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_自我效能感论文

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_自我效能感论文

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能论文,自我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班杜拉认为,人的思想和信念对行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这些信念中,他又强调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在教育中应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现在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够,过多的要求、过分的竞争使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了“失败者”的行列,他们对前途失去信心,变得自惭形秽。因此,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形成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低的效能信息源。结合我国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以下主要因素的制约。

1.成功的体验

成功体验是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而反复失败则会削弱自我效能感。如果学生通过多次成功已经建立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那么,偶尔的失败不会对其自我效能感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学习或生活中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替代性经验

这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产生的自我效能。对一个人的生活有显著影响的榜样示范,将会有效地培养他的自我效能感。在榜样成功的情况下,相似性的榜样则具有积极意义。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3.目标激励

为学生设立近期目标或容易完成的目标,学生在达到目标时,就能够增强自我效能感。另外,学生自我设立目标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设立的目标,他的自我效能感可能降低。

4.成败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特别是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可以增强成功期望和行为的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自我效能感就高;反之,学生消极的归因方式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和行为动机,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自我效能感就低。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5.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唤起、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再如,在面临考试、实习、应聘等生活事件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情感、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学习技能的进步是富有启示性的。根据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结合自身的实践,我们主要通过以下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行为目标

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终身发展的层次目标,包含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特别是目标的设定要具体,而且尽可能细的是近期目标,使学生达到目标时,就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布置有关任务和实施奖励时,要考虑这些教学行为能否提高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内部动机,任务设计与评价须整合一致,特别是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重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学习目标,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可以训练、增长的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上,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这样将会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成功经验或体验是自我效能最重要的来源。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尽量避免他们直接的失败。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与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它,并且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示,此时可大大提高他的自信心。

3.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首先,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当学生观察到教师良好的榜样示范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其次,让学生从替代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例如,把原来基础较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示范者,要求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怎么取得进步的,使他们认识到学习难点并不是不可攻破的。最后,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它要求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时同优秀生比,会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越比自信心越低,尤其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比,个人的进步则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和胜任感。

4.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奖励

当学生在学习或活动中取得进步时,对其进行表扬或奖励,使其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评价,以提高他们学习和活动的自觉性和效能感。同时,评价也是一种艺术,由于积极评价可能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而消极评价可能使学生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亮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积极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和活动的自信心。在进行有效的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如果奖赏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奖赏物,则会使奖赏成为外部控制手段,反而抑制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奖赏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评价,给予奖赏意味着对个人学有成效的肯定。例如,教师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对于学业优良的学生可能会增加心理压力,引起考试焦虑;而对于学业中下的学生可能会增加厌倦情绪和退避行为。这时的分数对学生就是一种外部控制手段,常常与他们的主观抉择相冲突,容易引起他们反感。

二是强化奖励的原则性和公开性。奖励办法要明确,凡符合规则的行为可获得奖励,教师具体实施时,切忌凭自己情绪波动变更奖励办法。否则,就会使奖励变得毫无原则,随心所欲,奖励成了教师的“私有财物”。

三是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对学生来说,社会性强化(微笑、关切的目光、赞赏)始终是重要的,特别是伴有感情色彩的鼓励和赞扬,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事实上,消极的、不切实际的赞扬降低自我效能,比通过积极鼓励增强自我效能更为容易。这就提示我们,赞扬并不总是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要提高赞扬的含金量,赞扬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自己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

5.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其学会自我监控、自我归因

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策略,学会自我监控,学会自我归因,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所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否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获得相应的学习技能,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社会实践。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和行为的策略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并逐步使他们学会对学习和行为进行自我监控,掌握自我调节的有关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标签:;  ;  

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_自我效能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