缩小使用,但绝不会从此消声匿迹。因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需要消费纸,社会为了满足人类这方面的消费需要,自然会从事纸的生产提供消费,这不是当然的事吗?
2 “图书馆信息源将断流”、“历史使命已完成”、 “社会不再需要图书馆”是虚构的、杜撰的
“无纸社会”的论点不能成立,上面我们已作了剖析,现在再看看以“无纸社会”为依据,对图书馆未来必然消亡论点的错误。
首先,他们认为图书馆的存在因素是因为它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用于为读者服务。这些文献信息的源头主要来自纸质的书刊、报张及印刷品资料。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纸张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即将断流,图书馆今后没有纸质文献信息的供应,也就不能生存下去。
其实,他们忽视了历史事实。图书馆过去及现在为读者服务以纸质的文献信息资料为主。图书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从来就没有、也不会作出这样无理的规定,图书馆只能以收藏纸质印刷的书刊资料作为传播文化、开发智力资源为服务的工具。随着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它既可入藏纸质的文献信息资料,也可入藏非纸质的文献信息资料。在中外条件比较优越的图书馆中,入藏的文献信息早就有电影胶卷、留声机唱片、名人演讲录音等,虽然还不普遍,更非主流,但并非绝无仅有。近几年来,一些大中型图书馆已开始收藏电子文献信息资料,建立各自的数据库,正在向信息高速公路进军,同时继续入藏纸质文献信息资料,多渠道地充实馆藏,是有目共睹的。
“无纸社会”不会实现,前面已作了评述,图书馆纸质文献信息怎会断源?“无纸社会”即使出现了,图书馆入藏的文献信息资源也不会断,而是源头更多,内容更丰富。图书馆不仅要继续入藏纸质印刷的文献信息资料,使其推广利用,凡是世上所有可供读者利用的各种不同质、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料都是它的“猎物”,社会只要出现一种新的文献信息资料的载体,它都有责任入藏,并使其增加价值和使用价值。
图书馆是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它在前进的途中,可能有缓有速,有顺利也有曲折,但它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它富有生命力,它的文献信息资料,源远流长。
其次,他们认为,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料资源主要是纸质的、历史性的,这类资源,由于信息资料的猛增,传媒手段的改进,图书馆所藏的文献信息资料及其组织机制已远远承担不起人们快速、准确、全面检索和提供阅读的需要,应当让位于其他能够承担这一新要求的机构。图书馆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不再有存在的价值,或已无存在的意义。
图书馆的历史使命真的完成了?图书馆的历史使命是由社会发展决定的,是不允许随意更改的,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任意提要求,定评价。对它的历史使命完成与否,应以1972年国际图联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概括的四个方面:(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2)开展社会教育;(3)传递科学情报;(4)开发智力资源等的完成情况为基准来加以评估。这是全球图书馆界的共识。用这个标准来评估图书馆是否完成了历史使命,目前是最合适的。
应当肯定,长期以来,图书馆取得了不少成就,为文化事业作出过贡献,但用四个方面的尺度来衡量,我们没有一个图书馆能够确认本馆的工作业绩已经达到顶峰,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我认为一个有理智的、有责任心的图书馆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是热爱的、忠于职守的。我们不是常常说,图书馆工作远远滞后于现实,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还未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日益迫切的需要吗?这既反映了客观的事实,也是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现。图书馆的历史使命是永恒的,不会终止的。但从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看待它的历史使命却是可以而且应当分阶段。前一阶段的历史使命就是完成了,也不过是为后一阶段的历史使命创造条件、铺平道路而已。后一阶段的历史使命较前一阶段的历史使命会更艰巨,也更光荣。图书馆的历史使命现阶段的并未完成,图书馆怎能就离开历史舞台,怎么会消亡,而且宣告它在20—30年后就消亡?
第三,他们说,由于高新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将在世界开通,全球的信息网络已逐渐形成,信息高速公路向人们提供的信息,不仅数量多,质量高,且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图书馆已没有能力承担起这一新形势下出现的新任务。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图书馆也不例外。从宏观上看,图书馆只是文献信息系统之一,它在这个系统中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具有它独自的特征。它的某些功能不能全部被其它性质相近的任何事业所取代。它是时代的产物,必然随社会的进步而演变。但它永远是为社会、为读者服务的,并以文献信息资源为服务手段,满足社会、读者的需求,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为己任。
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思维活动反映的记录,人类永远需要进步,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是离不开知识的。培根早就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图书馆具有的四项职能,无不与知识有关,图书馆的存在是时代的、社会的、读者的需要。
在信息业已相当发达的今天和今后,能够承担文化传播、交流的当然不会只有图书馆一家,谁也难于取代图书馆肩负的这一重任。因为图书馆未来需要贮存、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既有先进载体的各种文献信息又有纸质印刷等多元化的信息载体。而且由于它的性质、使命所决定,它负有保藏、提供、利用文化结晶的责任,它不仅能而且必须将古往今来的反映文化的各种信息文献全面地、系统地提供读者使用,以提高各种文献信息的价值及使用价值。图书馆是一条供应优良的文献信息的主渠道。人们怎么会不再需要它,社会怎么会扬弃它?
现在不少图书馆,由于思想跟不上时代演变,经营管理的方式和技术方法相当落后,再以经费拮据,未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处境相当困难,以致有的馆失去了部分读者的吸引力,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有所减少,但对现状应当有正确的认识,我认为这是暂时的,不能误解这就是图书馆已经开始萎缩或就是图书馆行将消失的前兆。
我国图书馆界正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逐步利用电子计算机管理,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数据库,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有的图书馆已开始进入因特网,有的已在本单位、本系统、校园内建立起网络,利用电脑技术开展国内国际信息传播、交流服务。有的图书馆为了便利读者利用图书馆,还设立了电子阅览室。图书馆正为完成社会、国家赋予它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世界知识界的名家、未来学的大师托夫勒有一句名言:“悲观绝望不但是一种罪过,而且还是毫无根据的”〔5〕, 我很赞赏他的这一观点。
我对图书馆消亡论者的印象集中到一点,就是他们列举的注定的图书馆未来必消亡的预言,都是虚构的、杜撰的,不能成立,也不可信。
3 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图书馆
“无纸社会”是不存在的,它永远不会出现。图书馆的信息源,今后会更多更广,它的历史使命没有终结的时候,人民、社会、国家更需要它。谁都理解,人类的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图书馆已形成求知富有的场所之一,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尚且不能没有与当时社会需要相应配合的求知场所,现在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宣告不再需要图书馆,图书馆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因而必然要消亡。这种观点是倒退不是进步。
图书馆收藏的、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至今确实是以纸质者为主的,而图书馆未来收藏、供应的文献信息资源将更丰富,包罗万象。纸质的、非纸质的,只要对读者、对社会有益的都不可缺。这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它将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在舞台上一显光彩。
遗憾的是,“图书馆消亡论”出自图书馆人之口、之手,其中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如果这类论点出自缺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对图书馆发展史无知的人之口或笔下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近年这一理论传入我国以后,我国图书馆界有的同志便匆促地对之加以肯定,坚决拥护,不遗余力,竭力扩大宣扬,如有的人除对兰卡斯特的这一论点十分赞赏之外,还对兰卡斯基自己发表的观点作出的修正表示惋惜,“感到遗憾”〔6〕。我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或感觉到需要修正,这是对己、对人认真负责的表现,何憾之有?
我们确信图书馆的未来是大有前途的,前程似锦。因为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与通讯系统的发明、创造与应用,已震憾了而且必将震撼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为人类未来创造美好的前景提供了活力,势不可挡,所产生的效应已初见成效。图书馆不是生存在真空中的社会公益事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股无比强大的冲击波的影响,从观念到行为,必须紧跟形势,与其他各业各行并肩战斗,与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保持密切的联系。
知识经济已经开锣揭幕,信息社会正在推动时代前进。我们图书馆及图书馆人如何为这个新社会、新时代作出新的贡献这一课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何去何从,正待我们作出明智的选择。
为了迎接这个新时代的到来,为了图书馆事业的生存与发展,我认为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开始,为图书馆的美好未来作好充分准备,改弦易辙,不懈地竭尽全力,投身到时代火热的变革中去,已时不我待。
(收稿日期:1998—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