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 620599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对照组61例,两组在心内科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24月,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压控制情况,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安全,经济,值得推广。
关键词:穴位贴敷;高血压;临床观察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高血压患者超过2亿。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为此,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西药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与西药治疗作对照,开展有关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门诊初次治疗的18-70岁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对照组61例,平均年龄52.3±6.1岁,病程6.2±3.5年。经过为期24月的临床观察,共有9例患者因各种原因被剔除和终止而脱落,其中观察组5人,对照组4人。共有111例患者完成试验,纳入最后的统计分析,其中观察组54人,对照组57人。
1.2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 mm Hg和(或)舒张压80一89mmHg]和高血压[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Hg]进行血压水平分类。以上分类适用于>18岁的任何年龄成人。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 Hg年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 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l级、2级和3级。
1.3纳入标准
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3级诊断标准,并且没有靶器官的损伤和并发症的患者,年龄18-70岁。
1.4排除标准:
经检查证实为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造血系统疾病者;重度心肺功能不全者;过敏体质者或多种药物过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障碍或肿瘤患者均不能纳入观察对象。
1.5剔除、脱落和终止试验标准:
剔除标准: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方案治疗者;?脱落标准:未完成试验而中途退出,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终止标准: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者,违反研究方案;4患者提出退出试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治疗方法
2.1观察组
口服降压药物的同时配合中药穴位贴敷,选用中药白芥子21克、甘遂21克、元胡12克、细辛12克、丹参12克、钩藤12克、杜仲12克、罗布麻12克;以上诸药研成粉末,鲜姜汁调和;选择四组穴位,交替进行,第一组:肝俞、心俞、期门、巨阙、关元;第二组:厥阴俞、膈俞、膻中、中脘、足三里;第三组:神道、筋缩、命门、京门、曲池、三阴交;第四组:魂门、肾俞、太溪、气海、膻中。选择节气加强疗效,在“雨水”、“立冬”两时节;进行穴位贴敷,每7天一次,连续四次,每年共贴敷8次,每次贴敷2小时左右。
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①一般讲,皮肤有破损、有药物过敏忌用本法。②敷贴药要有一定的湿度,过干则会影响治疗效果。③贴敷后局部皮肤发红、起小水泡为佳,有一定的皮肤瘙痒,不用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
2.2 对照组
口服常规降压药物。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患者口服降压药物均遵守以下原则:根据患者血压及既往用药情况,可选择钙拮抗剂(氨氯地平每日5mg),氢氯噻嗪每日12.5mg,贝那普利每日10mg,出现干咳等副作用不能耐受者改用缬沙坦每日80mg,β阻滞剂(美托洛尔缓释片每日47.5mg),直至血压达标。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头痛、眩晕等)改善情况、血压控制情况(24小时血压监测观察白天及夜间收缩期、舒张压情况、动脉外周阻力、超声心动图指标每搏心输出量及每分心输出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3.2 临床症状效果标准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较治疗前减少≥2/3。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较治疗前减少≥1/3。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积分较治疗前减少<1/3。
3.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内风、肝阳、肝风、中风”等诸症范畴,以头痛、眩晕、心悸、失眠、腰酸、肢软等为主症,其病因病机复杂,与肝肾关系密切,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虚,气血功能失调是高血压发病的内在因素。其发病原理主要为上实下虚,上实为肝气郁结,肝火、肝风上扰,气血并走于上。下虚为肾阴虚损,水不涵木,肝失去滋养,而至肝阳偏盛。患病日久,阴损及阳,又导致阴阳两虚,出现相应的症候。高血压的发病大多与精神、情志有关,病情最早累及心脏,故本课题在选择穴位上注重选用肝、肾、心有关的穴位。中医药对高血压的治疗有其一定的优势,选用中药贴敷穴位方法治疗高血压,可改善病人的体质及内环境,降低血压,减少服药量或不服药,减轻降压药物的毒副作用,是患有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较佳选择。
在穴位选择上,取背部俞穴肝俞、心俞、肾俞、厥阴俞穴位,均为膀胱经腧穴,是所属肝经、心经、肾俞、心包经的“俞”穴,“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背部的穴位,是疾病聚集之地,也是疾病的反应点。配合“募”穴期门为肝经的穴位,巨阙为任脉之穴,心之募穴,居心君至尊之地,为心经脉气结聚较多之处;京门归属于胆经,为肾之募穴,膻中归属于任脉,是心包经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是气会之地,能开胸利气,温通胸络,调节一身之气的功能。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的穴位,俞募配穴,前后相应,疏通肝肾心经的气机,调节肝肾心脏腑虚实盛衰;膈俞为膀胱经上的穴位,是八会穴中的血会,调节一身之血气;选用“阳脉之海”的督脉腧穴命门、筋缩、神道,向对应的是肾、肝、心的部位,起到加强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配合“阴脉之海”的任脉腧穴气海、关元、中脘、巨阙,气海为人身元气之海,关元又名丹田,是生命之田之意,共同调节阴阳及全身经络气血,是防病保健和强健的要穴。中脘为任脉之穴,腑的会穴,能益气健中,调理脾胃;魂门是膀胱经的穴位,肝俞之旁,肝藏之魂,以疏肝调神。曲池为大肠经的“合”穴,为降压要穴;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能和胃健脾,调理脾胃,健脾祛湿,与关元、气海相配益气养血,培元固本;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有健脾、补肾、疏肝的作用,太溪足少阴经“输”穴,肾的“原”穴,可滋阴补肾。以上四组穴共用以调节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疏肝理气、滋水涵木,使气血通,内脏调,疾病自然而愈。
总之,通过临床观察证明,中药穴位贴敷对高血压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通过贴敷治疗能疏通经络,调节阴阳脏腑,改善病人的体质,减轻临床症状,降低血压,减少服药的总量。而且贴敷方法简便、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病人依从性强,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264.
[2]卫彦,孙忠人,寇吉友,等.针剌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12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2):4-5.
[3]丁玉梅,马晓勇.针刺太渊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J].中国针灸,2009,29(12):1020-1021.
[4]李晓庆,王侠,吴焕林.针刺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6):919-920.
论文作者:彭德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高血压论文; 穴位论文; 原发性论文; 血压论文; 收缩压论文; 患者论文; 中药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