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市场热点问题分析_股票论文

创业板市场热点问题分析_股票论文

创业板市场热点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问题论文,创业板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中国创业板开板以来,迄今已经拥有了300多家上市公司,流通市值超过了3000亿元,并且涌现出了一批成长性突出、业绩骄人、在行业中充当“领头羊”的企业。这样的成就令人欣慰。但与此同时,创业板“三高”问题、业绩不佳问题以及大股东套现问题等,也一直困扰着投资者,有人据此把创业板称为“圈钱板”“变脸板”“造富板”。顺应了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潮流,又经历了种种磨难才得以诞生的创业板,其发展值得深思,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如何看创业板的“三高”

创业板为什么会出现“三高”现象?从理论上来说,创业板公司不可能同时存在“三高”现象,因为,创业板公司是处于创业时期的企业,它具有很高的成长性,但其业绩则未必出色。也就是说,其高市盈率发行是可能的,但不至于同时还会有很高的发行价,上市以后的股价则应该根据市场认同度以及投资者的偏好,再结合当时的投资环境而定,一般而言是有很大差异的,不可能形成普遍被炒高的状况。但是,三年来,特别是在最初的一年,创业板的确存在非常严重的“三高”现象。有人将这指责为机构在询价时的不理性以及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盲目投机,这种分析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

客观而言,“三高”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创业板在公司选择上的失误有关。前面已经提到,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都具有良好的预期成长性,其即期业绩通常不会太理想,而且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也比较突出。对于这样的公司股票,投资者当然不会以很高的价位去买,上市以后自然也不会轻易地将其进一步炒高。但是在中国,创业板上市的大量的公司是那些已经有了多年的经营记录,明显已经度过了发展初期的企业,它们也许因为某种原因,还能够保持业绩的快速增长,但往往这种高增长已是进入了中后期,其延续性是不足的。不过反过来说,其经营基本上是稳定的,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常规的增长应该没有问题。因此,在本质上这些企业应该是归属于成熟型的中小企业,在中小板上市可能更为合适。事实上,那些已经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绝大多数是符合在中小板上市条件的,有的甚至还符合到主板上市的条件。问题在于,这样的企业被放到了创业板,自然也就被染上了高成长的色彩。有高增长,又有良好的业绩,再加上在业务发展方面相对比较高的确定性,这就为“三高”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这些其实已经很可能不再具备持续高增长能力的企业来说,在上市以后面临着极大的增长压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企业的高增长难以持续。这样一来,自然也就使得“三高”的后果在二级市场凸显。毕竟,虽然投资者自己认同了“三高”,但这是建立在通过公司的高增长会逐步予以化解的基础上的,一旦这个基础不复存在,“三高”也就成为了套在创业板投资者身上的枷锁,自然会饱受诟病。

这里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创业板会选择一些与国际通行的创业板要求并不一致的企业到创业板上市呢?也许,这是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考虑。在海外成熟市场,创业板公司经营失败的比例很高,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不少国家的创业板以失败告终。有鉴于此,尽管中国创业板的门槛定得并不高,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尽可能地让业绩良好的成熟型企业到创业板来上市,以避免未来亏损和退市对投资者造成伤害。无论此举的出发点如何,但事实上却是有悖于设立创业板的初衷。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因为是在创业板上市,这些公司股票的发行市盈率被人为地抬高了;又因为这些企业的业绩一般来说还不错,因此它们发行价的绝对值也是很高的。而一个业绩良好的高成长股票上市了,又怎么可能不让投资者对它进行炒作呢?因此,将“三高”现象简单地归咎于投资者是不公平的,这里存在制度性缺陷所导致的原因。

当然,最近一年来,创业板的“三高”现象有所好转,发行市盈率已经从早期的动辄超过80倍下降到现在平均只有30多倍,股票上市后最大的风险也已经不是被炒作,而是“破发”。只是,这些更多是缘于市场的不景气,应该说现在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与此前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也就意味着,产生“三高”现象的土壤依然存在,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在发行环节作出更大的调整。

如何看创业板公司的“业绩变脸

与“三高”现象紧密相关的,是创业板公司上市后的业绩问题。统计显示,三年来,创业板公司中能够连续保持高成长、复合增长率达到30%以上的寥寥无几,大多数公司业绩表现平庸,就平均增长情况而言,略好于主板和中小板。在存在“三高”的背景下,这种状况显然不能令投资者满意。而且,客观上也确实存在有的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为了做高业绩,大量释放利润,上市以后自然就遇到后劲不足的问题。尽管创业板企业普遍获得了资金超募,但要资金产生投资效益是需要时间的,于是,出现不少创业板公司上市后,业绩增长缓慢、净资产收益率更是明显下降的问题。同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客观上也会有一些企业出现业绩的下滑。这样一来,创业板公司的业绩成为众矢之的,创业板也有了“变脸板”的恶名。

从国际经验看,海外成熟市场的创业板公司,其业绩波动远大于中国创业板公司,但这一现象为其投资者所接受了,因为投资者认为,自己进行的就是高风险投资,所买的股票就是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在中国,投资者对于创业板的要求过高,既希望其能够实现高增长,同时又不能忍受其业绩出现波动,这明显是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观念,关键还是在于“三高”。“三高”的本质是脱离实际地拉高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的预期,而客观上,没有哪个企业能够满足“三高”所需要的条件。因此,应该指出的是,很多中国的投资者还没有真正认识创业板,也缺乏对于企业发展规律的基本了解,以致对创业板公司提出上市以后不但要利润高增长,而且净资产收益率不能下降的并不现实的要求,完全无视企业从投入到产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一客观事实。而这样一种不良情绪的存在,也使得创业板的运行环境变得极为紧张。

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明确的是,股市投资是充满风险的,其中的一大风险就是公司业绩变化,这本身就难以绝对避免。作为创业板公司,其经营的稳定性一般并不高,也就更加容易出现业绩波动。如果投资者期望它有高增长,那么与此同时就必须要承担其可能会有业绩“地雷”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业绩“变脸”在创业板中是会经常出现的,没有这一条,投资者也就无从要求其高成长来作为投资风险补偿。管理层曾经在创业板中首推针对投资者的适当性管理,现在看来是完全必要的,只是,对风险的揭示更多集中在股票操作的层面,同时也应强调创业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

如何看创业板公司发起人股东减持

创业板之所以受到诟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上市公司发起人股东的套现。由于创业板公司大都经历过一轮高增长,后又高价发行股票,有的公司仅通过IPO就令资产增值好几倍。持有大量股票的发起人股东,自然也因此身价倍增。因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致富”,而且又发生在二级市场投资者出现严重亏损的背景下,导致投资者对于创业板公司大股东套现出现几乎“同仇敌忾”般的谴责。不久前,第一批创业板公司的大股东持股的禁售期即将到期,创业板因此而大幅震荡,结果逼迫一些大股东不约而同地同时作出延长禁售期的承诺。诚然,上市公司大股东不加节制地抛售股票,多少表明其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这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作为创业投资,其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有退出机制,而创业板就是为创业型企业的大股东提供了一条高效率的退出通道。显然,没有这样的退出通道,那么也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因此,保持大股东退出渠道的畅通,事实上也是维护创业板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将创业板当做提款机,上市后大股东抛售股票而不再履行职责的行为应该反对,但是在合法的范围内,大股东对所持股票做适当的减持,也是合理的,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

当前,市场内外对于大股东减持普遍持负面评价。有人说这是市场患上了“红眼病”,也有人认为这是“均贫富”思维的回潮。其实,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中国缺乏创业文化,人们对于创业本身缺乏理解,过分关注成功时的光鲜而没有看到成功背后的艰辛,结果无法接受创业板推出后一部分创业者先富起来的事实。这里所揭示的,是一个如何公平对待创业与创业者的问题。长期以来,这个很现实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创业板的推出客观上又使得其更加尖锐化。反思中国的创业环境,为创业板的平稳运行提供一个规范而又宽松的舆论氛围,这是消除对创业板大股东减持问题认识误区与无端指责的前提。

标签:;  ;  ;  ;  

创业板市场热点问题分析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