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政治安全秩序_军事论文

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政治安全秩序_军事论文

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秩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霸权论文,秩序论文,稳定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演变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即在地区政治、安 全秩序的取向上出现了三种相互之间具有竞争性的模式,这就是中俄倡导的多极模式、 美国极力推动的霸权稳定模式以及这一地区许多中小国家积极提倡的多边合作模式。这 三种模式及它们之间的互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构成了近期东亚地区政治、安全格局发 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线索。因此,对这三种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对于理解和把握东亚地区 政治、安全形势的全局和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霸权稳定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强国在世界居于核心地位,并在其主导下整合出的 一系列国际制度和国际规范是世界和平与稳定最有力的保障。当然,美国是这一模式最 积极的倡导者。在美国官方文件、媒体和学术研究中,通常将这样一种模式称之为“美 国在世界的领导作用”。美国白宫公布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此做出了清晰 的解释:“在许多情况下,美国是惟一能够在对共同的挑战做出国际反应时担当必不可 少的领导和具有这种能力的国家。美国在世界发挥领导和参与作用对我们的安全来说是 至关重要的。我们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因此将变得更加安全、更加繁荣。”(注: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December,1999.)具 体到东亚地区,1995年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东亚战略报告》称:“在过去200年中,美 国在亚洲的利益是一贯的,那就是:和平与安全;该地区的市场向美国开放;自由航行 以及阻止针对美国的霸权国家或联盟。”(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February,1 995.)为此,一位美国安全问题专家指出:“美国在东亚地区有三项主要利益:第一项 是防止任何一个国家支配这一地区,第二项是使这一地区保持适当程度的秩序和稳定, 第三项是经济方面。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寻求保护和促进它在东亚的这三项利益 。但是,它采取的方式不是保证该地区存在稳定的均势,而是不正当地取得该地区的霸 权地位。如今,美国几乎无时不在想保住这种地位。”(注:特德·盖伦·卡彭特:《 华盛顿的抑制战略——美国在东亚的利益》,载《世界政治杂志》1997/98冬季号。)

在东亚地区,美国是否获取了这种霸权,或者说这种霸权稳定模式是否已经完全成型 ,可能仍然是一个有争论的议题。但是,它在这一地区的事务,尤其是安全事务中占据 了某种主导地位,可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一,基于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总体实力。美国前总统安全事务助理 伯杰对美国这种整体实力上的优势做了简短而又明晰的概括:“我们的整体实力是无可 争议的。我们的军费开支目前大于其余所有国家的总和(原文如此);我们的武器装备比 最接近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先进整整一代,我们的军事技术是这样的卓越,以致伤亡率 之低在科索沃战争中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我们还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能将我们的力 量投放到全球每一个地区的国家,……我们的经济不仅给美国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而 且它还是全球经济增长和技术的引擎。而在文化价值领域,我们的电影、音乐、资讯无 所不在,这可能激怒一些人,但使更多的人感到愉悦。更重要的是,一直伴随着我们的 关于这个世界的理想,自苏联崩溃后成为世界的主流,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以来, 更强化了我们一直强调的东西——在开放的社会中,开放的市场运转得更好,自由是普 遍的渴望。”(注:Samuel R.Berger,“American Power:Hegemony,Isolationism or Engagement,”speaking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on October 21,1999.)总之,在东亚地区的大国中,就整体实力而言,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之抗衡。

第二,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存在。从地理上讲,美国并不是一个东亚国家,因此, 在东亚地区保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美国在这一地区,尤其在这个地区的安全领域发挥作 用的支柱性因素之一。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在东亚地区维持着数量可观的军队。冷 战结束之后,尽管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已经消逝,然而,美国仍决定将它的军事力量“ 继续在这一地区向前扩展”,这在1995年、1998年的美国东亚战略报告以及其他官方文 件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东亚保持10万兵力的驻军。这 样一支驻军在数量规模上并不大,但是,(1)作为前沿部署的部队,它是以美国庞大的 军事力量和在这一地区众多的盟友为依托的;(2)其部队的装备精良在该地区首屈一指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布莱尔称“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在侦察、机动性、指挥、控制和 通讯以及规划等方面的能力无可匹敌”(注:丹尼斯·布莱尔:《亚太地区安全的集体 责任》,1999年5月在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的演讲。);(3)这些军事存在主要是沿 西太平洋边缘一线部署的,因此,它将美国的战略边界从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关 岛几乎推到了东亚大陆的海岸线上,这使得整个太平洋几乎成为美国的内湖;(4)美国 在这里享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可能拥有的机动和战略布局优势。美国在韩国和日本拥有众 多的基地,其中根据新的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在战时美军可以使用日本的民用机场、港 口和设施,美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签有使用其海军设施的协议,这些基 地和军事设施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和美国本土的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完整、严 密的军事网络,它控制了这一地区几乎所有的海上战略要点、交通要道,大大增加了军 队的调动、补给能力。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得到不少东亚国家某种程度的认可 。伯杰称:“尽管像新加坡、马来西亚对我们的价值观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但它们同时 是我们在这一地区军事存在最主要的支持者。”(注:Samuel R.Berger,“Americal Po wer:Hegemony,Isolationism or Engagement,”前引书。)一些美国军事专家对这一问 题做了这样的评估:“尽管存在不同意见,美国的军事存在仍然受到欢迎。在亚洲有许 多人相信美国的军事存在可以阻止兴起的大国对东亚大陆和通过南中国海的海上运输线 的控制,……同时,有许多亚洲人不会忘记日本在历史上的作为,……虽然美国的许多 朋友和盟友不会公开谈论美国在日本的存在阻止了它的重新军国主义化,但是却感谢美 国在东北亚驻军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当中国公开声明反对军队驻扎外国领土是它的一项 原则时,中国领导人私下也承认,美国在日本的存在是一种阻止日本重新军国主义化的 行为,同时他们也私下承认,美国地面部队在朝鲜半岛的存在有利于半岛的稳定。”( 注:Robert H.Scales.Jr and Larry M.Wortzel,The Future U.S.Military Presence in Asia:Landpower and Geostrategy of American Commitment,April 6,1999,p.4.) 这些情况表明,至少美国自身认为,它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有一个较为适宜的环境。

第三,美国在东亚地区拥有无人相项的盟友资源。同盟是一国寻求其他国家的合作以 扩大其力量,保证和推进其利益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一个非东亚国家,美国与这一地 区的国家结成军事同盟,与美国在这里的军事存在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美国在这一 地区政治、安全领域发挥作用最主要的依托。美国新世纪安全战略报告称:“我们做出 在这个地区继续保持一支驻军的承诺和我们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及菲律宾的 条约同盟是美国继续发挥安全作用的基础。”(注: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 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December,1999.)冷战期间,为了抵御“共产主义 的扩张”,美国在这里建立了以其为核心的双边同盟体系。冷战结束初期,这一同盟体 系曾一度有所松懈。例如,在菲律宾的要求下,美国撤出了在菲的海空军基地。而美日 之间,由于在贸易领域不断发生激烈冲突,美日同盟一度有所削弱。经过一段时间的评 估,美国认识到了这些盟友对于冷战后它在该地区保持和扩大影响的价值,以1995年2 月发表东亚战略报告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强化同盟的努力。1996年4月,美日共同发 表了《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并在这之后制订了新的防卫合作指针,美澳之间也于 同年7月发表了《面向21世纪联合宣言》,而美菲也达成了《美军地位协定》,恢复了 联合军事演习、联合训练和舰队访问。通过这些行动,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双边军事同盟 体系得到了加强。另外,在这些双边军事同盟的基础上,布什政府已开始寻求建立某种 形式的多边同盟。2001年7月30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澳大 利亚称,美、澳、日三国就“定期举行非正式安全会议”问题进行了磋商。

军事同盟体系的加强改善和强化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态势。首先,美国在这里前 沿部署所必需的基地保障得到了更明确的确认。美国在这里的10万驻军,其大部分基地 是由盟国提供的,其中,3.7万驻扎韩国,4.7万驻扎日本,而这些国家内部都存在反对 基地的呼声。加强同盟的举措使得这些基地得到了驻在国政府更加充分的保证。其次, 进一步提高了美国的综合战略实力。在美日同盟建立之初,除了“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 ”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不让当时亚洲惟一的工业—军事地区落入竞争对手 之手”(注:Koji Murata,“View from Japan,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US-South Korea Alliance:Their Origin's Dilemmas and Structure,”Comparative Strategy,Vol.14,Printed in UK,p.186.)而冷战结束后,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超级大国 ,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15%,日本政府为驻日美军提供了70%的费用。而日、澳、韩是 目前亚太地区仅有的几个已经具备了先进工业—军事技术能力,能够完全吸收和展开军 事技术革命的国家(注:Paul Dibb,“The Reve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Asian Security,”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Annual Conference on Security Challenge in the Rising Asia-Pacific,Singapore,September 11-14,1997,p.10.)。美国拥有这样一些盟友,无疑提高了它的总体战略实力。再次,丰富和 扩大了战略资源。新的防卫合作指针扩大和进一步明确日本及其自卫队在这一地区为美 军提供支援的范围和职责;美澳之间就人员往来、情报交流和军事演习加强合作,并进 一步强调了相互支援。这些都使美国在这一地区可调动战略资源有了进一步的增长。最 后,根据经典的结盟理论,一个联盟可以保持成员间的和谐,并建立一种国际秩序。可 以这么说,以美国为主导的联盟体系已成为美国有关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秩序的一个基 本版本。正如美日在《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中所宣称的那样:“这个同盟是实现共同安 全目标和我们进入21世纪亚太地区保持稳定和繁荣环境的基石。”

第四,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介入了几乎所有重要的东亚事务,并在其中扮演着 某种关键角色。对海外事务全面、持久和大规模地介入是国际政治中霸权形式一种重要 的体现。目前美国政府将这种介入称之为“参与”或“接触”(engagement)。

就东亚地区的大国关系而言,中日两国无疑是冷战后东亚地区内部最重要的国家,也 是美国在本地区最具竞争潜力的对手。美国深刻地认识到处理这组关系对其在该地区发 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性。首先,它利用美日同盟将日本发展军事力量的能力约束在可控制 的范围内,以此来缓解该地区其他国家对日本可能重新军国主义化的恐惧;另一方面, 又利用美日同盟形成的合力对中国的崛起进行某种钳制,以迎合这一地区一度盛行的所 谓“中国威胁论”。同时,又推行对华接触政策,试图将中国纳入以其为主导的国际秩 序。总之,美国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使得中日两国都将它们与美国的关系定 位在比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位段,从而在该地区一组最重要的三边关系中占 得先机。

就地区热点问题而言,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方面以所谓的“台湾关系法”为依据,介 入这本属中国的内部事务。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一方面,美国以美韩同盟为其在半岛立 足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另一方面,利用1994年“核框架协议”、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 、粮食援助等与朝鲜建立沟通渠道,同时积极推动中美韩朝四方会谈,试图在半岛事务 中获得主动权和主导权。

就地区多边事务而言,一方面,美国多次挫败了由这一地区的国家提出的建立将美国 排除在外的地区多边组织的建议。如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核心论坛”、 1998年日本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和参与,并试图主导这一地 区的多边活动。例如,虽然美国并不是APEC的最初倡导者,却主导了这个组织的主要议 程。另外,美国还在东盟地区论坛、东北亚安全合作对话等多边对话机制中扮演积极角 色,并就该地区各国间建立信任措施提出种种建议,采取一些行动。

尽管美国在东亚地区推行霸权稳定模式具有一定的实力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但这种 模式在本地区也遭遇到各种挑战、阻力和限制。

首先,东亚地区的力量分布结构使霸权稳定模式在这里打了很大的折扣。正如美国学 者亨廷顿指出的那样,“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超级大国,但这绝不意味着世界是单极的 。如果是一个单极世界,那就只有一个超级大国和许多实力较小的大国,不存在着实力 强大的大国。结果还应该是,这个超级大国可以单独有效地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 而其他国家就是联合起来也不能阻止它这样做。”(注:Sameul P.Huntington,“The L 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1999,Vol.78,No.2.)如果按照亨 氏定义,那么美国在东亚的霸权就遇到了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强有力的挑战。东亚可以说 是世界上“实力强大的大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中俄无论在面积和人口上都是巨型国 家,而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超强国,而且 中俄还在地区秩序方面提出了与美国的霸权稳定具有竞争力的主张——多极化。这使得 美国所谓的“超级大国的行动自由”在该地区受到比在其他地区更为强有力的制约。

其次,作为非东亚区域的国家,美国在这里推行霸权稳定模式具有一些先天的困难。 美国人威廉·福克斯曾指出:“一个超级大国在其所在区域以外的地区只是一个传统的 大国,而与此同时,地区力量在其所在的地域内享有大国地位,因为它们在所在地域内 力量冲突方面的利益和影响力是巨大的。”(注:转引自Robert S.Ross,“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3,No.4(Spring 1999),p.83.)肯尼斯·鲍德丁也指出:“力量(随距离)逐渐递减的规律侵蚀了强国在遥远地区的能力,而这有利于均衡。”(注:转引自Robert S.Ross,“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te rnational Security,Vol.23,No.4(Spring 1999),p.83.)历史的经验也证明了两位学者 的判断:19世纪是英国霸权全盛的时期,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并未控制欧 洲,而只是使欧洲的力量达到均势”(注:兹比格钮·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 究所译:《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9页。)。“而在欧洲以外 的地区,比如东亚,也是一个显示出多极的地区,英国虽然拥有超级大国的地位,但它 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受到了日本和俄国的挑战。”(注:兹比格钮·布热津斯基著、中国 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9页。)尽管冷 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与其他大国相比较所呈现的国力比当时的英国更为 强大,但是,在东亚地区,也遇到英国过去在欧洲大陆和东亚地区相类似的问题。为此 ,罗伯特·罗斯认为:“冷战后的全球结构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为特征的。随着苏联 的崩溃以及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的混乱和军事力量的衰弱,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 大国。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并不意味着美国在地区政治中拥有霸权。地区的结构 可能与全球的结构并不一样。”(注:Robert S.Ross,“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前引书。)

为此,美国在美洲区域以外的地区推行霸权主要依赖两大支柱,那就是驻军与同盟。 在欧洲,这两大支柱分别是美国在西欧的驻军和北约;在中东,是美国在沙特及海湾国 家的驻军及与以色列的同盟;在东亚,则是在日韩的驻军及在这一地区的双边同盟体系 。就这两根支柱以及所针对的问题而言,美国在东亚所遇的挑战可能比在欧洲和中东的 挑战都要大。

在欧洲,美国在这里的驻军比其他两个地区都稳定,它所领导的同盟囊括了除俄罗斯 之外大多数欧洲重要的国家,而且这一同盟正在扩大,波、捷、匈已加入北约,另外还 有一些国家希望跨入北约门槛。同时,北约是一个多边军事同盟,体制完整,协调性比 较好。美国在这里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比较强大的俄罗斯,目标比较单一。

在中东,美国在这里的驻军稳定性比较差、盟友也不多,但同时竞争对手也比较弱, 主要是伊朗和伊拉克,它们充其量是些中等强国,而且伊拉克的国力在“沙漠风暴行动 ”和之后的禁运中遭受了重创。

而在东亚,美国在日韩两国的驻军虽通过加强同盟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但依然是一 个相当敏感的问题。朝鲜强烈要求美军撤出半岛,韩国民间也一直存在要求美军撤出的 呼声,前些时间韩国总理李汉东提出要修改不平等的《美军地位协定》,这表明民间的 呼声在政府层面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反应。这种敏感性在美国对朝韩宣布举行首次首脑 会谈后所做的反应中可以明显地看出。2000年7月,当时的国防部长科恩在接受CNN采访 时做了这样的表示:“在未来某段时日,根据韩朝局势发展的性质,我们可能考虑今后 某个时期的驻军规模。”(注:法新社巴黎2000年7月2日电。)在日本,政府一直对驻日 美军表示坚决支持,但民间要求撤除和缩并美军基地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驻日美军 基地一直是美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同盟而言,与欧洲相比,美国在这里的盟友 没有那么众多、也没有那么强大,盟友之间的协调性也比较差,因为它们都是双边的, 并没有一个多边的协调机构。事实上,从最近布什政府着手加强东亚盟国多边协调的举 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已意识到它在这一地区构建的双边同盟体系的弱点。与此 同时,美国在这里所遇到的场面要比欧洲和中东复杂得多,有它公开声称的“威胁”, 如朝鲜,还有要加以防范的“竞争对手”,如中国、俄罗斯。

再次,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虽然美国对东亚地区广大的海域几乎实现了完全的掌控 ,但在幅员广大的东亚大陆,美国的掌控能力则十分有限,美国只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有 一个小小的桥头堡。作为传统的海上强权,美国曾数次试图将其势力渗入东亚大陆,这 些努力不仅没有成功,而且遭遇到其军事史上最重大的挫折,典型的事例就是朝鲜战争 和越南战争。按照罗伯特·罗斯的观点,在东亚大陆,目前处于支配性地位的国家是中 国,而不是美国。根据他的论证,苏联的解体在东亚大陆并没有引进美国的霸权,中国 是这一事件在东亚最大的受益者。在苏联撤出的地区,基本上是中国的影响填补了真空 。在东北亚,中国在朝鲜的安全和经济事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俄边境地区,中国享 有常规力量的优势;在中俄共同接壤的中亚,中国的经济存在增加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影 响力;在东南亚,缅甸自二战结束后一直是中国事实上的保护国;而泰国在1975年美军 撤出东南亚大陆后,开始采取一项与中国结盟的政策,因为只有中国有抵御越南和苏联 势力的信誉。在苏联撤出越南后,河内方面在柬埔寨问题上接受了中国方面的和平版本 。接着,柬埔寨与中国发展起日益密切的关系。另外,中韩建交后,两国发展起日益密 切的战略关系,中国已成为韩国最重要的市场和投资场所,两国在如何看待日本的军事 潜力方面享有共同的利益(注:Robert S.Ross,“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East A 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前引书。)。尽管我们对罗斯教授叙述问题的方 式不能表示完全同意,但是,这从另一个方面显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主控权是局部的 ,而不是全面的。

最后,从政策层次上看,美国的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些内在矛盾。我们知 道,美国在东亚地区推行霸权稳定的地区秩序有三项基本的政策工具,即加强同盟、强 化军事优势、积极介入东亚地区的事务。

就强化同盟政策而言,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指出的那样:“美国与日本、韩国、 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建立的同盟是我们为促进地区稳定、确保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共 同目标而进行安全领域交往的主要手段。”(注:威廉·科恩:《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 》,1998年在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的演讲。)而1996年4月公布的《美日安全保障联 合宣言》更是将其中的美日同盟视为是21世纪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繁荣的基石。然而 ,通过一段时间的政策实践表明,加强同盟的办法并不能保障美国在该地区解决安全问 题的能力。日本前外相池田行彦在一次谈话中认为,没有中国,日本和美国合在一起不 能确保亚洲的和平与稳定(注:汤姆·普拉特:《日本、中国和美国合在一起》,载《 国际先驱论坛报》1997年4月11日。)。而强化美日同盟的主要设计者约瑟夫·奈也称, 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总体战略来讲,美日加强同盟是一个步骤,这为美国的亚太安全战 略打下了基础,接下来,美国的主要工作是争取与中国建立积极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同盟政策在确保美国在东亚领导地位方面的难度和不足。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同盟政策是冷战年代东亚地区敌友界限分明的产物。 而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的基本形势是:国家之间虽然在局部利益或战略利益上存在着 某种竞争性,但是各国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敌友划分。美国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同盟就人 为地将东亚地区的国家分为两个部分,造成处于同盟体系外国家的疑虑,从而对冷战后 该地区国家之间建立信任的努力造成消极影响,这不仅达不到稳定的目的,而且还可能 在这一地区制造更多、更大的安全难题,使地区安全形势进一步复杂化。美国政府前顾 问曼宁对此做过一个精辟的分析:“无论是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东扩,还是加强美日同盟 ,都增加了俄罗斯国内的不稳定,并促使中国实现军事现代化。这些政策是美国为应付 重大威胁而采取的所谓防御措施。为了可能的不稳定而加强防卫,这可谓是理所应当。 然而为了对付这种所谓的防卫措施,俄罗斯和中国方面必然也会从防卫的角度出发,进 一步加强军事合作关系。目前所发生的是,美、日、俄、中四大国正在连续不断地采取 相互被动的防卫措施。不幸的是,在世界历史上由这种防卫性的措施所导致的连续反应 ,最终发展成为实际争端和冲突的例子屡见不鲜。”(注:罗伯特·曼宁:《中俄军事 接近将引起风波》,载[日]《产经新闻》1997年1月21日。)因此,将军事同盟视为地区 和平的基石,其立论是有问题的。

美国推行霸权稳定模式的另一项基本政策就是强化和扩大美国在军事力量方面的优势 。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已使美国在军事力量方面获得了无人项背的优势。即使在这 种情况下,美国仍不感到满足,希望将军事力量方面的优势发展到绝对化的程度。在这 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以种种借口在亚太地区研制和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在 其本土研发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从而使世界其他国家在美国的军事力量面前处于 “只能挨打,无法还手”的境地。美国的这些举动不仅将打破自50、60年代以来在大国 之间形成的战略力量平衡以及1972年苏美在反弹道导弹条约基础上建立的全球限制和削 减发展战略性武器的制度,而且将对亚太安全产生影响。连一些美国的战略家都看得相 当清楚,如布热津斯基2000年5月5日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中国人自然会把美 国这种部署看作是主要针对他们的,这将会加剧中美关系的紧张,促使中国努力改善和 更新他们的远程核打击能力,其中包括部署能突破美国部分导弹防御体系的装置。美国 的举动以及中国的反应可能将在日本和韩国引起恐慌。”

而在积极介入东亚地区事务方面,美国的政策也有问题。尤其是美国介入一些国家的 内部事务,更可能造成相当严重的问题。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台湾问题。近几年来 ,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持续升温,发展到2000年台湾地区选举期间,危机更是到了一触 即发的程度。关于造成近几年台海局势紧张的最初原因,只要不怀偏见的人都会承认这 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在台湾有一些人想改变台海局势的现状,主张将台湾从中国的 版图中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台独”势力的迅速发展,美国方面各种形 式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1992年开始向 台湾出售大量先进武器,1995年邀请李登辉访美,1996年派两艘航母为分裂势力撑腰打 气,1998年又提出将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可能性,2001年布什发表“协助台湾 自卫”的言论。美国在事关一个东亚大国领土完整这样根本的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如此 深入地卷入,并采取一系列事实上向分裂的一方偏移的立场,使中美两个大国在该地区 迎头相撞的可能性增加,而且这已成为拉动东亚地区安全环境这几年日益让人感到不安 的主要原因。因此,所谓的介入政策,它可能带来的不是稳定的维持,而是稳定的破坏 。

标签:;  ;  ;  ;  ;  ;  ;  ;  ;  ;  ;  ;  

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政治安全秩序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