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大学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演进轨迹与路径分析_大学扩招论文

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演变轨迹与路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不平等论文,城乡论文,路径论文,轨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5)02-0007-07

      DOI:10.14138/j.1001-4519.2015.02.000707

      作为城乡差距的表现之一,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与不平等长期存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在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长、农村人口数量逐渐下降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如何变化、农村学生参与高等教育的状况如何、有哪些影响因素,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关研究显示,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都在不断增加,但二者差距仍然较为明显,结构性差距凸显,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更多被城市学生占据;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阶层、民族、经济条件、家庭背景、性别等因素是造成学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受到之前所有教育阶段的累积性影响。杨东平根据对北京、上海、河北、辽宁等地10余所高校学生来源的分析,以及对北京、苏州、宁波等10地普通高中进行的调查,提出高等教育的阶层差距主要是基础教育的积累,是高中阶段社会分层的延续和放大。①李春玲的研究指出,高考并非排挤农村学生的唯一关口,农村学生在之前的几个阶段被逐步淘汰出局,只要农村学生坚持到高中毕业,他们进入大学的可能性并不低于城市学生。②

      以往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呈现1999年扩招前后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变化情况,分析阶层、民族、家庭、性别、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三次教育分流(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影响较少被提及,常用的研究方法用高考升学率分析计算,难以体现三次教育分流对高等教育机会的累积性影响。本文以此为背景,在梳理1980年-2008年间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变化的基础上,解析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主要路径和影响因素,尝试认识学校教育以及三次教育分流对高等教育机会的累积影响。

      一、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CGSS“2008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发起并实施,在全国28个省市抽取家庭户,然后在每个被选中的居民户中按一定规则随机选取年满18周岁及以上的1人作为被访者,由访问员手持问卷对该被访者进行调查,收集代表性样本6000份。

      该调查问卷设计有“样本类型”、“目前户口状况”、“非农户口获得时间”、“非农户口获得原因”、“户口所在地”等多项关于户籍的问题。考虑到城镇化背景下存在的户口变动、人口流动等不确定因素,认为“14岁以前主要居住地”能够更为准确反映被访者的城乡属性,更为符合本文解析基础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机会产生影响的要求。采取广义的大农村概念,将县城与镇划为农村,“14岁以前主要居住地”为县城及以下地区的视为农村样本、地级市及以上地区的视为城市样本。

      在6000份问卷中,抽取符合本文条件的有效问卷5984份,运用SPSS Statistics 20和WPS 2013进行统计分析。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入学机会按照升学率的计算方法获得,通过某年进入某一阶段学校人数除以当年低一阶段学校毕业生数,得到某一阶段学校的入学机会。高等教育机会是一种累积性机会,在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三次教育分流。本文采用连续概率计算方法,通过三次升学机会相乘来计算高等教育机会,公式如下:某年全日制高等教育机会=某年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机会×3年前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机会×6年前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机会。本文所涉及高中均为普通高中、所涉及高等教育机会均为全日制。在随后对高等教育机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采用logit回归分析验证本文相关结论。

      二、数据分析

      

      1.总体性描述与分析

      在不区分时间段的前提下对5984份有效样本的教育过程进行描述,得到每一阶段学校的入学情况,通过计算全日制大学人数与有效样本数量的比值从总体上描述高等教育机会。

      每一阶段的入学人数在表1中得到具体呈现,现将6类地区的数据划分为城乡两组样本,并进行连续性描述,得到城乡高等教育机会总体情况的比较,如图1所示。

      农村样本数量合计4383人,城市样本数量合计1601人。农村样本数量是城市样本数量的2.74倍,经过小学、初中、高中三次教育分流,最终获得高等教育(包括全日制本、专科)机会的城市样本数量319人,超过农村样本数量291人,发生翻转。还发现,各阶段农村降幅均超过城市降幅;无论城市或农村,初中升高中是一个人数陡降的过程,但农村的降幅更为强烈。同时,高中阶段以后城乡两条折线的斜率没有较大差别,在城乡高中学生数量接近的情况下,进入大学的学生数量同样接近,说明高中与大学的机会基本同构。

      总体看来城市学龄人口全日制高等教育机会是农村学龄人口的3倍;基础教育与三次教育分流对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产生重要影响;初中升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对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最为强烈;高中与大学的机会基本同构,只要完成高中学业,城乡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无明显差别。

      2.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的演变轨迹

      梳理1980年-2008年间城乡学生全日制高等教育机会,以常态学制下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为标准,三阶段的升学时间为脉络,倒推不同阶段教育分流情况,将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三次机会相乘,得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比较。

      首先,对1980年-2008年间每一年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情况进行描述,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从1980年开始城乡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在总体交替中共同有所上升,验证了之前高中与大学机会基本同构的结论。然而,在1999年扩招之后以上情况有所改变,同样是完成高中学业,城市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完全超过农村高中毕业生。通过整理数据并计算,得出1999年扩招之前城市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机会是农村高中毕业生的1.13倍,非常接近;扩招之后的1999年至2008年则是1.55倍,差距明显扩大。

      

      图1 城乡高等教育机会总体情况比较(单位:人)

      

      图2 1980年-2008年间城乡高中毕业生进入全日制大学机会描述

      在此基础上,对全日制大学进行本科和专科的分类,发现高中毕业生进入全日制本科大学机会的城乡比为1.59倍,大于全日制专科大学机会1.13倍的城乡比。在1999年扩招之后这一差距尤为明显,高中毕业生进入全日制本科大学机会的城乡比达到1.78倍,进入全日制专科大学机会的城乡比为1.34倍。

      可见,城乡高中毕业生获得大学机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全日制本科院校,这一结构性不平等在1999年扩招之后更加明显。谢维和与李雪莲通过对37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随学校层次的升高而降低。③卫宏通过对多所全国重点大学新生构成的研究发现,90年代以来重点大学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比例呈现下降趋势。④丁小浩对2004年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高校抽样数据进行考察,提出高等教育机会质量的不均等程度正在持续、甚至增加。⑤刘精明通过对GSS2003数据的分析,认为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更多地被强势群体占据。⑥李春玲基于对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认为高校扩招并未减少阶层、民族、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反而导致了城乡之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上升,高等教育机会城乡差距不仅没有在数量方面有所下降,更不会在质量方面下降。⑦本文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相符,表明高等教育机会存在明显的结构性不平等,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更多被城市学生占据,并在1999年扩招之后越发明显。

      

      图3 1977年-2005年间城乡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机会描述

      

      图4 1974年-2002年间城乡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机会描述

      在对1980年-2008年间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情况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向前倒推3年,考察1977年-2005年间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的情况,得到图3。城市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的机会是农村学生的1.67倍,这一差距在90年代后更为明显。

      在此基础上,再向前倒推3年,考察1974年-2002年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的情况,得到图4。城市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的机会是农村学生的1.10倍,差距主要体现在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前。

      最后,将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三次入学机会逐年相乘,得出城乡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演变轨迹,如图5所示。总体上城市学生高等教育机会是农村学生的2.56倍,扩招之前为2.28倍,1999年扩招之后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77倍。

      通过以上对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演变轨迹的描述与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城乡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十分相近,在总体交替中共同有所上升,城市仅为农村的1.13倍,高中与大学机会是基本同构的。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差距明显扩大,达到1.55倍,并主要体现在本科层次。城市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的机会是农村学生的1.67倍,为三次教育分流中最大差距,验证前文关于初中升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最为强烈这一结论,此差距在90年代后较之前更为明显。从整体看,城市学生高等教育机会是农村学生的2.56倍,扩招之前为2.28倍,1999年扩招之后扩大到2.77倍。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关于最大化维持不平等的MMI理论假设⑧的成立,即在高等教育扩张的过程中,城市阶层作为优势阶层在运用他们拥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维持并恶化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状。

      3.县域内学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考察

      为进一步认识县域内县城和乡镇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下面将“县城及以下地区”划分为县城、村镇(包含农村、镇)两部分进行考察与分析。

      按照前文的方法,分别对县城与村镇学生高中升大学、初中升高中、小学升初中三次机会进行描述。发现县城学生较村镇学生在各阶段升学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随后,通过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三次入学机会相乘,得出县城学生获得全日制高等教育机会总体上是村镇学生的2.17倍,扩招之前为2.36倍,1999年扩招之后缩小到2.03倍,显示虽然县城学生各阶段的教育机会都明显高于村镇,但扩招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县城与村镇存在接近的趋势。

      4.城市、县城、村镇学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考察

      在前文已完成的比较中,我们提取出三类群体,城市学生、县城学生、村镇学生。将时间轴划分为三阶段,分别描述三个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并进行比较,如图6所示。

      

      图5 1980年-2008年间城乡学生全日制高等教育机会描述

      

      图6 1980年-2008年间城市、县城、村镇学生高等教育机会变化比较

      通过对三类学生群体高等教育机会进行城市与县城、县城与村镇的两两比较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城市学生高等教育机会是县城的0.95倍,两者几乎相当,20世纪90年代这一差距扩大到1.20倍,1999年扩招之后进一步扩大到1.60倍,差距逐渐拉大。20世纪80年代县城学生高等教育机会是村镇的2.39倍,20世纪90年代这一差距缩小到2.34倍,1999年扩招之后进一步缩小到2.03倍,差距逐渐缩小。

      三类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都呈增长态势,但差距明显,城市学生最具优势,与县城和村镇的差距逐渐拉大。县城学生作为中间群体,其折线与城市的距离呈现出从略有超出到交叉汇合再到1999年扩招之后逐渐远离的趋势;而与村镇的距离则呈现出接近的趋势。说明县城学生高等教育机会在基础较好的前提下增长程度最为缓慢,排在城市和村镇之后。虽然县城常住人口与城市人口都为非农户籍,但扩招过程中县城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明显受到城市学生的挤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城镇化过程中,县城受益程度远不及城市;城市学生作为最具优势群体,正在最大限度地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因此,将县城划为“农村”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5.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路径解析

      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作为教育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学生家庭背景等。家庭经济因素无疑是家庭背景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城乡在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质量上存在的巨大差距也对高等教育机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此,将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所在地作为两项关键因素,解析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对高等教育机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1)基础教育与三次教育分流过程中学生群体特征描述

      对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三次教育分流进行描述,考察三次教育分流过程中被淘汰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影响学生高等教育机会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

      进入小学未进入初中的学生,93.1%为农村学生,占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分流产生重要影响。其中57.4%家庭经济状况属于当地平均水平以下,42.6%家庭经济状况属于当地平均水平及以上,说明家庭经济背景同样具有重要影响。进入初中未进入高中的学生中,78.6%为农村学生,占大多数,比例有所下降。其中46.8%家庭经济状况属于当地平均水平以下,53.2%属于当地平均水平及上。与第一阶段分流相比,家庭经济状况的特征呈现减弱的趋势。进入高中未进入大学的学生,57.4%为农村学生,比例已经与城市高中相接近,其中40.3%家庭经济状况属于当地平均水平以下;59.7%家庭经济状况属于当地平均水平及以上,家庭经济状况的特征相比较前两阶段进一步减弱。

      可以发现教育阶段越低,被淘汰学生的城乡特征越明显,农村学生占绝大多数,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呈现出较明显的贫富特征;但随着教育阶段升高,学生年龄增长,学生家庭经济背景和学校教育背景特征在逐渐减弱。年龄和教育阶段越低,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和学校教育背景特征越明显,义务教育对学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其影响力较高中教育更为强烈。

      

      图7 城乡学生在三次教育分流过程中体现出的背景特征

      

      (2)基础教育与三次教育分流对高等教育机会影响程度解析

      根据前文的描述与分析,对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影响因素进行logit回归分析,进一步考察家庭经济状况、基础教育状况对学生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将问卷中连续变量“您目前的最高教育程度”重新编码,转换为逻辑变量“是否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是=1、否=0,并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将家庭经济状况、基础教育状况作为自变量进行考察。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平均水平及以上=1、当地平均水平以下=0;各阶段学校所在地,城市=1、农村=0。通过logit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如表2所示。

      由显著性分析可知,家庭经济状况、基础教育状况都对高等教育机会产生重要影响,城乡基础教育影响的显著性与经济状况影响的显著性相比并不存在较大差距。在不做时间段和城乡区分的情况下,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的3.90倍。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机会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在不区分时间段的情况下,城市小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是农村小学生的3.17倍,城市初中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是农村初中生的2.44倍,城市高中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是农村高中生的1.26倍。由显著性和倍数关系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差距的显著性最为强烈,高中阶段城乡差距的显著性最小,初中升高中是缩小城乡差距、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关键节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是导致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通过logit回归分析,基本验证了前述结论。

      三、结论与讨论

      1.主要结论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总量逐渐下降、1999年扩招之后高等教育容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都呈现增加的趋势。总体上,城市学龄人口高等教育机会是农村学龄人口的3倍。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长期存在,并在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有所扩大,由之前的2.28倍扩大到2.77倍。

      学生的年龄和教育阶段越低,其家庭经济背景和学校背景特征越明显。基础教育阶段的三次教育分流对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产生重要影响。义务教育的影响程度比高中教育更为强烈。在学生出身和家庭背景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对学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三次教育分流的过程中,初中升高中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最为强烈,高中与大学的机会基本同构,只要进入高中并完成学业,城乡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无明显差别。

      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完成高中学业学生的城乡差距开始凸显,此种差距在全日制本科教育中更为明显。说明高等教育机会存在结构性不平等,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更多被城市学生所占有,在1999年扩招之后越发明显。

      在对县城和村镇进行区分后,发现县城学生高等教育机会在基础较好的前提下增加程度最为缓慢,排在城市和村镇之后。县城学生的高等教育空间受到城市学生的挤压,并呈现出向村镇接近的趋势。

      2.原因讨论

      在不平衡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中,城乡教育、城乡学生存在的各种差距是导致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总体原因。

      长期以来城市中心的价值和教育体制造成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薄弱的农村基础教育降低了农村学生的学业水平,并在各阶段教育分流过程中被大量淘汰。近年来应试教育的不断升级,城市地区炽烈的培训热、择校热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学生的教育差距,使农村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难以与城市学生竞争。

      农村普通高中不足、高中阶段学费较为昂贵,导致了三次教育分流最为关键的一环——初中升高中过程中大量农村学生被淘汰的现实。在某些西部农村,存在初三复读生,甚至复读三年才得以上高中。1999年扩招之后大学学费上涨、城市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尚不完备,成为阻碍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另一经济障碍。

      从2001年开始在农村大规模撤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致使大量农村儿童“上学远、上学贵”,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流失辍学现象也有所增加。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流动儿童或留守儿童,其教育质量均受到严重影响。

      ①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9-25.

      ②李春玲,农村子女上大学难在哪儿[EB/OL].http://news.163.com/13/0711/09/93GANME700014AED.html,2013

      ③谢维和,李雪莲.高等教育公平性的调查与研究报告[A].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7-274.

      ④卫宏.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3.

      ⑤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24-33.

      ⑥刘精明.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J].社会,2006,(3):158-178.

      ⑦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J].社会学研究,2010,(3):82-110.

      ⑧A.E.Raftery & M.Hout,"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Expansion,Reform and Opportunity in Irish Education 1921-1975,"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6(1993).

标签:;  ;  ;  ;  ;  

城乡大学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演进轨迹与路径分析_大学扩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