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经济合作论文,环渤海论文,区域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西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之后的又一重点开发开放区。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关于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范围,到目前为止依然众说纷纭。有人甚至把山西划归到环渤海地区,使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范围向西越过太行山,横跨到黄土高原。笔者认为,就严格的区域经济地理概念而言,山西本不应属于环渤海地区。山西作为一个特殊的能源经济区,它与环渤海地区毗邻,同为我国北方地区两个功能不同的经济区。加强两区之间的横向经济合作,是促进山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
1 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山西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煤炭除少数部分供本省需要外,大部分供应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是山西煤炭与电力的主要外调地区。作为全国的能源经济区,山西已初步形成能源重化工产业结构的固定格局,未来原煤开采、电力工业以及钢铁、铝工业、煤化工等高能耗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已成为定局,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国家经济结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山西将成为全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基地,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的功能是其它任何经济区都不可代替的。作为环渤海地区的能源供应基地,山西凭借其地缘优势,自古以来就同环渤海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然而由于太行山的天然屏障,致使山西缺乏环渤海地区所具有的临海区位优势,而成为环渤海地区的对内辐射地。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山西作为中部地区的前沿阵地,与紧邻东部的环渤海地区进行横向经济合作是振兴经济的客观需要。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90年代要加速改革开放的重点地区。“在这个区域,各种经济要素应有尽有,是地球上很难再找到的一块宝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网络完整,大中城市珠联壁合,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大小港口星罗棋布……,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矫正我国区域经济南北发展不平衡的功能。这里作为山西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经之地,它对山西这样一个“地理环境相对闭塞,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内陆资源经济区”具有特殊的窗口作用和有力的带动作用。由此可见,山西与环渤海地区进行经济合作是山西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山西应该积极主动,加强同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切实做到合作上档次,合作上规模,合作上效益。
2 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
2.1 地缘优势
山西紧邻环渤海地区,与环渤海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缘优势。横穿太行山的京原线、石太线是两区经济联系的纽带,尤其是太旧高速公路的通车,使两区的地缘优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山西高原与环渤海地区之间的地势落差为山西与环渤海地区之间进行管道输煤合作提供了条件。
2.2 资源互补优势
山西素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它除丰富的煤炭资源外,还有探明储量相当可观的90多种破产资源,其中有50种的探明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一半左右,煤炭、铝土、铁矿、铜矿、石灰岩、芒硝等10余种矿产均居全国前10位。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工业发达的环渤海地区就近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和原材料资源;反过来,环渤海地区丰富的人才资源也是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生力军。
2.3 经济级差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与环渤海地区,由于受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影响,两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加之山西地理环境闭塞,改革开放的滞后效应使其在科技发展、产业调整、经济管理、开放观念、职工素质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为两区经济合作提供了级差互补优势。
2.4 功能互补优势
山西与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两个区域功能截然不同的经济区。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具有向其它经济区输入能量的特殊辐射功能。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90年代重点开放开发地区,具有强烈的向内极化、向外辐射的双重功能。由此可见,山西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功能互补优势,这一优势是两区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发挥各自传辐功能的基础。
3 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
3.1 利用山西能源优势与环渤海地区的港口优势进行合作,建立港口火电站
山西作为环渤海地区的能源供应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目前,山西每年原煤外调量(2亿t以上)的50%以上,发电量的25%是输往环渤海地区。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环渤海地区能源缺口会越来越大,而且解决其能源需求的最理想途径依旧是从山西调煤。山西可以充分利用其能源输出增大的良好机遇,与环渤海沿岸港口城市进行合作建立山西煤港。一方面,把山西煤运到沿海港口,利用其廉价的水源,进行发电,变售煤为售电,这一合作方案对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山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利用山西煤港向内向外两个扇面输煤,向内,煤港附近的环渤海各用户是最大受惠者,向外,可以直接输往日本、韩国、朝鲜等用煤大户,并以其煤质优良来占领东北亚乃至整个世界的能源消费市场。这一合作方案的实施是山西煤炭取道环渤海,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3.2 利用环渤海地区的科技人才优势,在煤炭综合利用领域进行合作,开发煤炭高附加值产品。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然而,煤炭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目前,山西煤炭输出形式不外乎是输煤或输电。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山西每年积压煤都有数量不等、程度不同的自燃现象,煤炭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山西如果能充分利用环渤海地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优势,在煤炭综合利用领域,尤其是煤的气化、液化等深层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就可以通过开发煤炭高附加值产品来提高煤炭的价值,进而把山西的煤化工向前大大推进一步,同时也可引导山西由能源重工业向轻型化方向发展。山西与环渤海地区这种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对于山西能源经济区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新的能量的输入,而且这种能量的释放对山西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3 利用环渤海地区高耗能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大量用煤来吸引外商在山西投资挖煤、建厂
环渤海地区凭借其有利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吸引了不少国外企业家在沿海地区投资建厂,这其中有不少高耗能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这些企业的能源和原材料大多都要靠山西来提供,可以说山西与这些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关系。山西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无形关系与外商进行谈判,建议其在山西投资挖煤、建厂,以确保其从山西取得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
目前,国际上产业布局的一种趋势是在靠近原材料产地布置企业。换句话说,资源环境优越的地区是近年来国外企业家投资的一种倾向。山西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尤为突出。山西煤炭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煤种全、煤质好、煤层稳定、倾角小、埋藏浅、易于开采,是国外企业家投资开采能源和原材料的一个较理想的地区。然而由于太行山的屏障,国外投资者并不完全了解山西,因此,通过环渤海地区高耗能企业投资者对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扩大山西在国际上的影响,以便用山西优越的资源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者。
3.4 利用环渤海地区的信息优势,积极寻求合作项目
信息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资源,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条件是指传递情报信息的设施和方便程度,具体包括科技文教信息、市场信息、商品信息和金融信息等。环渤海地区各种信息条件都十分优越,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而山西与环渤海地区不同,地形闭塞,交通不便,信息条件差,区域经济发展缓慢。最近通车的太旧高速公路缩短了山西与环渤海地区之间的距离,为山西利用环渤海地区的信息优势创造了条件。山西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环渤海地区的各种信息条件,捕捉各种信息,并在分析各种信息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环渤海地区的合作项目,以便走出太行山,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
3.5 利用山西与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进行横向经济大合作
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现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为主,拥有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为基础的特殊的超重型产业结构。山西特殊的产业结构和紧邻环渤海地区的地缘优势,注定了它与环渤海地区之间有着明显的经济互补性。山西作为环渤海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互补的需要。而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具有引进外资、开发新区、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优势。山西与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要以环渤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充分发挥山西的比较优势,利用山西劳动力、土地、能源、原材料等价格差别之利与环渤海地区合作,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耗能产业由环渤海地区向山西转移。
4 结论与问题
本文立论的前提条件是,山西不属于环渤海地区。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决定了山西省为一特殊的能源经济区,它与环渤海地区紧相连,同为我国北方地区两个功能截然不同的经济区。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作为中部地区的山西,如何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环渤海地区之间的横向经济合作,是山西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从上述探讨、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山西本不应属于环渤海地区;山西作为特殊的能源经济区,与环渤海地区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极为明显;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切实可行,具有宏观指导性。
以上探讨、分析和研究比较粗浅,侧重于宏观研究,而微观研究甚少,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深层与具体合作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1]收稿日期:1997-01-08
标签:山西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