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原县第三中学 253100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育领域,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原本枯燥的历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它充分展现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何优势?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多媒体技术融形声、光色、情景于一体,可以通过视、听等多种途径使学生生动直观地感知历史时空的演进,视听并举,动静兼备,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口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它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认知内驱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人物、事件,远离现实。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能够图文、声像并茂地再现历史的生动情景,为学生直接观察和认知过去塑造了许许多多更有价值的形象。
1.跨越时空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
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最显著和最根本的特点,教师无法通过实验去重现,更无法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但历史又是具体、生动、形象的,不管教师具有多么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可能使学生的脑海中产生真实的历史表象;在课堂教学中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是不可能实现大容量信息传播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记忆和消化,造成死记硬背,并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从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入手,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产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
多媒体教学将本来已过去的抽象的历史事实,在保证历史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利用投影、声影、屏幕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动态演示,可以化静为动、形象直观地把历史展现给学生,不仅形式多样化,且新颖、独特,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使教与学成为有机整体,实现了初中历史学科特征与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完美“对接”。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视频、展示文字史料、出示历史图片,能够再现历史场景,使书本知识由遥远、陌生变得贴近、熟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导学生建构历史人物角色,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自然而然地步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内心的情感体验、角色建构,去掌握历史、感悟历史、品味历史。
2.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新的多媒体教学能否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多媒体技术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静止的图像动起来,能够更加具体地反映历史思维过程,能够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教学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的状态。再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引导,就为学生各种各样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极佳的前提条件。
二、应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不能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中,由于鼠标代替了传统教学中的粉笔,因而会造成知识容量大、学生难消化的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知识传输的节奏。
2.不能让学生产生视听疲劳。
在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中,要想长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用的教学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而要因人、因时、因事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视听疲劳。
3.不能让知识点像断线的珠子。
在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中,每张幻灯片的容量是很有限的,有时几张幻灯片才能展示完整一个知识点。为了不让学生的印象出现零散不全,教师应该把握好分与合之间的关系。
4.不能让多媒体成为表演的工具。
在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就会成为一把双刃剑,满堂精彩的影视、通篇花哨的动画、整节绚丽的幻灯势必冲淡教学的主题,因此要恰当使用、物超所值。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
论文作者:张明明 韩洪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多媒体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中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