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能否全球化?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能否全球化?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能否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似乎美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由信息技术部门引路, 美国经济从1994年以来,几乎增长了4%;失业率从6%降至约4%, 通货膨胀率变得愈来愈低。除去食品和能量,消费者通货膨胀在1999年约是1.9 %,是34年来增幅最小的。上述令人瞩目的繁荣,并非缺乏根基的海市蜃楼。确切地说,它反映了一种意愿,在创新的信息技术中从事大量风险投资,联合经过10年重组的美国金融市场、政府和公司来削减成本,增加灵活性和有效性。结果就是所谓的新经济:相对高的增长和较低的通货膨胀。亚欧很多的公司行政人员和决策人都曾经怀疑美国的表现,现在已经将这个教训牢记在心。关于美国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模式的误解仍普遍存在。但是由一种加快增长的渴望所驱动,还有唯恐落后于人的担心,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开始认同技术驱动型扩张的好处。

然而,全球化经济不会在一夜间发生。事实上,把钱花在技术——这个新经济最关键的部分上,尽管尚未达到美国的水平,这种趋势却到处都在出现。1999年,全球半导体的销售额增长了17%,而西欧和亚太地区互联网用户的数量,预计在未来5年内将会翻两番。即便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软件产业也在以50~60%的年增长率发展。

传统美德。但是,世界性移动电话和网络用户自我“繁殖”,不会带来更加生机勃勃的全球经济。还必须具备能够把技术转换成快速生产力增长的核心体制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意味着金融市场能更好地为创新提供资金,公司和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放松管制的步伐加快,以及竞争更加激烈。“新经济是基于以下传统美德之上的:节俭、投资、由市场强制运行”,美国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如是说。

有迹象表明,改变的进程已经开始了。伴随着欧洲经济的增长,亚洲经济走出低谷,梅里尔·林池公司(Merrill Lynch & Co.)预测2000年将会是3.3%的世界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的缓慢下降。 公司重组已经在欧洲和亚洲开始了,金融市场正在重建以支持创新,并更加乐意冒风险。“我正在观察几乎每个地方企业家的反应”,经济战略研究所主席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Clyde V.Prestowitz)爵士说:“这还不是硅谷,但有大量的催化剂”。甚至在经济缓慢增长的日本,东芝公司总裁也表示:“我想这里会出现新经济”,同时他又很谨慎地补充道,“但它不会同美国一样”。

然而,在转向快速增长轨道的过程中,大多数国家尚处于起步阶段,欧洲比美国至少落后2到3年,亚洲则差得更远。即使在芬兰这样充满企业家活力的小块土地上,也面临着重塑文化的巨大挑战,以使得在欧亚有更多的冒险活动,因为在那里谨慎是一种美德。

决策者们也需要时间来调整到新经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一个技术驱动型生产力的狂热拥护者,抵制了面对高增长和低失业时提高利率的巨大压力。更有甚者,欧洲两家最大的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已经采取措施,在轻微的通货膨胀苗头出现时急剧地提升利率,以此抑止商业投资的需求。

并且,风险创新中的投资——新经济的枢纽——依靠开放的全球市场,因为国内市场不能够为冒大风险而提供数目可观的清偿资金。然而,从西雅图抗议WTO示威游行中所显示的, 每个国家都有一部分团体总受到自由贸易的威胁。对全球化普遍的对立情绪能够摧毁新经济的关键基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怀疑者们也担心世界性的投资浪潮本身会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原因是什么? 尽管美国经济强劲增长, 欧亚两洲90年代经济的缓慢增长有助于保持美国低平的物价和利率。但当世界上其他国家振作起来时, 这种“低平”就会渐渐消失。 今年晚些时候或2000年早期,主要工业经济国的失业将降至低于1980年后期引发通货膨胀的水平。纽约摩根斯坦利Dean Witter 的首席经济师罗奇(StephenS.Roach )认为:“那是在全球基础上对新经济理论进行合理测试的时候”。

尽管存在上述障碍,作为发展向导的一股转向美国模式经济的潮流,看起来愈来愈具有吸引力。基于美国的例子,技术驱动型增长创造的工作机会远远大于它所破坏的工作机会。联合巨大的生产力发展,使得失业率下降而不激发通货膨胀——对于长期同失业作斗争的欧洲国家来说这无疑会大受欢迎。快速增长同样会减轻日本和欧洲老龄人口退休金的长期负担。

扩展的捷径。进一步讲,全球经济并非免费游戏:世界其他国家的快速增长,也会给美国经济提供大量的清偿资金。商品价格起初会上扬,出口亦同样,从而可以减少大规模贸易赤字,创造国内制造业的就业机会。美国公司将会看到海外利润飞速增加。

于是,这里存在一个革新因素。就公司来说,有关在信息技术上花大钱的做法,最重要的调整是支持重组和削减成本。但是,从全球前景来看,信息革命的根本利益,是第一次使数据全球共享成为可能。历史上即使最重要的技术和商业革新,跨越国界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但是,现在不同了。一位中国工程师说,他能在互联网上下载并立刻通向美国数据宝藏的网址。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工程师们,能更迅速地同其他国家的对手进行交流,了解什么行得通,而什么不能。经济学家乔纳森·伊顿(Jonathan Eaton)和波士顿大学塞缪尔·科塔姆(Samuel S.Kortum)的研究结果显示, 由创新的快速交换所带来的收益,能提高全球1%的增长率。这是有巨大潜力的支撑。

可是,新技术只有在制度改革的大框架内才能蓬勃发展。其中,在对外贸易中开放国内市场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使革新转为实际的产出增长。没有海外竞争,公司的改变是缓慢和不情愿的。根据国际经济学研究所凯瑟琳·曼(Catherine L.Mann)1999年的一项分析,只有当贸易鼓舞和发动一个产业中所有厂商对全球可行的技术革新的参与时,高收益才会到来。

对可持续的无通货膨胀增长来说,同样重要的是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转切入口,它能将储蓄移至最赋有生产力的投资机会,减缓市场容易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过度需求。萨默斯指出,“甚至资金配置方式的轻微改进,在一个经济体中都能带来极大的成果。”在一系列合理假设下,金融市场在降低利率方面的效率提高20个基点, 就会使今后几年内增加6%的产量。

美国的优势。美国的特长之一是在早期给创新公司提供资金的能力,美国1999年风险资金的花费翻了两番达到400多亿美元。 据哈佛商学院科塔姆和乔希·勒纳(Josh Lerner)的研究,1美元风险资金产生的专利品,比1美元研究发展基金产生的专利品的3至5倍还要多。 科塔姆认为,“风险资金更具实力”。

欧洲和亚洲的其他国家也不甘人后。例如,在中国,南方城市深圳已聚集了1.2亿美元风险基金,以奋力推动本地高新技术发展。 ——这仅仅是几个采取这种做法的中国城市之一。问题在于欧亚新的风险资金通常有公司或政府的加盟,这就使得它们的效果大打折扣。勒纳说,“他们不具备我们同风险基金联系起来的自主权。”

即使基金形成热衷冒险的风气,并使之较易成为新商业的开始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微软欧洲主席伯纳德·维格内斯(Bernard P.Vergnes)说:“这用不了6个月, 我们将不得不在学校里就开始改变未来的银行家和政治家,减少他们对风险的抵触情绪。”

当政治的优势变得更清楚时,未来,也许更容易诱使政客们赶上新经济的浪头。印度和瑞典官方,已将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上工作日程。

甚至在最落后的受管制产业中,仍存在一种日益增长的愿望,要退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欧洲电讯浪潮的出现,宣告了国家垄断旧思想的消亡。在日本,高额电讯费用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去年秋,以每月75美元的价格在东京、 大阪部分地方引进一种互联网程序设施。现在,该公司正在考虑一二年后,当该项服务覆盖日本周围的主要中心时,削减大约50%的价格。

然而,改变是一步步地发生。在美国以外,还尚未出现表明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迹象。根据测量数据,英国和日本这样的国家,实际上表现出生产力的缓慢滑坡。美国经历了几年时间,才使得生产力数据反映出信息革命的特征,这个时差在全球统计中会更长。原因何在?早在80年代,美国统计机构开始调整经济数据,以考虑计算机能力的增长。多数其他工业化国家没有采取类似方法,因此新经济的效果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在数字中。 英国国家统计局办公室的统计学家朗·比德尔(Lon Beadle)提出,“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是什么阻止新经济走向全球化呢?欧洲、美国和亚洲瞬间迅速扩张能推动全球商品市场价格的上涨。但除非有一个卡特尔压缩供给——例如石油——这样的增长更像是暂时性的,不会造成持续的通货膨胀。以钢铁业来说,当全球厂商以接近最大限度的能量运作生产时,世界钢铁动态局的一位管理人员说,“我们预计钢铁(供应)缺短,价格将在这年晚些时候攀升50%。”

但是,当工业产品和工具的供需双方渐渐移至网上时,价格将被抑制。马库斯(Marcus)指出,“电子商务的进展将使价格结构更具竞争性”。瑞典特殊钢铁制造商的一个分部,预计3 年内其在斯堪的那维亚销售量的40%将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从而便得定单成本削减一半。

同样,对信息革命核心产品——存储器、微程序处理器、液晶显示器的狂热需求,兴许会在短期内推动价格上扬。有些公司已在抱怨短缺了。但最近的经验表明,在这些产业中将会很快创造出新的生产能力。

在新经济全球化的扩展过程中,最大的束缚不是商品通货膨胀或产品短缺,主要问题是能发现足够多技术熟练、能操作微机的工人去充斥急速增长的信息产业。欧洲和日本将不得不在他们试图壮大其新经济产业时,迅速挖掘大量的高技能工人。伦敦国家际数据公司安德鲁·米尔罗伊(Andrew Milroy)指出,“一个大障碍是熟练工人的短缺”。 该公司估计2000年时,西欧熟练工人的需求将超过供给的20%。

从印度和中国的这样的国家抽取大量高学历劳动力,对美国来说非常必要。90年代,在全球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注册人数增加的名额中,亚洲人占了2/3。印度大学每年培养12.2 万名工程师, 而美国则只有3000名。中国每年大批的毕业生中,工程师占约40%。

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增长,是由稳定的高学历移民和外国留学生推动的。1985年和1996年之间,留学生占美国大学中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数增长的2/3。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打算留下来在这个国家工作。

像经济的许多其他方面,如向外国工人打开国门,对许多国家来说,并非简单易行。但美国已显示快速发展是可能的,没有哪个国家能拒绝它。毕竟,所得的收益将远大于付出的痛苦代价。

摘自美国Business Week January 31,2000

标签:;  ;  ;  ;  

新经济能否全球化?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