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老柞山金矿子弟学校教师
课标要求与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本节课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的重要概念是:血液循环途径。它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为人体组织细胞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生物课程标准》对这一节课的要求是;概述血液循环途径。本课的维度目标属于知识目标。学习水平是理解水平,行为动词是“概述”,学习内容是概述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教材分析
《血液循环途径》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是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及心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通过消化系统获得的养料、通过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是如何排出体外,这些重要的生理功能都需要通过人体血液循环参与完成。那么人体血液循环途径有哪些?血液流经各途径时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就是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内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需要突破的难点。它将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认同人体是一统一整体的观点。同时也为后续章节中学习体内废物的排出及激素的运输做了铺垫。因此,这一节学习内容是整个一章的核心和重点,在整本书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优势:六年级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心脏结构及其功能有了深刻的理解,活动中他们表现出极强的参与意识,热情很高,因此对本节课的学习会充满期待。
劣势:由于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课堂专注力不强,因此在理解体循环、肺循环血液成分变化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概述人体血液循环途径。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血液是运输物质的,血流的管道是血管,动力是心脏。那么血液运输经历什么样的途径,是不是动脉血管里流的就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是静脉血流的?这对学生来说都是神秘陌生但又必须要搞懂的,因此把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说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通过拼图活动与课件展示很容易就能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在理解血液成分变化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根据学情分析把理解血液成分变化确立为本课的难点。采用“自主学习-----动手拼摆----观看视频----师生研磨”的方式突破。
教学目标
依据是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组内合作、动手拼图的方式概述血液循环途径。
2、通过观看视频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内交流、动手拼图、观看视频等方式概述血液循环途径,理解血液成分变化,训练学生观察、动脑能力,提升学生合作、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研讨生活中问题,了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关注心血管疾病,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认同人体是一统一整体的观点。
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学海拾贝(预计用时2分钟)
1、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分别和哪些血管相连接?
2、人体从外界获取的营养物质、吸入的氧气最终都要到哪里被利用,体内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是在哪里产生的?
【点评: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扫除新知识学习中的障碍。】
二、质疑探讨,导入课堂:(预计用时1分钟)
小明同学感冒扁桃体发炎在医院打针,医生将配置好的药
物以点滴的形式注入到他的身体里,很快他的嗓子不疼炎症消失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你知道药物在经过静脉进入血液后会经历哪些途径吗?药物又是如何到达“病灶”部位的?让我们带这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点评: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生病打针的体验,利用学生这种真切的生活体验设置问题导入课堂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们会一直带着揭秘答案的强烈欲望完成本课学习。】
三、授新过程:
(一)阅读教材,触摸文本(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什么部位?经历了哪些结构?
2、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
3、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什么结构取得联系?
【点评:《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结合问题纲要,通过阅读教材获取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初步认识于积极思考中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动手拼摆,概述循环(预计用时6分钟)
教师送给每一组同学一份写有体循环、肺循环各途径卡片和火柴棍的“礼包”。
1、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小组同学一起动手将体循环、肺循环途径拼摆出来。
2、请拼摆最快的一组同学再帮助老师,把老师的那份“礼包”拆开并贴在黑板上。
【点评:教学中设置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不仅思维动起来而且手也要动起来,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把难记忆的循环途径变得直观有趣。】
(三)观看视频,理解内涵(预计用时15分钟)
师生共同完成提纲中的第2题,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成分的变化。
1、结合课件认识动脉血和静脉血。并通过观看视频感知血液在组织细胞和肺泡处发生的变化。
2、教师用红色粉笔代表颜色鲜红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用蓝色粉笔代表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分别将流有动脉血静脉血的结构画出来。
【点评:播放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再配合老师红蓝两种粉笔的使用,学生很容易发现各结构中容纳的什么血,对于理解途径中血液成分变化就显得轻松易懂。】
(四)师生研讨,达成共识(预计用时5分钟)
在能概述循环途径、理解途径中血液成分变化基础上,引导学生生完成提纲中的第3小题。并思考人在参加劳动或体育活动时,心跳会加快,这样可以保证心脏输出的血量满足身体的需要,但是缺乏锻炼的人,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心跳会特别加快并出现不适感,这是为什么呢?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点评:通过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和科学素养。并从中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对于心脏的影响。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师生共同研讨后能清楚地认识到心脏的重要性。认同健康而强壮的心脏对生命的意义。】
(五)学以致用,情感渗透(预计用时5分钟)
1、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揭晓药物到达“病灶”部位的途径。
2、鼓励学生结合教材资料组内交流,尝试书写冠状循环途径,了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
【点评: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积累心脏病的知识,形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六)课外实践,提升能力(预计用时1分钟)
1、了解血压的相关知识,运用测量血压的方法尝试着为家人测一次血压。
2、搜集如何预防高血压的资料信息并与家人分享。
【点评:作业设置将学生由课上引到课下,由校内引到校外,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总体点评:
一、《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概述循环途径设计中教师能遵循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设置卡片拼摆活动把枯燥难记忆的循环途径得直观有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在理解血液成分变化环节中教师又通过播放视频调动学生的感官效果,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使学生的思维达到顶峰。再配合红蓝两种粉笔的使用,黑板上循环途径颜色的变化清晰可见,学生很容易发现各结构中容纳的什么血。这一环节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具体。
二、我们都知道生病了,打针吃药病就会好,但对于药物是如何到达“病灶”部位的,却从没想过。课堂上老师的设问激发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师的问题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抓住学生的心理,为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的这种做法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整节课的设计环节上来看,教师始终抓住学生这一主体,对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设置什么环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进行了科学缜密的思考,可见教师在这方面上大动脑筋,这都能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
论文作者:吕久艳 梁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学生论文; 途径论文; 肺循环论文; 血液论文; 体循环论文; 血液循环论文; 教师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