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菲菲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7年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ICU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入院序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方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P<0.05。结论:针对ICU患者,其病情较为危重,心理压力较大,给予其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利于病情恢复,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ICU患者;心理护理;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284-02
ICU患者病情较为危重且波动性较大,患者多长期卧床休息,治疗器械较多,限制了患者活动,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且ICU病房中经常出现死亡情况,极大地增加了患者恐惧心理,不利于其病情恢复,因此必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其有效的心理疏导,改善其情绪状态,进而保持患者病情稳定,避免出现病情波动或恶化情况[1]。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ICU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3月—2017年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ICU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入院序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8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47~69岁,平均(58.76±2.89)岁,原发疾病:心绞痛13例,心肌梗死18例,重症胰腺炎7例;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8~70岁,平均(59.54±2.78)岁,原发疾病:心绞痛14例,心肌梗死19例,重症胰腺炎5例。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意识清晰,无语言障碍且自愿参与,上述资料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原发疾病护理,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有效处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强化护患沟通,待患者进入ICU病房后,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实际情况,并对其基本信息进行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向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缓解患者恐惧心理,同时护理人员观察患者情绪状态,必要时向患者讲述成功治疗案例,提升其治疗信心,避免患者出现自暴自弃情况;第二,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护理人员加强巡查和陪护,记录患者情绪状况,关心患者日常情况,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同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性格特点进行有效交谈,针对内向患者,护理人员引导其表达自身想法,促进其主动发泄情绪,而对于外向患者,护理人员注重聆听,让患者感受到尊重,进而缓解其不良情绪;第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兴趣爱好,为其播放轻松、舒缓音乐,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让患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转移注意力,缓解其焦虑紧张状态。同时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家属或朋友参与其中,定期探望患者,并为满足患者生活需求,为其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激发患者对抗病魔信心,促进其病情恢复。
1.3 观察指标
第一,心理状态评估,使用SAS量表、SDS量表,包括情感、精神、心理等方面内容,满分为80分,分界值为45分,得分越高表明不良心理状态越严重[2];第二,护理满意度评价,应用我院自制《ICU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专业水平、沟通情况和紧急事件处理情况,满分为100分,其中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90分为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和满意率之和[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ICU患者病情危重,病情进展较快,临床研究[4]结果显示ICU患者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发生率为7%~13%,患者容易将自己封闭,并伴有焦虑、睡眠障碍等问题,甚至有患者抗拒治疗,不利于病情恢复,而给予其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P<0.05。随着我国医疗模式创新发展,护理理念发生明显变化,临床护理工作日渐重视患者社会属性,针对ICU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心理状态不佳等情况,护理人员制定了心理护理干预方案,要求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密切沟通,保持良好的态度,通过沟通了解患者情绪状态,给予患者安慰,并通过成功案例鼓励患者,促使其树立治疗信心。同时护理人员为患者播放舒缓音乐,对其神经系统进行良性刺激,促使其达到放松状态,以此改善患者睡眠障碍情况,并引导患者家属为其创建良好的家庭支持体系,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爱,进而消除其不良情绪,增加其安全感,切实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吴奇云等人在研究中给予ICU患者以心理干预,护理1个月后对其进行SAS评估,较护理前得分明显降低,减分率达71.22%,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针对ICU患者,其病情较为危重,心理压力较大,给予其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精神状态,利于病情恢复,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山广慧,金娜,董青,等.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效果[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5):940-943.
[2]何林.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7,57(A01):24-24.
[3]张雅萍,吴继萍.心理护理干预在重症监护室急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s1):161-162.
[4]张静.重症监护室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J].世界中医药,2015,10(a01):313-313.
论文作者:汪菲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病情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状态论文; 对照组论文; 情况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