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电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普通高校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基本思路
普通高校电化教育的改革,要适应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和高校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入学科课程,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育思想、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步进行,互相促进,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
要顺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深化自身改革,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要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一教育技术的定义去认识和加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逐步将领域视野和工作范围扩展到对教学(学习)过程的研究和教学(学习)资源的利用;提倡资源共享与合作开发。
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在普通高校逐步完成由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的演进。这一演进过程包括:思想观念的更新,原有事业领域的扩展,学科的巩固与完善,全方位开展包括视听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内的各种媒体技术和教学设计等智能形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要将今后不断开发的,可用于教育、教学的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作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任务。充分发挥多种媒体资源和网络优势,共同营造高校良好的现代化教学(学习)资源环境,为教师、学生提供服务。运用系统方法及多学科成果,综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推进高校整体改革。本文以下论述将用教育技术取代电化教育的称谓。
二、具体改革对策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机构建设
教育技术工作属教学范畴,是涉及学校方方面面工作和所有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直接领导。学校可以成立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设备处、财务处、高教研究所、图书馆、教育技术机构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校教育技术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教育技术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审定全校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指导全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并协调校内其他部门的关系。日常管理工作由教育技术部门负责。在委员会领导下,教育技术机构应与教务处建立紧密的工作协调机制,以确保其服从、服务于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整体工作。
学校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各项管理职能应逐步集中于全校统一的教育技术机构履行,如校内存在多个“中心”,如电教中心、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心、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心等,则应本着节约教育资源,优化机构设置、同一职能统一管理的原则,尽量统一在一起。机构的名称以“教育技术中心”为好,避免“多中心”小而全。教育技术中心机构的设置,应作为高校内部体制改革的重点抓紧抓好。应视各校具体情况,或主要依托电教中心基础上改建,或由几个相关机构合并建立,部分学校确有特殊情况无法合并机构的,也应在这些机构间建立固定的协调工作机制,在一个校长领导下工作。无论哪种方式都应保证以教学为中心,统一运作,形成合力。
(二)明确教育技术中心的性质、任务、职能
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开展教育技术推广、普及、应用工作的,具有管理职能的教学单位。
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是:
1.制定本校教育技术发展的规划和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2.组织编制、收集、管理音像类、计算机类等多种媒体的教材、课件与资料,开展教材与课件设计的研究。
3.配置、管理现代教育媒体设备和设施。
4.开展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广研究成果。
5.协助与指导任课教师运用现代化媒体和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为教师建立良好的备课环境。
6.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传播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指导教师、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获得学习资源的能力。
7.开展现代远距离教学,参与教学实施和提供技术保障。
8.负责学校交办的其它工作,搞好综合服务。以上为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和具体职能,是带有超前性的、全方位职能设计。考虑到我国高校实力、办学条件的较大差异,可由各高校根据本校情况具体组织实施,可以各有特点,有所侧重,不强求一律和全部照搬。
(三)加强教育技术中心的组织建设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技术队伍,对事业的开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现对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组织建设提出原则性要求:
(1)高校教育技术中心一般为系处级教学单位。 规模较小的高校,教育技术中心也可以是科级单位。由于它职能多、任务重、人员杂、管理难度大,因此必须配备政治上可靠、业务上懂行、事业心强、有教学经验和组织能力的人组成领导班子,并保持相对稳定。其主要负责人应具有不低于副教授或其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
(2)高校教育技术专职队伍应由教师、教研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构成。包括教育技术中心及院系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专职人员在内,总编制数比例应达到计划内在校生总数的3‰—5‰左右。部分有特殊需要的院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中心人员应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以减少非教学性人员,提高效率。
(3)中心教师、教研人员、 教学(课程)设计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研究生应占一定比例。工程技术人员一般应不低于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学历者应占中心干部总数的70%以上。教育技术队伍的年龄、职称结构应呈梯型结构。
(4)教育技术业务活动要深入到教学第一线, 要依靠广大教师共同完成。为加强沟通,教育技术中心应聘请部分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为中心兼职教师,与之常年合作,帮助他们开发教学软件,掌握新知识,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推广教育技术工作的样板队伍,扩大影响,提高水平。
2.引进急需的专业人员,调整与充实教育技术队伍
教育技术中心是在电教中心、CAI中心等基础上建立的, 它所应该开展的业务不少是目前大部分同志都没搞过的新项目、新内容,有必要对原有人员进行调整充实。首先是引进教学(课程)设计人员和计算机课件开发设计指导人员。“九五”期间,高校人事部门应努力增加教育技术中心所需专业技术人员名额,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吸收硕士生和本科毕业生,同时还应吸收一定数量的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方面的硕士、博士来教育技术中心工作。部分不适合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亦应调出。教育技术中心专业人员进入计划应列入校人事计划,认真落实。
(四)认真搞好教育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
1.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专职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最好办法是搞好在职培训。培训重点是普及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和工具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计算机课件开发技术。要打破老电教人员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教育技术专职人员培训要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相关的计算机多媒体知识及网络技术知识。
要开展高层次教育技术人员(可来自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专职人员)的培训,培养教学设计、远距离教学和现代媒体教材(课件)编制骨干人才,充实专家队伍。要重视高层次中青年教育技术专家队伍的建设。“九五”时期各省应选拔一批跨世纪的高校教育技术中青年领导干部进行系统培训。
考虑到学校教育技术中心每个岗位人数较少,可以省或行业为主,依托省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分期分批分岗组织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的培训,并编写教材。国家教委则依托重点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承担高级教育技术专家的培训。
以上培训仅属应急性培训,为使培训制度化,“九五”后半期,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应逐步开展系统的、规范的岗位培训。建议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着手高校教育技术专职人员岗位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定岗定编,制定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并据此制定培训内容和要求,为大规模岗位培训创造条件。
2.在高校师资管理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在45岁以下教师中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并逐步制度化。培训内容主要是:教育技术一般知识、教学(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媒体使用方法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制作入门。“九五”期间有条件的高校,符合条件的教师要分批进行一次培训。新分配来的教师要首先安排到教育技术中心接受岗前培训。
(五)根据学科的特殊性,贯彻落实有关政策和规定
1.在国家不能设立教育技术职称系列的情况下,有条件的省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可设立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高级职称评议组。更多地吸收教育技术学科专家参加,在聘请相关学科专家时,应注意聘请熟悉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工作特点的专家参加。在成果认定上,应更多考虑学科特点,不简单套用基础学科评审时的做法和标准要求。
2.教学软件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育技术人员是通过教学软件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参与设计、编导、编程与开发教学软件工作,应折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国家教委曾对现代媒体教材与文字教材同等对待的问题,做过多次明确规定,要加强宣传并制订实施性意见,坚决贯彻执行。教师积极采用现代教育媒体教学,应予鼓励,如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并合理使用媒体效果好的,计算教学工作量时应适当增加时数。
3.教育技术人员承担的经校级以上(包括校级)有关机构审定认可或立项的教学软件系统开发项目或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课题,可视做相应级别的科研项目。通过鉴定或评审的项目成果可按科研成果认定,并作为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任职资格和评选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的依据。
(六)加大教育技术经费投入力度
高校应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眼光,加大教育技术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教学资源环境的开发和改善上。
1.教育技术经费计划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以教育技术名义列出专项,单独列支,保证落实。
2.教育技术日常业务经费(包括科研费、培训费、维修费、办公费)不低于学校年度教学经费的2%以上。
3.大型教育技术设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非线性计算机编辑系统、远距离教学系统等)的购置属一次性投入,应在学校教学设备经费预算中列项,并予以保证。
4.建议增设现代媒体教材建设专项基金,作为学校教材建设费,由教育技术中心统一支配,不足部分由教育技术中心设法补充。
5.教育技术中心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创收的主要部分应用于事业发展。
6.校内闭路电视台宣传经费由学校单独列支。
(七)教育技术设备器材应合理配置,资源共享
1.高校应调查了解全校(包括院系自有)教育技术设备器材的拥有情况和使用情况。为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首先应从全校角度合理配置新设备,其次对院系自有设备要提倡综合利用,减少浪费。
2.提倡校际间教育技术设备器材资源共享。高校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实现硬件资源互利共享,合作开发现有资源潜力,不再搞封闭的小而全配置模式。
3.教育技术设备配置要首先面向教学第一线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当前应重点装备多功能多媒体教室,为较大范围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教学条件。要重视常规媒体制作设备的有效利用。
(八)现代媒体教材建设要长抓不懈
现代媒体教材主要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和电影片等多种音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光盘等,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字教材。
现代媒体教材建设的总思路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宏观政策与规划,提供信息服务,高教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指导,鼓励支持高等学校及高校教材协作组织承担任务,分头完成,共建共享。当前现代媒体教材建设要与21世纪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紧密相联。
1.各高校现代媒体教材建设应采取引进与自制相结合,以引进为主,教育技术中心制作与院系教研室制作并举,中心统一规划的办法。搞好配套教材建设,既要重视教材编制,更要注重应用,提高使用效率。教材应用过程中要做好评价工作,以便不断修订,使教材更加规范。
2.为保证现代媒体教材与文字教材的有机结合,各高校课程指导小组应统一考虑教材建设问题,专人负责并成立现代教学媒体编审组,并有教育技术专家参加。
3.国家教委高教司、电教办等职能部门在各自工作的基础上成立现代媒体教材建设协调机构,统一指导音像类、计算机类非书教材的建设。尽早建立高校现代媒体教材计算机信息库并提供服务,避免重复制作。
4.要保护教师参与现代媒体教材制作的积极性,国家级和省级要制定相应政策,定期评奖。
5.国家教委在全国条件较好的高校设立若干个现代媒体教材制作中心,继续支持高校现代媒体教材协作组织的工作,并通过设立现代媒体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的形式予以扶持。
(九)扩大学科教育技术应用试验范围,逐步推广
90年代初,电教界曾经进行了“多媒体组合教学”试验,“学科电化教学”试验,取得较好效果。为扩大改革成果,真正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系统技术型转化,试验要扩大范围,并逐步向全国高校推广。
1.试验活动应纳入国家教委主管部门统一规划,作为教学科研立项。有条件的,省教委应挑选教育技术工作有一定基础的高校开展。“九五”期间,开展试验活动的省应选择1~2所高校,在10门以上课程中进行试验。课程最好选择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中已确立的重点课程。
2.试验采用教育技术中心与院系结合的办法,由教学设计人员指导,学科教师主持。为搞好试验,首先应对试验课程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教学设计人员也应对试验学科课程十分熟悉。试验结果作为教师科研成果,成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九五”末国家教委应对试验成果进行验收奖励,以利于在全国更多的高校展开。
(十)正确处理校内闭路电视台工作,搞好综合服务
目前各高校电教中心大都承担着校内闭路电视台工作,任务量很大,占用了中心不少人力、物力。闭路台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业务工作与中心紧密相联。我们认为今后的教育技术中心要继续承担这个任务。过去的几年中一些高校将台划出电教中心,另组机构,结果造成摄录编设备的重复购置,增加了人员编制,不符合国家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利用的精神。现阶段教育技术中心应是综合性较强的教学单位,就是以教学为主,还要兼顾其它。我们在开拓新阵地时,不能丢老阵地。学校应为其设置固定编制和经费,独立开展业务,综合利用中心的人力与设备,达到既开展了工作,又节约了经费的目的。
(十一)创造性地开拓新领域
高等院校人才荟萃,信息密集,极具知识扩散、辐射的条件。美国许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发挥资源优势,开展远距离教学,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服务,成效显著。中国是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而受教育对象众多、文化水平低的国家。由高校举办远距离教育,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卫星电视网络技术,辐射周边地区及边远地区,开展各类培训,培养各类人才,极具发展的可能与魅力。这既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我国的清华大学等校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建议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部门加紧这方面的研究,结合本校优势,在远距离教育领域开出一片新天地。
(十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
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指导。要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法规性文件,沟通信息,引导改革。当前主要是解决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方向问题。国家教委应加强对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建议由高等教育司和电化教育办公室宏观调控对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应有机构负责此项工作,把教育技术工作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抓紧抓好。在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组建初期,要制定有关意见抓好试点,指导改革。应将教育技术工作列为对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检验和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级高校教育技术学术团体应积极协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有关工作。
(十三)走国际本领域共同发展的道路,正式以“教育技术”命名高校电化教育事业
电化教育名称通行我国60余年产生过强大的号召力,历史积淀深厚,但由于它基本是国外视听教育的中国化,多年来虽历经专家、学者深化其内涵,扩展其外延,但毕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实质。在高校的广大教师、学生及社会公众的心理定势中已基本定位在音像媒体为主的视听教育技术为好。这不单纯是简单的名称变化,它标志着我们的事业在电化教育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和更加广阔的未来。与此相应的,高校原有电化教育、远距离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教学(课程)设计等工作和部门,都统一在教育技术旗帜之下。百川汇海,形成合力,开创教育现代化新局面。
电化教育在高校真的是“昨日黄花”了吗?这是不少老电教工作者的疑问。面对教育现代化繁荣兴旺的场面,再回头看看电教多年不改的沉闷局面,的确使人难免萌生这一念头。上海的一位教育官员曾指出: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信息化阶段,各个部门都在争着往前走,如果电化教育跟不上这一潮流的发展,有可能自生自灭。严峻的现实,“圈里圈外”的舆论都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电化教育必须改革!其实这种改革并不是什么艰难得不得了的事,只能被认为是一次结构调整。最大的困难不是外面的世界发展得太快,而是我们调整得太慢。只要我们更新观念,站在一个更高的立脚点上,就会发现原来路就在脚下。1996年10月,在中美教育技术研讨会上,当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托马斯·斯文教授了解到中国同行当前遇到的困难时,说:你们遇到的问题正是十几年前我们所遇到的。当时我们及时做了调整就发展过来了。我相信你们也会解决的。的确,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印证了斯文先生说的话。我们也同样相信他的最后一句话的真实性。在教育改革的历史长河中,与其说我们遇到的是意想不到的困难,倒不如说是发展的必然,谁走到这里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只要我们顺应潮流的发展,困难的克服也是必然的。谁说80年代电化教育的繁荣兴旺局面不会再现?只不过换个名称罢了。让我们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