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化学实验题阅读的几点思考_高考论文

阅高考化学实验题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实验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有幸参加了本省今年高考阅卷工作,而且专门阅化学实验题(2003年全国理科综合卷第33题)。阅卷前,笔者对试题、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进行了认真地研读;阅卷中,笔者对考生的典型答例进行了记录;阅卷后,笔者又对试题、参考答案和考生典型答例进行了分析、归类和总结,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和思考。

1.高考命题专家应有丰富的实验体验

今年高考实验题赋分为22分,占主观化学题赋分(62分)的百分数约为35.5%,体现了高考对化学实验考查的力度。今年高考实验题设计独特,情境新颖,起点来源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铁及其化合物的常识性知识)和基本技能(初中化学中简易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气垫原理和相关操作),落点却高于课本(创新:利用气垫原理使一种溶液自动流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而发生反应),既能考查考生的知识和智能,又能考查考生的化学实验体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是历年高考化学实验题中最好的试题,体验了命题专家的独具匠心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考查新理念。

今年高考化学实验题与笔者曾经撰写并发表在《化学教学》上的“氢氧化亚铁样品的制取”一文(实验装置见图1)[1]有如下不同:(1)细铁丝改为铁屑;(2)具支试管改为试管;(3)蜡封改为氢气封;(4)省去煮沸氢氧化钠溶液的除氧气操作。笔者曾多次做过该实验,感到做好该实验并非易事,有很多的操作细节必须注意,否则难达到预期结果。笔者根据自己的化学实验体验,觉得今年高考实验题并非十全十美,也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主要有下列4个方面问题:

(1)实验装置设计问题 在今年高考实验题实验装置中,试管Ⅱ上的直玻璃导管管口朝上,氢气很难排尽试管Ⅱ内的空气,即使暂时被排尽,氢气会很快逸出,空气又进入试管内,致使制得的Fe(OH)[,2]沉淀不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因为,在标准状况(O℃,101.3kPa)下,氢气密度(0.0899g/L)比氧气密度(1.429g/L)小得多,而且氢气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1.692km/s)又比氧气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0.4167km/s)快。另外,在试管Ⅰ、Ⅱ之间缺少一个止水夹,为以后控制溶液流量操作带来不便。要达到预想结果,应重新设计实验装置。其设计方法有2种:(1)在直玻璃导管管口连接一个带有尖嘴导管和止水夹的橡皮管,在试管Ⅰ、Ⅱ之间添加一个止水夹(见图2);(2)采用笔者的蜡封方法(可用液体石蜡代替固体石蜡[2])。

(2)实验题题干问题 成功制取纯净的Fe(OH)[,2]沉淀的关键之一,是所用试剂中不能含有氧气,这在方法一中已有明确说明,但在方法二及其参考答案中未提及。虽然氢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带走其中部分的氧气,但没有煮沸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氧气的效果好。因此,今年高考实验题方法二中的题意不够明确,也不完整。

(3)所用试剂问题 制取Fe(OH)[,2]沉淀时,对铁的纯度、形状、颗粒大小等都有一定要求。在今年高考实验题的方法一、二中都用到铁屑这一试剂,铁屑是铁的碎末,与铁粉的颗粒大小相当,它与稀H[,2]SO[,4]反应时,会被生成的氢气搅动得上下翻滚,在吸取或排出硫酸亚铁溶液(实际上是硫酸亚铁和稀硫酸的混合液)时,铁屑会被随之吸出或排出,造成硫酸亚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Fe(OH)[,2]沉淀的颜色不纯,尤其是在方法二中。因此,该实验方案中使用铁屑不妥。

(4)参考答案问题 实验题的参考答案应与实际实验结果相一致,不能理想化,否则将失去真实性。今年高考实验题中方法二(3)的参考答案为“检验试管Ⅱ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H[,2]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按照该题实验设计,实验中所用试剂用量并不很多,且试管Ⅱ上的直玻璃导管未连接橡皮管,很难检验氢气的纯度,即使检验时发出轻微的“噗”声,也不能确保氢气就百分之百的纯净,因为此时氢气中含有小于25.8%的空气(氢气在空气中爆炸极限的体积分数为4%~74.2%),所以该答案中检验氢气的纯度是多余的步骤,也是不切实际的操作,就像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对从盛有氧化铜的试管口出来的氢气进行检验纯度操作一样。另外,在“再夹紧止水夹”操作之后应补充部分操作,否则,由于铁与稀H[,2]SO[,4]反应生成氢气,使试管Ⅰ内的压强增大,将较多的硫酸亚铁和硫酸的混合液压入到试管Ⅱ中,导致实验失败。可见该小题答案既有多余的操作,也有不完整的操作。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高考命题专家有丰富的化学实验体验,或者预先做过了该实验,其实际结果与理论相吻合,再用做高考试题,就不会出现诸如上述的问题。

2.阅卷时应注意考生对实验细节的描述

高考实验题与其他类型高考题有所不同,既要有拔择的功能,又要有考查出学生做没做过实验的功能,要命出一道很好高考实验题并非易事,近年来,高考命题专家一直在努力尝试。今年高考实验题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能最大限度考查考生的实验体验。如何通过笔试来考查考生的实验体验?笔者以为,一个重要的考查方面就是看考生对实验细节的描述。然而,再好的高考实验题,如果阅卷中不注意考生对实验细节的描述,也就失去了高考实验题的功能和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例如,在今年高考实验题中,方法一(1)答成“铁粉、硫酸”;(2)答成“蒸发”、“加热”等;(3)答成“防止空气氧化Fe[2+]”、“防止NaOH溶液中溶解了O[,2]”、“防止与空气接触”等;方法二(1)答成“硫酸、铁粉”;(2)答成“NaOH”、“氢氧化钠”等;(3)答成“用火在试管Ⅱ上的玻璃导管口检验纯度,再夹紧止水夹”、“冷却试管Ⅰ,使试管Ⅱ中溶液倒吸”、“用双手捂试管Ⅰ,使试管Ⅰ中的液体流入试管Ⅱ中”、“使试管Ⅰ中溶液流入试管Ⅱ中(未答夹紧止水夹操作)”等;(4)答成“整个装置密封”、“装置与空气隔绝”、“装置中没有空气”、“防止氧气氧化”等。像这样一类不明确、笼统、无操作要领、不切实际的答案都给分,甚至给满分,可见高考实验题的考查功能也就变了味。

3.学生要真正做化学实验

今年高考实验题的答题情况,除上面谈到外,还有一些典型答题错例。现将考查意图和典型错例对应列表见表1。

从上面的典型错例中可以看出,考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发散能力,这与平时教师训练学生解题发散不无关系。解高考实验题与解答高考其他类型题不一样,如果考生缺乏化学实验体验,一旦发散,就会脱离实际,甚至违背科学性。例如,方法二(3)答为“用N[,2]由试管Ⅱ压入,使试管Ⅱ中溶液流入试管Ⅰ中”。这种答法:一则跑题,没有用所给条件下的简单操作(夹紧止水夹)解答,而是额外添加物品(氮气)、中学未做过的加压操作解答;二则不切实际,不科学,因为氢气很难压缩,而且试管Ⅰ中的稀H[,2]SO[,4]与铁屑正在反应产生氢气,试管Ⅰ内压力增大,如果压入氮气,橡皮塞将会弹出,造成实验失败;即使橡皮塞不弹出,试管强度有限,也会导致试管炸裂。另外,假如橡皮塞不弹出,试管强度又大,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被氮气压入到盛有较多量的稀硫酸和铁屑的试管Ⅰ中,将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有人认为,此种答法具有创新意识。新意何在?笔者认为,忽略简单方法而去追求奇特的、复杂的、不切实际的方法和思路,是对创新意识的亵渎。由此可见,要解答好高考实验题,考生一定要有实验体验。他们的实验体验从何而来,靠课堂上“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银屏上“亮”实验、题海中“验证”实验、自己“背”实验的做法已行不通了,只有让他们走进实验室,真正动手做实验,多做些探究实验,才能从中获得实验的感悟和体验。

标签:;  ;  ;  

对高考化学实验题阅读的几点思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