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九年论文,模式论文,一贯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上海市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历史回顾
上海市九年一贯制的办学起始于1984年,已经有近15年的历程。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
1.1984~1989年,这是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启动期。在这一时期,以长宁区建青实验学校为代表的一些中、小学根据当时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要求以及改进和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要求,在市、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主动就近联合起来,创建初中和小学联体办学的九年一贯制形式,积极探索提高学校教育效益的新途径。这个时期探索研究的内容,主要局限于教学领域,重点进行了以一所学校为单位的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的改革研究;进行了课堂教学策略和技术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小学与初中教学衔接和避免重复浪费、提高教学效益的实验研究。
2.1990~1995年,这是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开拓期 从数量上看,全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已从启动期的7所发展到近30所,从零星的个别研究拓展到局部的群体研究;从研究内容看,已从过去单一的、狭隘意义上教学研究发展到包括教学研究在内的教育的多方位研究,同时,此项研究还被研究者们赋予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哲学内涵,即试图通过构建与完善九年一贯制办学的体制与机制,来推动上海九年义务教育学制的改革,促进学制的多元化发展。
3.1996~至今,这是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发展期全市九年一贯制学校数已达70余所。这一时期九年一贯制办学的研究,其主题集中,于深入探索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即研究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模式的基本内涵
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有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小学与初中教育的一体化学校。它体现了教育一体化和教育规模集聚理论。一体化理论体现在学制设置上,使教育的功能主要定位在发展而不在选拔,这符合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教育规模集聚理论是重组教育资源,使内部各因素能较均衡地运行,达到较高的效益。
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不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一些特点:
(1)与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相一致。在九年义务教育年限中,连续而均衡地施行基础教育中的小学与初中阶段教育。
(2)小学与初中连缀为一体。学生从一年级至九年级,相继完成小学至初中教育,其间不间断、不选拔,一以贯之地接受九年学校教育。
(3)就近入学、取消招生考试。小学就近入学、分片招生;完成小学阶段教育直接升入中学阶段,不组织毕业、升学或招生考试。
(4)施行一体化学校行政、教育、教学管理,保证素质教育要求、要素在各个层级、组织、机构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5)综合利用教育资源。根据学生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对教育资源的不同需求,互补、套用小学与中学教育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资源的教育效益。
(6)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结构程式相对比较清晰,在入学、升学、毕业上有操作规范,在师资调配上有流动程序,在管理过程中有特定的规章制度。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实践经验
上海市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实践探索在全国起步较早,历经十余年之后,已逐步形成了适应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实际的运行机制。现以建青实验学校为例,探讨这一改革的实践经验。
(一)一体化的管理网络与管理规范
学校实施“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其关键在学校的管理是否具有“一贯制”所要求的一体化特点。建青实验学校把探索的起点首先放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
1.撤消原来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独立建制,建立一体化管理网络。这个网络包括一个垂直系统与水平系统。党、政、工、团实行垂直领导管理;行政系统由校长统管学校各项工作,下设“一室二处三部”,即教育科学研究室、教务处、总务处、幼儿部、小学部、中学部。水平系统指各层面工作,例如“三部”各有一套精干的工作班子(部主任及教务、总务管理员等),负责各层面日常工作,并对校长负责。
2.建立一系列精要、规范、便于操作、讲求实效的管理章程。这些章程包括三大类:一是保证管理一体化运行机制的领导管理制度,如学校行政会议制度、教代会议事规则、家长教育委员会活动制度等等;二是各层次、各方面的工作规章与章程,如各级管理者(校、部、处、室、组等)岗位责任制度、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条例、教职工工作考核及评估办法等等;三是各层面、各项工作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如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等要求以及学生学校生活常规、学生活动场所的活动规范等等。
3.实行“统一领导、分部负责、全程管理、分权赋职”的管理活动原则,以指导学校一体化管理机制的正常、健康运行。其具体内容是:(1)统一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制。(2)分部负责:采取“三部”主任负责制。(3)全程管理:学校校长管理的重点是各室、处、部的负责者,要求各部门负责者从制订工作计划直到检查、考核、评估,每环节都必须紧紧围绕“九年一贯制”这一办学思想来安排管理工作。(4)分权赋职:在“一贯制”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要求各部门、各层面根据各自工作性质与特点,独立地开展工作与活动。
(二)三段一体的学校教育新格局
建青实验学校在1984年完成“三段一体”式学校教育格局的构建之后,在“三段一体”的内涵上作了大量研究,即学制、招生考试、中小幼衔接、教材改革等。
1.建立新的学制。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年限九年的规定,建青实验学校将其分为五·四两段;考虑到实验的需要,后来又加上两年,这样就形成了目前的“二·五·四”学制:两年幼儿园;五年小学;四年中学。幼儿园二年的任务是前学习心向、能力、规范的培养,称为前学习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基础学习阶段。
2.招生考试改革。建青学校原为区重点中学,在全市初中入学办学改革前,依照惯例本来有择优录取的权利。但是,学校却在学校所在地区就近招生入学,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学校招收学生不用智商测试来卡学生,全学程中,也不进行淘汰考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不退学、不转学,保证让他们继续就读,想方设法让他们跟上学习进程;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学校允许他们报考市重点、区属其他重点学校,不拖后腿,来去自由。学校尽管招收就近地区学生、不加选择随班就读,但由于狠抓办学质量,所以学校仍有“重点”水平,获得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一致赞誉。
学校对学生的考核,重在平时,重在发展。小学入学不组织招生考试;小学升初中,不参加区里组织的考试,直接升学;初中阶段除市、区规定的统考科目外,其余不组织考试,以平时考查作为成绩。各学期的学期考,大幅度减少考试科目;对于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免除学期考。改革原有的考试制度,以新的全面素质评价代替传统的单一的考试评价,这是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点。
3.优化幼、小、中三段衔接。抓好幼、小、中三段两个衔接点是实行“三段一体”办学新格局的关键。学校自1984年起组织了两轮“幼——小”衔接实验研究,获得以下一些认识:(1)双向靠拢,有机衔接。(2)减小坡度,自然过渡。(3)共同管理,师资衔接。(4)因人而异,家校同步。
两轮“幼——小”衔接实验已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在心理素质如学习习惯、环境适应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或提高。身体素质上,经测试(立定跳远、投掷两项)均超过南京与日本同龄幼儿水平;肌肉力量、耐力等方面超过幼儿教育大纲要求。
探索“小——中”衔接的实验研究于1994年9月启动。该研究侧重研究学生社会与学习适应性上。要求通过研究,教师能主动地通过调动学生内在自觉积极性来发展其小学与中学阶段班级社会生活能力与学习行为能力,顺利地完成“小——中”的转换。目前,学校正组织班子在五年级(小学)与六、七年级(中学)进行实验研究。
4.推行课程教材改革。建青学校从1984年开始课程教材改革。原则是:确保基础、注重应用、分流优化。其思路是:依据“九年一贯制”安排好各学科内容与课程,打好语、数、英基础;重视音、体、美,保证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注重应用能力,发展个性特长。1988年,学校作为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试点学校,根据市“课改”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课程教材改革。
(1)调整课程设置。一是删繁就简,注意各课程学科系统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二是调整课程,将原有课程改革为五大类:学科必修课、选修活动课、社会实践课、风纪环境课、信息课等;三是调整课时分配: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必修课每周不超过27节(现为23节);增加选修活动课时间。
(2)优化学科结构。在课程教材改革中,学校把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学科的改革作为重点。语文学科:研究制订了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兼及11年(幼儿园)语文能力训练的教学计划,自编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应用文实验教材。数学学科:制订了11年数学教学系列,注意早期培养;对统编教材重新调整、处理,选编部分实验教材。英语学科:编写了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的低幼英语课本及教师指导用书(已出版发行);学校确定从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统编教材为主,适当引入“3L”教材内容;六年级到九年级采用新教材。
选修活动课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际出发设置的,兼及选修课与活动课,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该课程列入课表,每周三个半天,统贯九年,使学生低幼阶段的兴趣爱好能随其学程的推进而发展,逐步形成个性特长。
5.发展特色教育。建青学校自建校之日起,就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教育。以听说为重点的、从低幼开始的英语教学特色,在虹桥、古北两大开发区中产生很大反响。学校九年级的学生能独立接待外宾并担任起称职的讲解与导游。以选修活动课为其依托的电脑、管乐教学特色逐步形成,参加电脑、管乐学习在校内成为热潮,并在市、区考核、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
6.一以贯之的德育系列。“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素质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建青学校根据“三段一体”的特点,编制了从幼儿园直至中学的德育目标、要求及内容系列,用一以贯之的影响奠定其思想、信念、理想的基础。以下是分期的德育特点、要求及部分内容。
(1)儿童初期(幼儿部、小学部的一、二年级)
这个时期儿童模仿能力强,以情景陶冶法为主。德育目标是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关心他人。重点是进行生活服务训练及爱长辈、爱同伴的教育。
(2)儿童期(小学部三~五年级)
这个时期是学生步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是依赖与独立共存一体的矛盾期。以榜样示范法及范例分析法为主。德育目标为学会自治自理自律。重点是进行科学思想、法纪思想及道德观念的教育,理念与实例相结合。
(3)少年——青年初期(中学部六~九年级)
这个时期是学生心理复杂变化时期。由于身心发育与社会要求共同作用,社会责任感逐步发展。以信念教育法与修养指导法为主。德育目标是学会自尊自爱、学会自觉学习及履行社会义务。重点是进行法纪观念、行为规范及社会义务教育。
“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奠定各类人才的素质基础,要创设各种教育教学情景来培养习惯、知识、能力、兴趣、品德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为此,建青学校制订了20个字的素质教育质量要求:1.习惯良好。2.基础扎实。3.能力多样。4.爱好广泛。5.品德高尚。
根据这一素质教育质量的认识与实践,我们认为建青学生在完成“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之后,应具有以下综合素养基础:
(1)有强烈的爱心、良好的德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懂得报效祖国的社会意义,进而发展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
(2)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兴趣广泛,特长显露。
(4)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劳动果实,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5)身心健康、讲究文明礼貌;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具有主动、积极工作精神,会自我控制,善于与人共处,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四、问题讨论
1.必须弄清推广九年一贯制本质上要解决的问题。九年一贯制是一种学制形式,这种形式在不同阶段可以解决不同问题,例如它可以解决初中职业教育问题,也可以解决一些对口招生的麻烦问题,甚至可以解决当前甚为迫切的困难学校问题。但是九年一贯制最本质的却是运用拓宽的时空,解决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即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核心问题。只有明确本质,才能了解改革的意义与价值。
2.九年一贯制本身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同义语,它只是实施素质教育众多形式中的一种,其它学制同样也可以进行素质教育。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应当恰当,《上海市一流基础教育规划》中确定20%,各区县可以视自己不同情况可以有所调整。
3.九年一贯制学校应有相应的建制标准和办学标准,目前尚不明确。其学校规模若以每年级四班计算,则全校36班建制,如此现有办学标准显然不适用,若加以缩减,势必又会造成小学与初中规模不对应。因此,尽快制定九年一贯制建制标准和办学标准,将直接影响到这项改革的深入。
4.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还有许多管理上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自然联体”、“紧密型联体”、“松散型联体”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往往着眼于资源调整,而在管理层面上则存在较多问题,如重叠设置机构、中小学貌合神离等等。
5.九年一贯制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解决符合九年一贯制教学需要的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改革的攻坚战。
6.九年一贯制学校需要有“小——中”沟通的教师队伍,目前的职前、职后师资教育尚无这方面培养措施。显然,没有一支能适应“小——中”教育的师资队伍,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就会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