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江苏常州 213002)
【摘要】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常州市4家三级综合性医院选取156名急诊科护士,利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MBI-G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56名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得分为(101.46±4.67),MBI-GS量表总得分为(71.56±9.71),其中压力源中护理专业及工作、时间分配及工作量和病人护理这三个维度与职业倦怠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559,0.593,0.645,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较为严重,而工作压力与之息息相关。护理管理者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主要压力源出发,缓解护士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1-0304-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也在发生转变,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需求逐渐增多,医疗人员的工作压力随之上升。急诊科本身兼具了重症病人集中、病种多、抢救和管理任务重、工作随机性大、医疗纠纷多等特点,因而急诊的护理人员工作时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极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1]。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主要是由3个维度构成,即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以及个人工作的成就感,当着三者都呈现消极走向时,职业倦怠就此发生[2],这一现象多发生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已有研究表明,护士的职业倦怠发生率非常高[3],而在不同科室的比较中,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发生率显明显高于其他科室。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亦导致了护士的离职意愿增加,影响护理团队的稳定性。本次研究旨在了解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主要压力源,为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在常州市4所综合性医院的急诊护士。具体的纳入标准为:中专及以上的学历,在急诊工作1年以上,愿意参加本次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最终选定了156名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名,女性126名;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8.2±4.1岁;中专12人,大专53人,本科82人,本科以上9人;护士48人,护师80人,主管护师25人,副主任及以上3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MBI-GS)在4家医院的急诊科进行现场调研,并当场回收问卷。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7.5%。
1.3 评价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的测评工具有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MBI-GS)。①一般资料调查量表主要包括急诊护士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婚姻状况,以及有无身体疾病等。②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由李小妹[4]等研究编制,该量表主要包括护理专业及工作(1~7条)、时间分配及工作量(8~12条)、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13~15条)、病人护理(16~26条)和管理及人际关系(27~35条)5个维度共35个条目。分为“没有”、“很轻”、“中等”、“偏重”和“严重”五个等级,依次为0~4分,分数越高代表承受的压力程度越大。该量表的Cronbach`s α指数为0.95,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③工作倦怠量表(MBI-GS)是由李超平等研究编制,主要包括情绪衰竭(1~5题),去个性化(6~9题)和成就感低落(10~15题)三个维度15个条目,其中“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每个条目按照每个条目按0~6分正向计分,“成就感低落维度”按6~0分反向计分,得分在50分以下,则表明工作状态良好,得分在50~75分,存在轻度的职业倦怠,需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得分在75~100分为中度职业倦怠,建议休假,离开工作岗位一段时间进行调整;得分在100分以上的则为重度职业倦怠,建立咨询心理医生或辞职。该量表的Cronbach`s α指数为0.823,也具有较好的信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采用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量表得分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总得分为(101.46±4.67)分,各维度的得分与其相应的条目数的比值结果排序显示护士的工作压力依次为病人护理、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护理专业及工作、管理及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见表1。
3.讨论
3.1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较大
工作压力是个体对于工作中的各种刺激做出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综合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承受着来自多方的压力,本次研究显示急诊科的护士在工作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处于第一位压力源的是病人的护理,这可能与急诊的病人一般都发病急、病情较重,有的甚至危及生命等有关。随后是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由于临床护理工作人员配备不足,护士频繁倒班等因素,使得护理工作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压力上升。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压力,可能与工作的考核,临床技能的比拼,教学科研等方面有关。最后两位是管理及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科室的工作氛围、环境等都影响护士工作的情绪,这与国研究者的发现也是一致的。
3.2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较为严重
职业倦怠的概念最早在1974年就被提出,用来描述个体在工作中心理、情感和人际关系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持续应激状态。如长期的身体疲劳、情感耗竭等,这使得其工作的投入程度降低,服务态度冷漠,自身工作成就感降低等。本次研究显示,急诊科的护士整体处于轻度的职业倦怠阶段,如果不加以干预,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医院各科室中,急诊科的工作的高风险,快节奏,高应激的特性,更容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
3.3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中,护理专业及工作、时间分配及工作量和病人护理这三方面与其职业倦怠的产生息息相关
本次研究发现在诸多的压力源中,护理专业及工作、时间分配及工作量和病人护理这三个维度的压力是影响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因素。病人的病情越重,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心理压力也越大,尤其是一些生命垂危的患者,久而久之,让护士心中也产生一定的倦怠。同样的护理专业和工作量方面也是如此,一方面每一位医护工作者都希望尽自己的所能,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但是也有很多时候表现的无能为力,希望与现实的冲突也会让护士对这份职业产生倦怠。而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量,经常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等等的时候,也容易导致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加深。研究中,管理及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这两个压力源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中没有显出来,这可能与我们调查的几家医院的急诊科的工作氛围融洽,科室的仪器设备等方面完备等有关,暂时没有对我们护士的职业倦怠造成相关的影响。
综上所述,急诊科的护士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职业倦怠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因而临床管理者在注重护理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护士的生理心理状态,从主要压力源入手,积极干预,帮助护士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职业倦怠,从而更好的稳定临床护理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殷少华.急诊科护士76名职业紧张现状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21-22.
[2] Jork IT, Samdal G, Hansen BS, et al. Job satisfaction in Norwegian population of Nurs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07, 44(5):747-757.
[3]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3(14):65-69.
[4]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 645-649.
论文作者:刘晓丹,吴娟(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2
标签:倦怠论文; 护士论文; 职业论文; 工作论文; 工作压力论文; 急诊科论文; 量表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