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创新,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论文_叶传林

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211102

【案例描述】

课堂上,我PPT展示题目:“已知椭圆 + =1, M为椭圆上一动点,求点M到直线2x+y-10=0的距离最小值。”并提出问题:这是解析几何中的求最值问题,可以转化为代数最值问题,求此类最值关键是什么?根据以前函数的知识储备,很快有学生回答说:因为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所以应当设出一个适当的自变量,然后表示点M到直线距离。我追问:对于本题来说,这个适当的自变量怎样选取?选取后怎样建立目标函数?

我进一步评价说:甲同学选取的自变量不太好,在消元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所以没有算出结果。乙同学是用参数方程讨论最值问题,借助于三角函数有界性及其优越的变换手段使问题易于解决。此时,我把做好的图一展示在投影仪上,并且把点M标出来(如图一)。

请同学们观察图一后,我又提出问题:点M 具有什么特殊性?通过我的提问,同学们从图一上可以感觉得到点M具有特殊性,但似乎无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我提议学生大胆讨论:如果将这个椭圆换为圆,则点M……这时我特意欲言又止,激发学生表达。大家一下醒悟过来,有不少同学兴奋地说:就是把直线L平移与椭圆相切时的切点,此时的切点M就是最短距离时的点。这时,我演示几何画板的动画,把直线平移至正好与椭圆相切的点M(如图二)。

我紧接着问大家:如何求出这个切点M的坐标呢?有学生站起来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可以设L的平行线L`:2x+y+m=0。我投影出计算过程:

我继续讲解,告诉大家本题的题干直接理解是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方法二是把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平行直线间的距离。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以及解题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总结、积累。请大家继续观察,这时我演示动画,使直线平移至直线L″的位置(如图三)。

我继续引导:从上面的解题过程知m=5时点M到直线的距离最小, 那么m=-5时, 此时的直线L″与椭圆也是相切关系,此时的切点相对于直线L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学生抢答道:M`到直线的距离最大。我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点M与点M`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从图上观察容易猜想出点M与点M`关于原点中心对称,大家小声地说,期待着我给以肯定。这时,我用标尺演示了一下,正好关于原点对称(如图四)。

那么,怎样论证呢?于是我就请同学们求出点的坐标。十几秒钟,学生纷纷计算出M`(- ,- )。到这个时候,大家异常兴奋,论证了自己的一个猜想,很是开心。我趁热打铁说:从本题看出椭圆上到直线的距离最小、最大值的点关于原点对称,也即椭圆的“直径”(过椭圆中心作直线,被椭圆所截的线段)的两端点。同学们回忆一下,圆上到与之相离的直线的距离的最小、最大的两点,是某条直径的两个端点。那么,由上面的学习内容,我们能否把圆上的这一性质类比推广到椭圆上呢?学生们兴奋地迎合说:应该能!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合理猜想,当然也得严格论证,请大家思考论证的方法。这时,同学们互相在下面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案例反思: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多设置探究型素材,埋下学生创新思维的种子,培养学生运用自学和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从而牢牢掌握知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2.已知:a+b=5,ab=2。求:(1)a2+b2;(2)(a-b)2。

3.982。

4.1022。

5.102×98。

6.x2+kxy+9y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______。

7.4x2+2mxy+9y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______。

8.要使a2+4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应加一项为______。

9.x+ =5,求x2+ 的值。

论文作者:叶传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  ;  ;  ;  ;  ;  ;  ;  

探究创新,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论文_叶传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