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_国际分工论文

要素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要素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7]09-070529-0407

一、引言

杨小凯(2000)教授在批评比较优势理论时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3个国家2种产品的李嘉图经济中,3个国家中的一个很有可能被排除在分工之外。杨还以命题的形式总结了这个例子,并且认为这个命题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可以协调克鲁格曼和萨克斯观点的冲突。克鲁格曼强调自由贸易,而萨克斯强调国家竞争力,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是杨提供的可以让被排除在分工之外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两种途径。对于自由贸易即杨小凯倡导的提高“交易效率”而言,那些被拒于国际分工之外的国家可能因最初的保护政策造成较高的交易成本,而无法参与国际分工。提高竞争力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潜在比较优势,从而使被排除的国家加入到国际分工中来。

降低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共识。然而,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实践,发展中国家已经越来越不满足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创造后天比较优势,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观点日益成为普遍的共识,萨克斯的方法在发展中国家更加受到青睐。洪银兴(1997)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参与国际分工,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获利,但这种贸易结构不能持久,并且会跌入“比较优势陷阱”。发展中国家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性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张幼文(2005,2006)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新开放观”概念,认为在以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全球化背景下,培育“稀缺要素”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期获利的关键。

要素分工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化的标志特征,考虑这个新的背景,本文提供一种不同于上述办法的另一种途径。

二、全球化中的要素分工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两个显著的新特点:一是世界市场交换的中间产品比重大大增加;二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例不断上升。

(1)中间产品贸易不断增加。当前全球化过程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某些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于企业与国家的内部,生产环节的不同阶段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一件最终产品经常需要由许多国家共同完成。比如,美国波音飞机是由100多个国家生产,一架波音飞机包含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价值,并且最终产品所包含的别国价值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Hummels等人(2001)的计算,上世纪60年代以来,OECD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别国成分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中间产品贸易比重的不断提高(见表1)。

我国加工贸易迅速发展,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加工贸易包含重复计算,不过一些更为精确的计量研究表明(平新乔,2005;刘志彪、吴福象,2005,2006),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来自国外的中间投入部分呈逐年递增之势。图1给出了平新乔的实证结果。

图1 我国出口产品中的VS比率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不断扩大。由于新贸易理论的盛行,产业内贸易被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被认定为世界贸易的主流。然而,从数据统计上可以看出一个明显被忽略的事实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在总贸易中的比例在不断减小,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在扩大。表2,表3,表4给出了证据,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比例在不断缩小。

如果新贸易理论家们坚持认为中间产品贸易依然属于产业内贸易,依然可以使用新贸易理论来解释,那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比重不断提高的事实显然对新贸易理论构成了巨大挑战。

(3)全球化中的要素分工。国际贸易近年来所表现的两个新特征表明,国际贸易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论是古典与新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其研究对象都是最终产品的贸易,而无法对上述中间产品的贸易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当代最有影响的国际贸易理论家们纷纷发展新的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但还没有出现具有广泛影响并被广为接受的理论。这一研究现状体现在对这一现象的定义上。目前一些尚未统一的术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概括。这些术语有“价值链切割”(slice up the value chain)(Krugman,1995)、“非一体化”(disintegration)(Feenstra,1998)、“外包”(outsourcing)(Grossman,2002)、“分段化生产”(fragmentation)(Deardorff,2001)等。这些定义各有千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同一现象。

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高,而“长三角”与“珠三角”远远领先于全国,所以也更能反映当前全球化的特征,正是这种地缘上的优势,“长三角”学者张二震(2005)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现象。并以“要素分工”来描述这一现象。“长三角”的另一著名学者张幼文(2005)几乎同时提出“要素分212”这一概念。这两位学者认为,当前全球化最主要的特点是要素的跨国流动,国际分工的界限已经从产品向要素发展,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获利多寡取决于一国拥有什么样的要素。与国外的定义相比,要素分工具有较为浓厚的古典经济学色彩,这是西方学者的定义所缺乏的。要素分工这一定义也反映了国际贸易学在我国的发展特点。我们在谈论国际贸易时强调国际分工的基础作用,而西方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基本上脱离分工来谈的。因此,要素分工这一定义体现了国内国际贸易理论的传承关系,也比较容易为学界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两位作者要素分工的含义还需要包含这样的现象,除了要素的国际流动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还经常使用“外包”这一形式来完成全球范围的生产配置,并且“外包”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整合资源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实际上,要素分工这一定义依然可以使用,“外包”的部分是最终产品的一个环节或一个片段,不同的国家生产不同的环节或片段,这些环节或片段是组成最终产品的“元素”,也可称为“要素”。这样,要素分工就涵盖两层含义:一是不同国家以不同的要素参与国际分工,这些要素是劳动、资本、土地等;二是不同的国家生产最终产品的不同环节,国家之间发生生产环节、生产工序的分工。

正是由于要素分工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比例不断提高。要素分工的发展也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双边贸易量不断增加。关于要素分工的文献发展很快,但距离建立成熟的理论体系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西方学者的研究兴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致力于合约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融合的尝试;二是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关注,而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为此,我们将在下一部分尝试对经典的李嘉图模型进行扩展,借此来分析要素分工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并进一步阐明要素分工对于发展中大国的含义。

三、要素分工与发展中国家发展

即国家1在A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最大,国家3在产品B上的比较优势最大。这时候国家2很有可能被排除在专业化分工之外,分工模式为国家1专业化生产A,国家2专业化生产B。我们看看在要素分工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为了简单起见,假设产品A发生了要素分工,其他条件均不变,这样国家3生产情况不变,可以把讨论集中在国家1和国家2之间。

即国家1在部件C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国家2在部件D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再一次使用比较优势原理,在要素分工前,国家1和国家2在本国内部生产C和D两种部件,再组装成A;要素分工发生后,原本只能在企业和国家内部进行的生产现在可以在企业外部甚至本国以外生产。根据比较优势,国家1专业化生产部件C,国家2专业化生产部件D,这样两个国家的福利都得到提高。

向更为一般的情况扩展十分容易。在m个国家n个产品的李嘉图经济中,也有某些国家被排除在国际分工之外的可能性,这些排除在分工之外的国家,只要在任何产品的某个生产环节上具有比较优势,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利。我们以命题的形式对上述推导过程进行总结:

命题:在要素分工条件下,原本被排除在国际分工之外的国家有了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利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其他国家的福利水平。

(2)参与要素分工,促进经济发展。目前,产品分工与要素分工两种形态并存。发展中国家参加要素分工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加工贸易,但由于其增加值低而饱受批评,认为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如一般贸易(沈利生,2006)。实际上应该看到,发展中国家的一般贸易受到至少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压力:出于保护国内就业以及其他目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二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竞争压力,利用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些后进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向原先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市场施加压力,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整体都是不利的。可见,在当前国际环境下进一步发展一般贸易已经越来越困难。在要素分工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要素分工;另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大国来说,更需要积极发展国内要素分工。

要素分工的发展使国际分工向产品内部延伸,产品的生产集变大,可供选择进行生产的产品增加,国家间的互补性增强。一件产品经常需要由若干国家协作完成,国家间的竞争性减弱。比如在东亚经济体内部,这种产品内部的分工发展十分迅速,从1984~1996年期间,亚洲向全球出口的中间产品增加了5倍,同时期的总出口增加了3倍,从全球的中间品进口增加了10倍。东亚经济体所生产的中间产品不但出口欧盟与美国,而且在区域内部各个国家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这种经济互补性对于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在要素分工条件下由于国家间竞争性减弱,互补性增强,参与要素分工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于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来说,国际范围的要素分工要领先于国内范围的要素分工。在表面上,我国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实际上国内市场分割十分严重(Young,2000)。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而国内贸易则阻碍经济增长(沈坤荣,2001)。国内市场分割造成沿海发达地区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而与内地的经济联系较弱。这种情况有两个弊端:一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同时又缺少内地的有力支持,沿海地区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开放型经济略显动力不足;二是内陆地区试图通过开放经济来达到经济增长的愿望难以实现,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沿海地区由于率先发展,产品竞争力较强,内陆地区的产品则步步落后,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都缺乏竞争力。大国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而更为重要的是,庞大的国内市场应该得到开发,在国际要素分工深入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积极谋求国内的要素分工。

那么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应如何形成有效的要素分工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破除一种观念,那就是内陆地区的发展要依靠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形成一种梯度转移关系。尽管发展经济学强调“增长极”,强调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辐射作用,实际上,在我国经济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看到这种梯度转移迹象。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内部,我们似乎也很难看到这个迹象。上海作为龙头与江苏、浙江的关系与其说是互补的,不如说是竞争的。近些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的成功,得益于参与了亚洲地区的要素分工。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实际上体现了东亚整个区域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问题,而并不是完全体现中国的竞争力。如果把我国沿海地区与亚洲其它国家之间的要素分工转换为与我国内陆地区的分工,至少存在两个好处:一是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性降低,减少风险。众多国家之间的互补关系可以使每个国家都从中受利,同时也加大风险,在要素分工条件下,任何一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所有的生产都将出现问题,而在一国以内的要素分工的风险则大大减少;二是可以减少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中国从亚洲其他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后向发达国家出口,对发达国家的顺差很大。如果与内陆地区形成生产环节的分工,则可以在减少从亚洲其他国家进口的同时减少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因为根据一般均衡理论,内陆地区一旦作为生产者参与了生产,也必将作为消费者消费产品,这样可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减少贸易摩擦。因此,内陆地区未必一定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是把发达地区从国外进口的生产环节逐渐转移过来。内陆地区生产的也不必一定是比沿海地区落后的生产环节,也可能是较发达的环节。在要素分工条件下,那些认为落后地区在生产环节上一定要处于发达地区下端的观念是错误的。

落后地区参与要素分工,可以通过引资来完成。应该看到,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以及土地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比较优势,各地政府在投资环境建设上也花费了不少力气,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引资的方向应该是可以与发达地区形成互补关系的环节,比如,发达地区最初从韩国进口某种产品,落后地区可以把韩国的产品引到内地来,但是完成这样的过程需要发达地区生产企业的配合。

四、结论

近年来,国际贸易呈现两个明显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一是世界市场交换的中间产品比重大大增加;二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例不断上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要素分工的发展。文章认为,要素分工的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国家以不同的要素参与国际分工,这些要素是劳动、资本、土地等;二是不同的国家生产最终产品的不同环节,国家之间发生生产环节、生产工序的分工。

我们采用一个扩展的李嘉图模型对要素分工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要素分工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利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分工参与国的整体利益。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积极发展国内的要素分工是减轻对国际市场依赖的一个重要手段。

注释:

①Hummels等人(2001)把这种生产环节分布在不同国家的现象称为“垂直专业化”。

标签:;  ;  ;  ;  ;  ;  

要素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_国际分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