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

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

章震宇[1]2001年在《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情绪是心理学大厦的基石之一,它贯穿人的心理活动的始终。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能力是情绪健康的保证,情绪状念的持续改善是情绪调节能力提升的反映。本研究着眼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以情绪心理训练为突破口,以发展性成长性为目标,以团体指导为手段。开展纵向的追踪评估,旨在以科学的态度探索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以实证的手段评估团体指导技术在高校运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本研究为教育干预性准实验研究。采用训练组与控制组对照,训练组前测、后测、追踪和控制组前测、追踪的时间序列设计,通过设计一套有关情绪的心理训练课程,对43名大学生分组进行心理训练,结果发现:1)团体心理指导是改善大学生情绪状态和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的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途径,且值得尝试和推广;2)情绪团体心理指导训练对改善大学生情绪状态和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具有良好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3)交往焦虑量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Beck抑郁问卷是良好的情绪评估的客观量化指标;4)情绪训练课程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吴燕霞[2]2017年在《大学生情绪表达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绪表达作为情绪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将情绪体验表现或传达出来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能力。大学生是人生发展重要阶段,是知识青年的代表,大学生的情绪表达与其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紧密相关,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逐渐关注和重视。然而,纵观情绪表达领域已有研究,尚存在概念研究视角单一、结构研究维度不一、现状研究需要细化、影响因素未能深入揭示、干预提升缺乏针对策略等不足和局限,尤其在关于我国大学生的情绪表达影响因素和干预等问题上,仍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依据。鉴此,本研究在以往情绪表达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访谈、问卷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从特质(静态视角)和状态(动态视角)的整合视角,比较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情绪表达开展以教育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这不但具有丰富情绪表达、情绪智力和情感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自助资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有效途径、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现实指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开展具体的实证研究:第一部分围绕大学生情绪表达的现状特点开展调查研究。即从特质的静态视角,编制大学生情绪表达问卷,对当代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考察其具体现状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工具支撑和实证依据;第二部分围绕大学生情绪表达的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即从特质和状态相结合的视角,围绕大学生情绪表达影响因素理论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考察自我、他人、情境等因素对大学生情绪表达的系统整合影响,为后续提升研究提供基础依据;第叁部分围绕大学生情绪表达的提升策略开展应用研究。根据第一、二部分的研究成果研究提升策略,制定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方案,通过现场干预研究检验大学生情绪表达能力的提升效果。通过上述实证研究,本文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编制的大学生情绪表达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查大学生情绪表达能力的有效工具。2.大学生情绪表达能力存在抑制性情绪表达较为普遍、过度性情绪表达破坏性大、适应性情绪表达有待提高等总体特点。大学生情绪表达在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情绪表达受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3.情绪表达受自我因素的影响。人格外倾性、自尊、情绪智力与情绪表达均存在显着相关,情绪理解对适应性情绪表达、情绪调控对过度性情绪表达有明显的预测效果,自尊在人格外倾性与情绪表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情绪智力的调节,即人格外倾性对情绪表达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4.情绪表达受他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表达双方是亲密关系组和陌生关系组的被试在主观报告、生理指标、表情行为分析结果上均有显着差异,在观看悲伤视频时,亲密、陌生关系两组被试在皮电上有极其显着差异,显着高于亲密关系组;在脸的动作和嘴的动作上被试间效应显着,在愉悦度、情绪强度和大笑上交互作用显着,在快乐视频条件下,亲密关系组被试这些指标上显着高于陌生关系组。5.情绪表达受情境因素的影响。高、低压力两组被试在主观报告、表情行为、言语表达上均有显着差异,低压力组被试在表达意愿、情绪强度、认知深度、交互回应、发言次数、发言时长、发言字数等方面均高于高压力组被试。6.本研究构建的提升策略和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情绪表达能力。

李亚红[3]2017年在《团体整合性沙盘游戏治疗干预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情绪调节和管理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评价。选择适用且有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对低水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干预,不仅可以提高该群体情绪调节的自信水平,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还可以通过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自尊水平、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品质方面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团体整合性沙盘游戏治疗是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为理论主体,整合积极心理学治疗理论、家庭治疗相关技术、短程焦点解决技术等多种咨询技术,从东方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解决心理问题的投射性治疗方法。在来访者制作沙盘的过程中,潜意识问题外化在具体的沙具上,从而使来访者更直观的面对自身问题,在深入自我探索的同时,不断激发自愈力量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研究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团体整合性沙盘游戏治疗对干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新的尝试。在某高校发放100份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量表总分后27%低分组的26名学生作为候选被试,确定其中16名作为研究被试,并随机分成干预组与控制组。干预组按照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团体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控制组不做任何干预。本研究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水平现状作了简要分析,并通过团体整合性沙盘游戏治疗的前后量性、质性结果分析,结合沙盘作品动态九宫格分析技术,证明了团体整合性沙盘游戏治疗在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方面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积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优于消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2)团体整合性沙盘游戏治疗在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方面具有有效性和适用性。

解登峰[4]2017年在《社会拒绝情境下大学生情绪调节效应及其机制》文中提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过程中,难免遭遇社会拒绝情境。社会拒绝情境是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意识到被他人或团体不接受,关系和归属受阻的社会情境。社会拒绝情境时常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值青春韶华,处于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阶段,这一时期是心理成熟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有效调节社会拒绝情境所引发的负性情绪,是大学生心理适应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社会拒绝和情绪调节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在理论探讨及其方法论方面尚待进一步深化拓展。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社会拒绝所引起的情绪体验上,而社会拒绝情境下个体的情绪调节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再者,无论是情绪调节还是社会拒绝的研究均涉及到研究的生态效度,而既注重研究的外在效度又注重实验的内在效度的综合研究欠缺。由此,本研究拟采用日记追踪调查法、行为实验和ERP实验等实证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大学生在社会拒绝情境下情绪调节效应及其机制。实证研究内容主要有叁部分组成:在研究一中,采用日记调查法考察大学生在社会拒绝情境下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其效应。注重研究的生态效度,选取大学生在日常社会拒绝情境中习惯使用的有效情绪调节策略,考察其使用频次及其对日常情绪体验的影响,为后继实验室研究中的具体情绪调节方式的选取提供现实依据。研究发现,在社会拒绝情境下大学生习惯化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有注意转移和认知重评等,相对而言更倾向于使用注意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学生运用认知重评对积极情绪体验具有时间累加效应,注意转移的使用则具有滞后影响效应。在研究二中,采用行为和脑电实验综合考察社会拒绝情境下大学生情绪调节效应。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社会拒绝情境下大学生情绪调节效应,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采用情绪调节效应指数和情绪体验强度变化等指标衡量在社会拒绝情境下大学生情绪调节效应,发现注意转移和认知重评有即时性情绪调节效应;实验2采用晚期正成分脑电波幅差异和峰值变化指标衡量在社会拒绝情境下大学生情绪调节效应,发现在早期和中期时间窗口中,大学生在社会拒绝情境下的注意转移的调节效应优于认知重评,而在晚期时间窗口中两者的调节效应无差异。在不同时间窗口中,大学生在社会拒绝情境下的情绪调节所诱发的LPP波幅峰值的时空迁移模式基本遵循从后脑到前脑区域的变化。在研究叁中,依照“情境——个体”交互作用框架,用四个实验综合考察在社会拒绝情境下大学生情绪调节机制,发现大学生在社会拒绝情境下情绪调节机制为有目标的反向调整机制,即个体在经历归属和关系受阻的社会拒绝情境时,为调整情境诱发的强烈负性情绪,自发地积极关注积极情绪信息以平和情境所诱发的负性情绪。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回忆真实发生的或影视材料诱发的社会拒绝情境下易发生反向调节的情绪调节偏向,更易关注到积极情绪信息;而在想象社会拒绝情境下发生反向调节倾向困难,但当进行情绪调节目标启动时,也易产生情绪调节效应,出现反向调整机制。总的来说,本研究作为以应用性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以考察日常生活中社会拒绝情境下大学生习惯化情绪调节策略及其效应入手,表明习惯性选择某种情绪调节策略意味着个体时常接受这种策略的积极的即时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即时效应背后的发生机制,发现有目标的反向调整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大学生有效调适社会拒绝情境所引发的负性情绪提供科学依据。

李永慧[5]2017年在《大学生状态性希望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积极心理学致力于挖掘和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人们的发展和幸福。希望作为24种积极心理品质之一,对人们的社会适应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明确希望的心理结构与运作模式,探索希望的影响因素及测量工具,为提升大学生希望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启示。基于文献理论分析,希望表现为特质和状态两个层次,希望特质是个体一种稳定、内隐、持久的心理品质和情感特质,是希望的静态表现形式;状态性希望是个体受具体情境影响后产生的一种即时、外显、波动的主观情绪体验,是希望的动态表现形式。高希望特质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容易体验到状态性希望。状态性希望在个体身上经常出现、渐趋稳定、并镶嵌到个体的心理品质中时,就形成希望特质。另一方面,希望又是个体对具体情境事件的目标、动力和途径的认知评价。个体对事件目标的认知、实现目标途径的判断、达成目标动力的意愿综合成希望认知系统变量:目标导向-利益认知评价,它是影响状态性希望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本研究基于希望的认知评价理论和情绪情感理论,按照"理论建构—现状调查—机理分析—干预实践"的研究路线,从"特质和状态"、"静态和动态"等不同视角出发,综合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情境实验、重评干预,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等方法,建构了希望的心理结构模型与运作模式,编制希望特质与状态性希望测量问卷,调查大学生希望特质现状,揭示状态性希望的发生条件和变化机制,探索影响状态性希望的各种因素,研究提升大学生希望水平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个案咨询方法,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建构大学生希望特质心理结构模型,编制《大学生希望特质测评问卷》并调查研究大学生希望特质现状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明确大学生希望特质主要存在于他们关注的社交友谊、课程学习、职业发展、情感生活,家庭氛围,休闲娱乐等生活领域,通过大学生对生活领域事件情境中目标、动力和途径的认知评价表现出来。大学生希望特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的结构性差异和交互作用影响。(2)建构大学生状态性希望心理结构模型,编制《状态性希望测评问卷》并开展状态性希望发生性实验研究,探索目标导向-利益认知评价对被试状态性希望的发生性影响;设计认知重评实验改变被试目标导向-利益认知评价研究状态性希望的变化机制;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了诸如血压、心率、体温等客观生理指标与状态性希望之间的关系。明确个体针对事件情境的目标导向-利益认知评价是状态性希望发生的基本条件;通过认知重评改变被试的目标导向-利益认知评价进而改变其状态性希望。血压、心率、体温等生理参数反应了状态性希望的变化状况,是评估个体状态性希望的客观变量。(3)实验研究个体希望特质与环境氛围对状态性希望的影响。明确希望特质是影响个体状态性希望的内在因素,环境氛围是影响个体状态性希望的外部因素。(4)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临床个案咨询研究,探索希望团体心理辅导和临床个案咨询方法提升希望特质的作用和效果。研究证明通过灌输希望、确立目标、改善路径思维、加强动力意识,能够增强大学生状态性希望,提升大学生希望特质。

尤晨晨[6]2018年在《大学生情绪智力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社交焦虑是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对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及降低社交焦虑极其重要。目的:研究大学生情绪智力和社交焦虑的现状,探究情绪智力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为提升大学生情绪智力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建议。方法:本研究对Fenigstein,Scheier和Buss(1975)编制的社交焦虑量表(SASS)进行修订,采用修订后的问卷及刘艳梅(2008)的中文版情绪智力量表(SSEIS)对53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3位高情绪智力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探究情绪智力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结果:(1)本研究修订后的社交焦虑量表(SASS)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14,两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57和0.773,信效度良好,可作为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测查工具。(2)大学生情绪智力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呈正向趋势,但其内部发展并不均衡;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为:对自己情绪调节﹥情绪运用﹥对自己情绪评价﹥对他人情绪评价﹥对他人情绪调节。(3)大学生现实社交焦虑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在生源地、是否班干部、有无留守经历、家庭教养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网络社交焦虑总体水平中等偏下;在是否班干部、专业上存在显着差异。(4)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交焦虑有显着负相关;对他人情绪调节和对自己情绪调节维度对现实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对他人情绪调节、对自己情绪调节和情绪运用维度对网络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个案访谈结果验证了情绪智力对社交焦虑的影响。(5)个案访谈结果表明:年龄、个人经验、性格、身心健康状态、任务完成度、生活充实度、成长环境、认知特点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情绪智力发展。本研究认为可从准确理解情绪智力概念,提升情绪智力;提高情绪认识调控能力,缓解社交障碍;训练有效的社会技能,改善人际关系叁方面来促进情绪智力的开发和提升。结论:大学生情绪智力对社交焦虑有显着预测作用,提升情绪智力可以降低社交焦虑;年龄、个人经验、性格、身心健康状态、任务完成度、生活充实度、成长环境、认知特点和外部环境是影响情绪智力的重要因素。

苏红[7]2016年在《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结构、测量及教育训练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学硕士研究生是国家高技能型人才,担负着国家医学前进与发展的重任,事实证明,其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其生活、学习与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重视提升科研水平与临床技能,也必须重视对其心理素质的提升。然而,以往的心理素质研究多是以大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于研究生的研究颇少,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的系统研究几乎空白,对于如何有效提升其心理素质水平更是研究颇少。基于此,本课题主要进行以下研究:1.采用定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确定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与调查结果构建其结构,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与适应性品质3个维度,认知品质包括应变性、深刻性、监控性与创造性等4个因子,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求知性、有恒性、耐挫性、规划性与自律性等6个因子,适应性包括社会适应、职业适应与社会适应等3个因子。依据概念与结构构建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问卷,经过叁次预测后形成正式问卷,问卷包括62个题项。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信效度较好,可以用于测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2.运用自编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问卷》对来自西南、华南、华北、东北的6所医学院校的1599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心理素质的总分、叁个维度、各因子在年级、年龄、性别、曾是否就业、婚姻状态、就业状态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3.运用自编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构建调查问卷,采用开放式问卷及封闭式问卷对专家和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叁次调研,利用频次分析,选取频次高的内容结合前期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特点调查结果,构建了“叁阶段递进式”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并设定教育训练目标、内容、组织方式、效果评价方式等。4.研究者抽取模式中的一部分,进行实证研究,前期特点调查发现,二年级的医学硕士研究生正处于心理素质从高向低转化的阶段,因此,选取二年级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提升的干预训练,利用模式构建中第二阶段的教育训练内容,对研究生们进行了10次较密集的心理训练,然后利用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研究生压力问卷、压力应对与心理健康问卷对该干预组成员进行干预训练前后测,并结合对照组成员的前后测结果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结果发现,干预组训练前后在5个测量工具上均显示显着性差异。表明训练对于提升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及缓解其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程度等有效,也表明构建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有效。采用对研究生本人及其同学同事进行访谈的方式进行定性研究,以进一步测查干预的结果,结果显示,训练在对于研究生改变认知、完善个性、增强适应性方面有效。5.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测查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生压力及压力应对、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理清它们之间的作用路径,结果显示心理素质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直接效应,心理素质也可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影响其压力、压力应对及心理健康水平。6.基于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和前期的一系列工作,提出医学院校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管理对策:院校领导与导师重视、有必要的心理专业人员、有必要的经费、有必要的教育训练场所、有必要的制度以及分阶段分对象对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吴骕騻[8]2014年在《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情绪适应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音乐作为和人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在表达创作者喜怒哀乐的同时也赋予了音乐本身能调节个体的心理、生理状态的功效。音乐治疗几乎伴随着人类生息繁衍发展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到现在有资料记载证实了音乐对人有着多方面的治疗作用。目前在我国,音乐治疗已经被大量广泛地应用开来,但病理性研究趋向几乎掩盖了音乐治疗在健康人群中的作用。音乐治疗发展至今,业已技术成熟、范围宽泛,其作用机制和功能都得到了较有力的证实,在梳理有关音乐治疗的相关概念后,音乐是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情绪适应的有效途径,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情绪适应不良是大学生常见的适应性问题之一,在有关个体适应性研究的文献中,情绪适应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其情绪困扰问题的频发主观上与青少年身心正处在趋于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暴风骤雨”期直接相关,客观上与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和就业压力过大等联系紧密。主要表现在焦虑、抑郁、强迫、神经质等情绪障碍问题。音乐作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干预效果,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并能通过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固本研究以音乐审美欣赏为自变量,对大学生情绪适应问题进行干预研究,为大学生适应问题的对策的长效机制的探究做出探索。本研究在借鉴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音乐审美欣赏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包括音乐审美欣赏的定义、音乐欣赏的意义及内容并详细阐述了选择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进行情绪适应问题干预的优势。其次,在方法上,从满足大学生音乐审美心理需求出发,兼顾到音乐的物理特性(速度)和音乐表达的情绪,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喜好程度以及适应症状拟合程度叁个维度上构建了干预大学生情绪适应问题音乐欣赏曲库。在音乐审美欣赏干预活动方案设计中,针对大学生情绪适应问题制定了环环相扣的主题,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和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为框架,结合接受式音乐治疗和团体心理咨询的一些技术,完成了音乐欣赏欣赏干预活动方案的详细设计。实验部分中,通过两个月共计八次的音乐审美欣赏活动,对被筛选的30名大学生进行情绪适应音乐审美欣赏干预,利用《自尊量表》(SE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测量工具进行前测后测,在此基础上对被试在性别、有无音乐学习背景、专业、生源地等变量上进行了差异分析;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了追踪测验,考察音乐审美欣赏干预活动的长时效应。综合以上研究过程,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整体上看,音乐欣赏活动能显着改善大学生被试的情绪适应问题,促进了大学生被试情绪适应水平的提高。2.音乐审美欣赏活动能显着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水平。3.音乐审美欣赏活动能显着降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4.音乐审美欣赏活动能显着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5.音乐审美欣赏活动对大学生情绪适应问题的影响在性别、有无音乐学习背景、生源地上差异不显着,在专业上差异显着。6.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情绪适应问题的干预具有长时效应。总之,通过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对大学生情绪适应问题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情绪适应性问题并促进其总体情绪适应水平的提高。音乐欣赏是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孙永鹏[9]2016年在《仁慈冥想干预对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及自我同情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情绪调节是个体适应社会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机制,且一直是心理学界研究的主要课题。正确积极的调节情绪、表达情绪和行为会促进中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同时能减少冲突和敌对,维持心理健康状态。当今,中学生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及各种网络信息的充斥,很容易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导致中学生产生出现自暴自弃,易使初中生心理受挫,自信心下降,甚至厌学和离家出走。相关研究表明自我同情有助于个体感到被关心、相联系,同时可以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这对中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十分重要,从而塑造一个良好的人格。通过参考文献发现仁慈冥想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情绪调节策略以及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积极的态度。国内目前在仁慈冥想干预方面的探讨少见,而国外的众多研究也主要是以成人为对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仁慈冥想干预对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同情水平的影响。本研究运用教育干预的形式,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包括实验组A(30人),实验组B(27人),控制组(28人)。实验组A接受仁慈冥想干预,实验组B接受冥想干预,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被试接受实验处理前后,采用由嵇家俊、卢家媚编制2010年的《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量表和宫火良等2014年修订《自我同情量表》进行测查。研究显示:(1)仁慈冥想干预能有效提高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同情水平。(2)冥想干预对初中生情绪调节具有正向的影响,但是对自我同情影响并不显着。(3)通过实验组A与实验组B和控制组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证明,与冥想干预相比,仁慈冥想对初中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同情水平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换言之,以仁慈冥想干预方式来培养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同情是可行和有效的。

袁静[10]2016年在《小组工作介入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情绪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生转型,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导致了城市中的贫富差距变大,贫富分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城市贫富的差距导致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出现。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地影响到生活在城市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因此这些城市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面临着许多问题:家庭物质条件较差、教育机会较少、社会融入不足、不自信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随着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不断增加,引起了社会和政府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虽然政府针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出台了一些社会救助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更多地是给予物质上的救助,这种单一的物质上救助只是暂时解决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一些精神上的问题:如对自己、他人情绪的认知及调节等。因此政府和社会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关注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情绪问题。为了帮助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提升情绪管理的能力,基于研究者一年半的专业实习资料,本研究试图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依据情绪ABC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进行介入,设计六次小组活动,帮助提升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使其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快乐成长。通过对有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借鉴当前国内外对于情绪管理的研究,研究者尝试将情绪管理划分为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叁个维度。并通过对研究者实习的社区7名儿童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在访谈的基础上对儿童情绪管理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在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情绪管理需求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从叁个维度,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对儿童的情绪管理进行介入。从情绪认知维度,采用情绪故事分享、你划我猜的小组活动进行介入,提升儿童的情绪认知能力;从情绪表达维度,采用颜色情绪对对碰和面具代表我的心的小组活动进行介入,提升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从情绪调节维度,采用可怜的小猫和坐地起身的小组游戏进行介入,提升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整个小组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小组活动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针对情绪管理的叁个不同维度进行了介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过程,因此介入的可持续性不足;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分析,但由于研究者缺乏实践经验,在梳理材料方面难免会有处理不当之处。

参考文献:

[1]. 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D]. 章震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2]. 大学生情绪表达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D]. 吴燕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3]. 团体整合性沙盘游戏治疗干预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 李亚红.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4]. 社会拒绝情境下大学生情绪调节效应及其机制[D]. 解登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5]. 大学生状态性希望及干预研究[D]. 李永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6]. 大学生情绪智力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D]. 尤晨晨. 南昌大学. 2018

[7]. 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结构、测量及教育训练模式构建研究[D]. 苏红. 第叁军医大学. 2016

[8]. 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情绪适应干预的实验研究[D]. 吴骕騻. 西南大学. 2014

[9]. 仁慈冥想干预对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及自我同情的影响[D]. 孙永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10]. 小组工作介入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情绪管理研究[D]. 袁静. 南京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