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兰州为中心,加速发展甘肃旅游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兰州论文,甘肃论文,旅游业论文,加速发展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19世纪中叶,托马斯·库克创立第一家旅行社,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因此诞生。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旅游业的发展异军突起,成为一大引人注目的世界性产业。有人预测,旅游业将成为未来的“21世纪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不少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世界旅游大国西班牙就是形成以旅游业为重点,兼顾其它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新加坡、泰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性产业。
起步相对较晚的我国旅游业,在发展中采取了积极的鼓励政策,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旅游业的投资,并将旅游业的发展正式列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一种以接待型国际旅游业为主导,以广泛的国内旅游业为基础,以出游型国际旅游业为补充的发展模式已逐步形成,新的发展模式的形成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我国旅游业自1978年以来实现了超常规的增长。1996年,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接待人数首次突破5000万大关,达到5112人万次,旅游创汇也达到了102 亿美元的历史最好成绩。(注:《中国旅游发展趋势——走向大联合》,摘自《经济参考报》(京)1997.3.14。)1997年是中国旅游年,通过举办’97 中国旅游年活动,展示我们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PATA年会、交易会和分会大会,喜迎回归活动,为’97中国旅游年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掀起了一次次游览的高潮。以“旅游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的口号的提出,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指明了道路,关于旅游业是否能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讨论,更将旅游业的发展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
甘肃省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土地面积约为45.44万平方公里, 因地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秦巴山地的交汇地带,因而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沙漠戈壁广布等特点。这为我省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地理景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省又处于黄河中游地带以黄土文化为特征的中华民族摇篮游览区,分布在丝绸之路东段的以东西方文化相映成辉为特征的丝绸之路黄金路线旅游区,更是我省的一条经久不衰的旅游热线。
“八五”期间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甘肃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大产业来办,列入了议事日程,这从根本上促进了甘肃旅游业的新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西、中、东3条旅游线, 以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专项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产品格局。总的说来,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我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及长城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目录》,它们以其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世人所瞩目。敦煌、天水、武威、张掖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宗教石刻、雕塑和宗教经籍,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朝圣、参观、探幽访古的生动素材。我省旅游产品的开发仍多停留在以观光游览型为主的初级产品的开发上,一些老牌的旅游产品缺乏高品位、文化含量高的新产品去替代,因而显得旅游产品的后继力不足。
(二)区域旅游迅速发展,整体规划思想不足
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性特点,使区域旅游业发展迅速,这就形成了旅游业地区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形成了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甘南拉卜楞寺三点为主的宗教旅游热点和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尚缺乏整体的规划以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相互补充的若干旅游区,各地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思想,造成各自为战、出现景点重复或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旺季时,人员得不到合理分流,造成客流量的严重超载;淡季时,为招徕游客,竞相杀价,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的秩序,而自身的经济效益也得不到保障。
(三)旅游开发已形成初步规模,还须进一步加强协调工作
“八五”期间,我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各类旅游企业已有229家,一类旅行社3家,二类旅行社20家,三类93家,星级宾馆27家,涉外定点饭店13家,旅游车船公司4家,定点商店40家,餐饮24家,旅游商贸公司8家(注:《甘肃经济统计年鉴1996年》。),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规模形成,作为综合性的产业的协调工作尚须进一步加强。目前,我省的旅游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矛盾的解决和工作的协调主要依靠省旅游局,尚无权威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和解决矛盾。
(四)宣传、促销工作还需进一步落实
宣传是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吸引游客、加强促销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定期推出特色专题旅游,参加旅游研讨会,召开旅游交流会等方式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吸引顾客。世界旅游王国西班牙,每年投资于旅游业促销活动的经费达到5260万美元,旅游促销活动被当作旅游业发展的火车头而备受重视。相比较而言,我国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因受经费的限制,在旅游业中的宣传、促销活动的功效不够重视,旅游产品的宣传与促销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有什么,卖什么”的卖方市场观念必须重新认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抓宣传、搞促销工作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应有之举。
三
鉴于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一种初期发展阶段,笔者认为,今后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旅游业的经济增长模式
迄今为止,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仍以数量型、速度型为其主要特点,管理也还主要是一种局限于旅游局系统和国际旅游业的过渡型体制,这就直接影响了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力度,旅游业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普遍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负面影响。由于旅游区环境被污染和旅游环境恶化等原因造成了旅游景观的破坏和消亡。另外,由于超负荷开发导致了旅游业的失控发展,使那种盲目乐观的“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点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旅游资源的衰竭,环境景观质量的下降,为旅游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旅游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就是要摆脱以追求数量、规模为目的,以资金、物资、劳动力的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通过调整综合要素与资源,提高劳动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增加总产值,走集约型增长的道路。旅游企业应自觉提高市场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资金意识和效益意识,要切实转变旅游企业的发展中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比豪华排场,只注重投入不分析产出的外延粗放型的思路,把资金用于旅游产品开发、经营以及一系列创新上,真正走内涵集约增长的道路。
(二)重视旅游产品的形象设计
寄情于山水、陶冶身心、启迪思维、增长见闻是一般游客的需要。一个地区旅游产品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旅游市场吸引力的大小。一地旅游形象的好坏,是由一系列相关因素表现出来的,诸如旅游区选择的合理性、旅游区的可进入性,旅游地的风俗民情的吸引力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旅游地形象,左右着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树立旅游地的形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系列相关部门各个环节的配合,而一个地区中心城市在旅游业的各部门和旅游业与其它行业各部门的关系中,依托大城市资源丰富、科技力量强大、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优势,充分发挥和挖掘城市的信息流、科技流和人才流,调动社会的积极性,积极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潜在优势,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好地发挥旅游业的增值效应服务。
兰州市建委在近年的城市建设中重视对城市形象的设计和塑造,通过制订一系列涉及城市园林、城市绿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法律、法规,使城市走上了依法治市的道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的新兴城市面目出现在广大市民面前,兰州市良好的城市形象的塑造对甘肃旅游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2年9月, 兰州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节,掀起了又一次丝绸之路的旅游热潮,1994年,兰州又作为东道主参与举办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近年来每年都要举办兰州经贸洽谈会,我省旅游各部门应抓准这难逢的机遇,在旅游产品的形象设计上强调特色,要重视旅游商品的素质、文化含量和地方风格,推出高品位、高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以扩大影响。
(三)建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旅游开发和规划领域中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积极响应和深刻理解。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设施的不断扩建,迅速膨胀的旅游业已形成了旅游环境危机。1995年4 月在西班牙举行的“可持续旅游世界发展会议”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明确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将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满足旅游区居民的需求相统一。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做到依法管理旅游市场,以法律为准绳,规范旅游业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其次,应将旅游业作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给予税收、投资等财政上的支持,旅游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点发展的行业,政府在政策上已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应积极贯彻这一思想,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应充分重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坚决反对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而换得经济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