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_银行论文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中国银行业论文,危机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出现了深刻的变革,并面临着中期的调整。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将出现调整和变化。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原有的外延扩张发展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战略转型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面临的主要课题。

当前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

金融危机对全球原有的经济运行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危机的阴影仍未完全消除。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几年中,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会处于相对复杂的状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次贷危机爆发一年多之后,各国经济尽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但危机的阴影并未完全消除。美、欧、日等西方经济体出现了缓慢增长,但就业状况却没能出现根本性好转。“无就业的经济复苏”所预示的前景,与我们所熟悉的“滞胀”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此外,欧洲国家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新一轮的冲击,未来是否还会有其他国家的主权风险暴露出来,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受危机直接冲击较小,加之宽松政策的刺激,经济复苏势头良好,价格上涨压力日趋明显。为此,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率先启动了宽松政策的退出,但受全球主要经济体低利率的外部环境制约,其紧缩政策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国际经济环境所呈现出的复杂情况,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上升周期已告一段落,而短期内,也难以有新的产业方向成为重振全球经济的引擎。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的“脱钩”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脱钩”并不意味着各国的开放程度会有所降低,而是各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关联度会大大下降。美国试图借助产业结构调整来重塑经济竞争力,并为此规划了未来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则需要借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来启动内需,方可获得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在“脱钩”背景下,由于结构调整的方式和速度有所不同,各国经济周期的发展将会出现明显的不同步性。这种不同步性,导致了各国不同的政策立场。在一个资本流动高度全球化的环境中,差异化的政策难免会互相干扰,进而为各国的政策当局带来诸多困扰。

在上述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显然也难逃错综复杂的局面:一方面,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会始终存在,潜在通胀风险逐步加大;而另一方面,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来自政府投资,消费与民间投资相对低迷,且外部需求也不容乐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依然相当脆弱。面对这种环境,兼顾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实施全面的政策退出,可能会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景;放任其发展,通胀风险以及资产泡沫的风险便会越来越大。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中国银行业未来五年的外部发展环境作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判断:

第一,在经济增长方向不明的情况下,预计欧、美的宽松货币政策将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主要国际货币低利率的环境,将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造成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金融市场的整体流动性仍会维持在较为充裕的状态。

第二,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由于经济面临滞涨风险,价格型工具的使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在价格型工具(包括利率、汇率)的运用上会持较为谨慎的态度,主要的手段将集中于数量型调控,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和法定存款金率调整,特别地,直接信贷控制或许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的常态。

第三,在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增加以及政策当局加强对信贷规模直接控制的情况下,银行将加大货币市场的资金运用,预计银行间市场的交易规模以及产品创新都将会有较大的进展。

第四,利率市场化。出于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担忧,存贷款利率限制应该不会有大的调整。但在预期通货膨胀日渐升温的背景下,来自市场竞争面的因素,依然可能推动利率市场化加速发展。目前,为了拓宽资金和收入来源,银行和金融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理财产品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提高了负债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这种情况与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末期银行业通过金融工具创新突破Q条例(存款利率上限)限制的情形颇有些类似,其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第五,资本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在整体资金面宽裕以及高通胀预期的环境中,居民和企业对金融投资工具的需求将会有持续快速的增长。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中,我国资本市场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容量、交易规模都应会有较快增长,产品创新也会进入一个相对活跃的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既会给银行带来冲击(即所谓的“脱媒”效应),但也有可能提供新的业务发展空间。

中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银行提出了战略转型的要求。中国银行业既有的业务发展模式,在新环境下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应该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国内领先的银行,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相关的转型调整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上看,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仍处于起步和破题阶段,需要更为全面的推进和深化。

(一)发展动力转型

总结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模式中,快速的规模扩张应该是带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方面是因为宏观经济快速成长对金融资源的需求迅速扩大,为银行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外部空间;另一方面,从银行自身来看,现行的存贷款利率管制为银行业提供了较高的利差水平(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利差在3%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只需要简单地扩大存贷款业务规模,便可以得到丰厚的利差收入。规模扩张成为带动利润增长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

在新的外部环境下,上述这种简单、趋同的发展模式可能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一,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可能逐步缩小银行的利差水平。正如前面所述,尽管从政策层面来讲,短期内或许不存在取消存贷款利率限制的可能,但市场竞争的加剧,仍有可能导致存贷款利率隐性的市场化,银行的利差空间会因此而收窄;其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强化也会给银行的规模扩张带来越来越大的制约。目前,银行业整体己面临较大的资本压力,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银行在未来的扩张都会面临着很强的资本约束。

因此,中国银行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和价值提升手段。总体的转变方向将是从原有的规模扩张型发展,转向内涵集约式增长,即通过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更为优化的组织管理架构、更为完善的治理结构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银行自身的价值。

(二)业务结构的转型

发展动力的转型落实在具体的业务层面,便是业务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从目前的情况看,存贷款利差的管制,使贷款成为了银行业最盈利的业务类型,存贷款规模扩张也由此成为银行提升盈利水平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这种发展模式给银行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导致了中国银行业相对失衡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其一,贷款业务收入占比较高,而其中的大企业客户贷款因其成本低、风险可控,而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重点;其二,利差收入占据了银行收入的绝对比重,其他业务收入占比过低。

从未来看,随着利差空间的缩小以及宏观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原有的业务和收入结构有调整的必要。调整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客户结构方面,应逐步向目前集中于大企业客户,转向重视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对小企业)的融资,同时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提升个人业务在银行所占的比重;第二,在业务结构方面,在继续推动传统资产业务发展的同时,需要重视业务的综合收益,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逐步提升非息收入所占比重。

(三)业务范围转型

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和收入结构的优化,从根本上离不开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和调整。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业收入结构的优化与其所处的监管环境密切相关,更具体地讲,就是与监管当局所允许银行从事的业务范围密切相关。分业框架下的银行所能获得的收入途径,显然会低于混业经营的银行。

总体来说,银行业业务范围的扩张,有其自身的必然趋势,也正因为如此,银行业务的综合化发展应该会成为我国银行业未来的一个潮流。当然,如何防范综合化经营可能产生的风险,是未来监管当局和银行自身都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综合化发展将使银行业务范围突破原有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范畴,而涉足到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以及其他金融服务领域。这种业务范围的扩张,对提高银行的综合化服务和竞争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以及拓展业务收入来源等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业务空间转型

尽管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及资产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其国际化程度却远远低于国际领先银行的水平。由于主要的业务结构和收入来源均来自于本土业务,这种情况不利于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特别对一些大银行来讲,单一的收入来源可能会不利于其风险的分散。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由此成为其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对银行服务的国际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追随产业资本的扩张,并为其国际化提供支持,将是银行服务必然的发展方向。

图1:2010年第一季度来中国银行业总资产

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

总体上讲,国际化会成为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其中除了银行分支机构在海外的拓展外,顺应人民币国际化的潮流,银行人民币业务(包括人民币跨境结算、人民币市场交易)向海外客户的扩展和辐射也将是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国际化进程也蕴含着较多的风险,对国际化目标、国际化路径的选择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不同类型银行的战略选择

前文对外部环境以及中国银行业整体所面临的一些趋势性选择进行了概略分析,但需要看到的是,在这些整体趋势下,不同类型的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所面临的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其具体的发展路径也会有很多的不同。

(一)国家控股商业银行

从数据上看,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近年来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其总资产与总负债占银行业的比重仍保持在50%以上。另外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在网点分布、客户数量、与工业资本的联系以及政府关系资源等方面仍具有其他类型银行难以比拟的优势。

此外,随着改制、上市及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经营实力不断加强,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已经不再是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大而不强”。目前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资本得到有效的扩张,同时盈利能力也已逐步改善,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收入结构也在继续优化,风险控制适当,这表明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在冲销坏账、上市、引进战略机构投资者后取得了较好的经营绩效,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见表1)。

从未来看,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还难以撼动,且随着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既有优势的充分发挥,其竞争能力还有逐步提高的趋势。对这些银行来讲,综合化发展和国际化将是其在未来的主要任务,在国内市场发展空间日趋饱和的情况下,通过业务领域和业务空间的拓展,寻找新的增长机会,并进一步提高银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因定位类同、客户群类同、面向的市场类同、规模类似,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竞争仍然白热化。总体上讲,由于经营机制相对灵活,价值历史包袱较少,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处于国内银行业相对领先的地位(见图2、表2)。

尽管经营业绩在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转型压力要大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与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相比,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网点、机构以及客户基础相对薄弱,难以与之展开全方位的竞争;而与地方银行相比,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基础和社会资源又相对薄弱。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如何通过战略转型,寻找差异化定位,建立其自身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其面临的主要课题。具体来说,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提升银行自身的价值。目前,招商银行所提出的“二次转型”,民生银行在事业部制方面的努力,都是强化内部管理、探寻集约化增长路径的尝试;第二是差异化客户定位,寻求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目标客户群;第三是综合化发展。部分处于领先地位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加快综合化发展步伐,拓展业务空间,为业务和收入调整奠定基础;第四,部分处于领先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还需要考虑加快国际化步伐,以提高银行的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城市商业银行

得益于过去近十年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实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并积极开展经营扩张。发展到现在,经历了跨区经营、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联合重组、上市等阶段后,城市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盈利水平低下、资产质量差、历史包袱沉重的“第三梯队”,而是作为一支极具活力的金融势力活跃在市场上。

经过多年的扩张经营,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已今非昔比,其中部分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甚至有直追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势头。这些城市商业银行主要包括两类,一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其自身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依托良好的城市环境迅速成长起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分别来自三大增长极的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平安银行。另一种是通过行政或非行政手段,省内城市商业银行经过联合重组形成的区域性银行,典型的有徽商银行、江苏银行、吉林银行等。

虽然与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各大城商行的整体实力还存在相当差距,但是在局部领域,优质的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对股份制银行强有力的竞争。优质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定位于“立足本地,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市民”,其客户关系、政府资源、形象亲和力等本地优势使得它们足以与全国性银行进行局部竞争。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比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以及浙江的诸多中小银行,经营状况良好、内部管理完善、服务理念先进,已经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特有的地缘优势。

从未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仍在于立足本地,同时寻找合适的地域扩张的机会,因此,精细化内部管理以及规模扩张,会是相当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主线。

(四)外资银行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有下降的趋向。但从长期看,在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除以及外资银行资本补充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外资银行仍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未来其发展可能会集中于几个方面:第一,谋求建立资本金补充机制,奠定业务扩张基础。与中资银行的增资不同,外资银行资本金的补充不仅要受补充渠道的限制,还受国家外汇管理,外资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导致外资银行普遍缺乏足够的资本金,从而难以与中资银行开展规模竞争。如果在中国境内建立起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将是部分外资银行在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加速在中国的网络布局。尽管自身规模扩张受到一定限制,但外资银行仍在积极谋求在中国的网点布局。截至2009年底,在中国内地注册的外资独资与合资法人银行机构共26家,下设103家分支行和附属机构。73家外资银行在内地设立了144家分行,196家外资银行开设了252家代表处。65家外资银行分行、21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52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共有33家境外机构投资入股24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达204.82亿美元。且未来上述趋势仍将继续。第三,客户结构调整。目前,外资银行的客户资源严重不足。在难以进入主流市场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必须考虑客户结构的调整,其中中小企业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借助其在贸易融资与国际结算业务方面的传统优势,外资银行在中小企业市场上将会对中资银行形成较大的挑战。

(五)农村金融机构

随着城乡统筹战略的逐步落实以及城镇化发展的进一步加速,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也面临较大的发展空间。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启动了对农信社的改革,并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将其改组成为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农村信用联社三种不同的类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改制后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治理结构、管理体制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其中,体制改革依然是核心的内容。

就目前来看,有关农村金融机构的改制方向已大体明确,但如何实施、如何去平衡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中央、地方、股东、信用社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还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改革与发展会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方向,而且,在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完成之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也势必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小结

总体上讲,金融危机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也改变了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在这一背景下,银行业原有的业务模式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战略转型将成为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题。不过,应该看到的是,由于我国银行业构成较为复杂,不同类型的银行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有所不同,其发展重点自然也会有所差异。需要各类银行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所面临的具体环境来进行决策和选择。

标签:;  ;  ;  ;  ;  ;  ;  ;  ;  ;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