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关系的系统科学观_社会网络论文

人与环境关系的系统科学观_社会网络论文

人与环境关系之系统科学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与论文,观点论文,关系论文,环境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条件对人类生活、工作和健康的极端重要性已是人所共知的。环境改变,轻则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情绪状态,重则引发各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够找到或创造某种最宜于自己生存发展的环境。

然而,什么是“环境”呢?人生为什么离不开环境呢?人究竟需要哪些环境呢?为什么需要这些环境呢?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单凭个人的主观感觉、经验或采用还原分析方法是很难作出理性回答的,因为这些并非是单纯的医疗保健或生命科学问题,而是需要联系于一系列有关“人”的哲学概念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的问题。

1 什么是人

关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探索,但没有取得共识。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认识客体的“人”,同时又是认识“自我”的主体,因而存在着“心”与“物”的矛盾,并由此引发出“唯心”与“唯物”间的长期争论;二是由于不同时代和职业之人的思想认识局限性。例如,信仰宗教者认为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物,是上帝或神创造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强调人及其灵魂是由“原子”组成的;西方工业化时代常把人体比之于机器;直到达尔文进化论问世,才知人是由古类人猿进化来的一种高等动物。现已知道,不能把人等同于动物,因为人能够劳动;劳动使人发展了思维、语言和文字,并在此基础上组成人类社会,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历史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人”[1],“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只有从劳动的角度,从人类社会的整体高度才能给“人”以科学的定义。

我国古代关于人的认识始于春秋时期,并从一开始便把人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书·泰誓上》);“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文》)。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间的统一性关系(天人合一),还蕴含有人类起源和宇宙进化发展层次性的观点。至于开创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礼教制度的儒家学说,则几乎完全是建立在人具有社会性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之上的。

本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全新思维方式。系统科学的崛起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也在哲学和科学间架起了桥梁。它一方面从哲学的高度回答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一方面又力图用科学的知识解释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在涉及“什么是人”的问题上,系统工程科学家把人及其大脑和人类社会作为复杂巨系统看待[3],正是抓住了问题之实质所在。

2 人是信息系统网络体

2.1 系统科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而物质世界是以组成不同层次系统的方式显现的

(1)就目前已经科学证实的而言, 组成宇宙的最低层物质系统是“能场”,然后从低到高依次为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大分子……直到人类社会最高层(附表)。其间的每一层次既是其众多下层系统的整系统,又是其上层系统的一个分(子)系统,从而组成为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网络。一切千变万化的宇宙存在物全都以不同层次、种类之系统的形式包罗于此一网络之中(这一点正好与我国古代太极八卦图之深邃思想内涵一致)。广义“人”的静态结构包含了从“能场”到当代人类社会间的所有层次,它完整地体现了地球物质系统进化的全部过程和序列,因而是地球上进化水平最高的系统网络体。

(2)人系统的网络体结构基本上划分为非生命、 生命和社会三个活动层。大分子以下层次与自然界的各级非生命系统相对应,属于非生命活动层,其内所有子系统的活动遵守物理、化学运动法则;从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到个体间为生命活动层,与自然界的低等和高等生命系统相对应,遵循生命运动法则;家庭以上各级组织属于社会活动层,遵从社会运动法则。

层次

系统结构信息 载体 能量载体环境要求

↑ 国际

使节 生态平衡

│ 国家

文件 合作,和平

│ 集体

商品

货币 分工,协作

│ 亲族

物品 交通,通讯

社会层家庭 意识语音,表情食品 感情,教学

↑个体(脑) 高级中枢联系

感安刺激,劳动

│生理系统 低级中枢联系

天气环境,睡眠

│ 器官 内分泌物

运动

│ 组织细胞分泌物 氧气

│ 细胞 第二信使 酯类 食物,性,防护

│ 多分子体

小分子 醣类营养成分

生命层

大分子化学

质子,基团

高能磷化物水,离子

↑ 分子 电子 温度

│ 原子 光子电磁场

│ 基本粒子

胶子 强、弱、引力

非生命层

场 物理 能? 能量子时间、空间

注:表中所列仅为代表性内容。

1.2 系统(网络)之形成依赖其内部交流反馈信息[4]

(1)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存在于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过程之中的。从信息系统观点看,这种联系和作用的实质就是系统间的信息联系和信息作用。所谓“信息”是指沿时空延伸方向在物质系统中间转移的运动变化。处于运动变化中的系统不断向外发出信息而成为信源,如果此种信息能被周围系统(信宿)接收和作出反应,而后者发生反应的信息又能被前者接收并使原先的运动状态改变,则称两者间能交流反馈信息,并说两者在交流信息过程中结成了高层次的新系统。所以,交流反馈信息是系统存在的前提,一旦信流终止,系统即消失。

人系统的三个活动层是分别依靠内部交流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意识活动信息维持存在的,阻断任一层次的信息流动,必会导致其上层系统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一种信息网络体,维持网络内信息的正常流动就意味着使人具有“灵魂”。

(2)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即在时间上, 信息只能从过去传向现在和将来;在空间上,信息只能从信源传向信宿。否则,若在同一时空信道内反向传递相同的信息,必会造成系统间的排斥,导致整系统解散。但在四维时空中,信息可以经由不同的时空信道表现为从信宿向信源的反向传递,从而形成如人际通讯、鸡生蛋和蛋生鸡以及物体三维立体结构等外观上的信息反馈和反馈系统。

信息的单向流动及其反馈的时空多变性是形成千变万化之物质世界及其有序性、周期性和规律性的根本原因,也可用以解释各种人际社会关系和男女、人种、个体差异等的原因。

(3)系统间交流的反馈信息,按其产生的效果分为正、 负和无效三种。正效和负效信息分别对信宿起激发和抑制作用,相互提供正效信息的两个子系统会急速发展至极限,相互提供负效信息则会加速双方衰亡,只有提供一正一负反馈信息的两个子系统才有可能在相互控制下结成稳定的整系统。无效信息不引起对方反应,自然也不会与对方结成反馈系统。这些情况在人系统内同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侧重。

(4)信息具有特殊性和层次性。 即某一系统只产生其特有的信息,该信息也只引起同一层次的同类系统发生反应。这是因为系统的整体信息都是其众多下层子系统协同变化的自然结果,单个子系统不可能直接产生或接收其上层系统整体变化信息。上层信息只有借助某种低层(信使)系统携带和传递,才能引发相应低层系统反应。这就决定了信息反应只能从最低层系统(能场)开始,然后逐级向上单向地达到系统网络最高层。例如,某种引起社会反映的传染性疾病便是从该病原体的能场攻击人体细胞分子能场开始的,而社会反应研制的灵药(化学信使)或措施最终也须通过改变病原体或宿主系统的能场而发挥作用。

用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层次性观点可以解释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以及物质世界由低级向高级单向进化的规律,也可解释生物遗传性机制的起源,以及生命的个体发育史怎么会是其系统进化史之缩影。

(5)系统的信息反应必然伴有物质和能量过程。 这是因为信息必须由信使传递,信使本身是具有特殊时空结构、能穿越时空间隔的一种物质系统,而所谓“物质系统”,说到底就是一种时空有序分布的能场结构而已,所以信使携带的其实是某个特定系统的质能时空分布变化信息。质、能、信三者既有区别,又有同一性,最终与时间和空间一起在普朗克量子水平达到接近于统一。

信息流动必须由信使携带,信息反应必须从能场起始,这就决定了系统必须有外来资源和能源的支持才能生存,内能不足,缺乏底物供应的系统活力必然较低。人系统的不同层次有不同尺度的载能体:非生命微观系统主要依赖能量子;生命系统的载能体是高能磷化物、醣类和酯类;人类社会常以粮食作为生物能贮能系统,进而以货币作为能流载体。人类最终是依赖阳光能源和地球资源的支持从分子系统开始进化、发展的。

2.3 系统内部信流之恒定依赖外部环境信息之调控

(1)众所周知,孤立的系统会因内部熵增而逐步达到平衡, 失去活力。这一自然法则可用信息系统观点进行解释:因为系统是由相互提供反馈信息的子系统组成的,而子系统间又互为环境。就是说,一个系统除非与它的环境形成信息反馈控制系统,否则将因失控而解体,回到原先的独立子系统水平(统计热力学表现为熵增)。由此可见,“环境”就是一切与系统(自我)发生信息联系的外部系统,任何系统都不能脱离环境孤立存在。无数事例证明,接触环境信息愈多的系统进化、发展速度愈快。环境信息的反效调控对维持“正-正”或“负-负”系统的存在尤为重要。

人需要环境也是起因于对环境信息之依赖。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人人都有避免孤独(孤立)的愿望,都喜欢在含有较多信息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都有从时间和空间上尽量接近环境信源的“趋信现象”。人们甚至会利用宗教信仰来躲避精神孤立。

(2)系统对环境的需求也有层次性。 每一层次的系统都有其特定(尺度)的环境要求(见表)。例如,室温对分子的化学反应十分重要,但对原子反应并无意义;单个细胞能接收其他细胞的信息,却不会对人的思维信息发生直接反应;未获良好教育的个人有时很难接受社会环境的高层信息和要求。所以对于某一特定系统网络体而言,它要求有最高层以下所有层次环境信息之供应。人的环境要求包含从自然生态环境、人际环境、生命环境到能场环境在内的所有环境条件。

3 劳动的意义

所谓“劳动”是指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把劳动对象加工改造成有用产品的过程。劳动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5]

创造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人具有创造性是因为人的脑系统比动物脑结构更复杂、信息容量更大。人脑既可以接收、加工、贮存信息,也可以利用贮存的信息建立内部信息联系,逐级组织与外环境对应的高层次思维网络—概念、知识、理论、设计等,并有条件地长期贮存(记忆)在大脑中,随时取用。不过,建立思维网络并非人脑的终极目的,因为自然法则要求大脑必须开放,不能孤立,清醒状态的大脑必须不断地摄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向环境输出信息。劳动就是人脑通过人的肌肉活动,有意识地把思维信息传给加工对象(机器、环境)的过程。劳动改变了对象,经过改造的对象变成具有新信息的新环境,除非新环境系统与大脑思维系统的要求一致,即成了产品,否则将在脑内引发新的信息过程,建造新的计划和打算,然后再通过肌肉活动将新思维信息输给对象,如此反复,便在劳动者与劳动对象间形成人—机信息反馈。所以,人与环境、劳动实践与理论思维之间是一对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体。劳动能促进思维,增加知识,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使脑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适合劳动实践的需要。反过来,人的智慧水平愈高,愈具有高超的劳动技能,人也就愈成为人。

处于社会系统中的个人把意识活动信息贮存于劳动产品,不仅改进了劳动工具、改善了生活环境,同时也创造了使自己的意识信息穿越时空传给他人,建立人际信息联系的条件。当两个人通过产品交流意识信息时,便组成了最简单的社会系统(例如家庭),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组织为当今人类社会。所以,人类社会就是无数个人的脑系统在相互交流意识信息过程中形成的信息网络体。随着社会系统结构层次的逐步升级,个人的劳动也日益社会化,现代社会的大部分劳动产品(商品)是由无数劳动者分工协作集体制造的,因而在其中凝结的是社会(集体)系统的信息。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际交流信息的媒体并不仅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或商品,人们最大量最早地制造、使用的“产品”是语言、表情、行为和动作,以及自我打扮等。当社会进步到发明了文字后,以文字作为社会内部信息的贮存和传递媒体,使人际信息联系更加频繁、有效、持久和远距,由此促使社会信息贮量迅猛膨胀,各级社会系统的组织程度更趋紧密合理,社会科技的发展更加迅速广泛,社会产品的品种数量更加丰富多样,最终促使人类社会以愈来愈快的速度进步。与此同时,也使个人的行为观念(世界观等)在社会内部信息联系的紧密控制下愈来愈远离个体(生物学自私)性,愈来愈增加社会性,愈来愈成为真正高尚的人。

4 个人的环境需要

个体作为一种系统网络仅包含非生命和生命两个活动层。脑系统处于生命活动最高层,所有低层系统都是其直接或间接的组成部分,个人相对于环境的“自我”意识和主观意志来源于脑系统信息活动的自我即时体验,所以,“个人”就是指脑系统及其所有下属低层系统组成的网络体,网络体内所有非生命和生命系统对环境的需要都是个人生活的基本需要。

但是,个人的脑系统又是组成社会整体的子系统,每个人按其社会地位、劳动分工和人际血缘联系差异而具有不同层次和广度的社会关系,因而都是具有不同程度和等级社会集体意识的社会人。社会性的人只能在相应层次的社会联系中生存。

总之,人依赖于环境是由人对环境信息之需求造成的。个人需要的环境信息按结构层次分为非生命、生命和社会—劳动信息三类。获取非生命信息为为维持人体非生命系统之运行,此类信息通常由强度适当的能量、物质场、波动、振动、原子和分子结构等变化媒体所携带。脑系统所需之生命信息来自组成身体的生命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活动,通常由化学信使传递,健康的身体是持续不断地给脑系统输送正常生命活动信息的保证。但是脑系统还经常需要能刺激各种感官反应的环境信息,这类信息主要从社会环境和劳动环境中获得。获取社会信息为人的社会属性所要求,充满人际感情、互相友爱和协作配合等行为的环境最适合人的需要,所以人们需要经常参加社交。参加劳动是人的本性,从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最有利于获取劳动信息,也最能体现个人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之存在、地位和价值。正是这最后一种环境需求体现了人与其他地球生物的本质区别。

收稿日期:1998—04—20

标签:;  ;  

人与环境关系的系统科学观_社会网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