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_李元元1,刘亚哲2

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_李元元1,刘亚哲2

1.天津天华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 300073;2.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072

摘要:城市化进展的加快伴随着城市水规划的严重缺失,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多重任务。本文深入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同时提升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率,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向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实践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又叫作水弹性城市,好像海绵一样可以将水分储存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使用。当出现大规模降雨时可能会带来雨水灾害,通过相应的雨水贮藏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等到需水的时候再将其释放出来,就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还能有效防止城市水涝灾害。我国很多地区的降雨分布不均匀,有的时候降雨集中在夏季,容易出现洪水灾害,而在冬季或者秋季干旱缺水时又无法及时供水,导致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用水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必须要建立合理的水系统,合理利用降雨,创新城市雨水再利用理念,完善城市雨水合理再利用的政策与法规,从而使得城市建设更规范,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1中国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

国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主要是以解决城市暴雨涝灾、雨水收集、景观美化等为主的城市开发与设计内涵,而我国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惨重的环境恶化代价,如水体黑臭;城市化进展的加快伴随着城市水规划的严重缺失。为此,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多重任务。

要以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城市水环境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这是国家行动,符合我国当前重大需求。应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作为指导,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是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 70% 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由于中国目前面临的特定发展时期,以及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海绵城市建设”符合中国国情。

我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属于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整治范畴。“海绵城市”应该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重点解决城市涝灾与城市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现地表水资源、污水资源、生态用水、自然降水、地下水等统筹管理、保护与利用,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缓解热岛效应,确保社会水循环能够与自然水循环相互贯通。

2国内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建设理念落后,设计规划碎片化

长期以来,国内城市化建设中,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面子”形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这种落后的建设理念仍然存在,部分城市认识不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多样性,局限于低影响开发,一味地进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不重视与已有“灰色基础设施”的配合,事倍功半。部分城市则对自身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缺乏综合考虑,难以把控保护、修复生态的要旨,设计规划呈现碎片化,停留在支离破碎的项目上,陷入“唯工程”论的困局。

2.2 管理体制欠缺,相关部门难协调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排水、绿化、城建、交通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综合性设计、建设。在国内现行行政体系下,不同生态要素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致使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分割,各部门考虑各自目标,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在实际项目推进中,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等现象时有发生,无法构建严密规范、高效协调的雨洪管理体系。

2.3 经验积累不足,专业技术待改进

海绵城市建设在国内推行仅有数年,还处于摸索阶段,基础科学研究不足,经验十分有限,专业人才缺乏,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各专业学科间有待融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欧美发达国家在雨洪管理方面可供借鉴的成果也十分有限,因此,虽然近几年学术领域和工程界都在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补课”、“充电”,但专业技术的开发创新还是要滞后于海绵城市的快速发展和高标准、严要求。

3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3.1提高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率,确保海绵效果

众所周知,未开发的自然绿地的年径流量的外排率在15%~20%,这就是最好的自然海绵体。基此,只有尽可能地提高绿地率,才能确保开发后的地面径流系数接近于开发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才能减少雨水的外排量。所以提高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率可以确保海绵体的总量,使海绵城市建设事半功倍。

3.2建设水系湿地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水系湿地的规划理念,没有水系湿地系统,海绵城市的功能是无法很好的实现的。水系湿地包含了城市中的河流和水景等可以对雨水产生净化作用的水源。所以,这就要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水源情况,充分的加以利用,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保护好城市固有的水资源是首要任务。此外,还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趋势,合理的对城市的整体规划进行布局和调整,在实际的建设中要学会因地制宜,将城市中的水资源都合理的进行分配,利用自身的优势展开建设,进而保证雨水的净化和控制工作顺利进行。

3.3强化政府主导,健全机制加强监管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导者。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我国政府部门在颁布政策、制定法令、给予财政支持的同时,还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规划、城建、交通、园林、水利、气象等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和利益,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科学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的时序,要将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以及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水体保护与生态修复等落实到具体部门,并加强监管,落实好低影响开发设施建成后的维护工作,以避免下凹广场变成臭水沟、绿地草坪成为停车场。

3.4教育宣传先行,学科融合革新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持久性的民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我国政府部门在推进海绵城市工程进度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加深大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中小学可以举办科普讲座;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课程,促进学科融合;科研院所则应加强相关科研活动,革新技术手段,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如从城市排水管道施工单方面来说,传统排水管道主要聚焦于管网和泵站这一小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管道施工上至原位减排(低影响开发),下接大排水系统(暴雨径流行泄通道),形成完整的一条工作链接;而从海绵城市建设整体着眼,只有排水管网GIS、供水调度系统、积水监测系统等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发挥防治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综合利用雨水的功能,因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还需城建、园林、水利、环境等专业人士更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

3.5因地制宜,技术创新

从水自身出发,认真分析调查当地水文条件、水生态条件、降雨特点等相关历史资料,立足水情特征,得到当前城市屋面—道路—管道—绿地—河流生态一体的排水系统概况,结合区域尺度规划设计、系统网有效连接、城市项目建设方案、人民生活水平等情况,监测评估风险等级、防洪排涝能力,降低水管负荷,健全水文生态,积极探索海绵城市的解决方案。在编制建设方案过程中,可以选用低影响开发理论制定目标,科学编制开发新型雨水管理系统。在统筹建设排洪防涝系统时,利用云计算以及三维建模分析、遥感控制管网分布,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已有的雨水处理技术,挖掘市场潜力,鼓励相关企业技术研发、资本运作,确保设施的先进高效。

结论

经过长期海绵城市建设的努力,未来海绵城市建设规模必然逐步扩大,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将向着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推进,真正实现自然生态水循环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建沛 . 平顶山市“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探讨 [J]. 工程技术研究,2017,(7):214-215.

[2] 陈超峰 . 建设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分析 [J].住宅与房地产,2017,(23):62.

论文作者:李元元1,刘亚哲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_李元元1,刘亚哲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