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作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基于课文的分析_文本分析论文

加强学校作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基于课文的分析_文本分析论文

加强学校作业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基于学校作业管理类文本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业论文,学校论文,科学性论文,管理类论文,有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作业管理的水平,决定了学校作业设计的品质,影响着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学校作业实施的效果。学校作业管理类文本反映了学校层面对作业设计和实施的基本思想与操作方法建议。学校作业管理文本质量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作业设计和实施的水平。学校作业管理类文本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校整体对作业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规定;二是学校作业检查记录方面的规定与记录;三是学校与作业相关的一些研讨活动记录;四是各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要求等。

       在上海市作业设计与实施品质调研中,我们结合上海市各区县地域分布特点、生均经费、绿色指标监测三方面的结果进行PPS分层抽样,选择了6个区县30所小学、30所初中学校的作业管理类文本作为样本。这些学校的抽样,在统计学意义上对上海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基本概况

       通过设计学校作业管理文本的分析工具,明确各个维度的分析标准,对60所学校作业管理类文本进行了详细分析。整体来看,几乎每所学校都从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作业的管理文本,而且名称繁多。学校积累数量最多的是关于作业检查方面的文本。学校作业管理文本详略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少则只有几行字的规定,多则有几十页甚至上百页。

       学校作业管理文本中涉及最多的内容是作业时间、作业批改等方面的规定,而对于作业功能、作业难度、作业类型、作业分层、作业讲评、教师在作业方面的专业培训等涉及较少。例如,在作业功能方面,仅有50%左右的学校有明确规定,绝大部分学校将作业功能定位为“巩固知识”“落实双基”和“发展能力”。又如,仅有50%的学校提及作业难度问题,28.4%的学校提及作业分层问题,但是表达都很含糊。再如,只有约38%①的学校能够分学科说明作业要求,约27%的学校规定了不同年级的作业时间要求。经过统计,在管理文件中,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关注作业布置前的辅导问题。

       从作业管理文本的质量来看,学校、区域和学段之间都体现了一定的水平差异。少部分学校对作业管理措施的表述极其细致,细致到各个学科,乃至每个年级每门学科作业的要求;也有少部分区县和学校在这方面非常单薄,无论作业管理文本还是作业检查与实践都显得较为粗糙。相比较而言,小学阶段的作业管理思想和措施比初中阶段要细致、具体,部分作业管理方面更加有学校特色。

       二、主要特色

       分析结果显示,各学校作业管理文本显示了区域间的不平衡,也体现了同一区域内不同学校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前期有过作业研究或者管理措施的区域,在学校的作业管理中也体现了一定的区域推进效果。相对而言,学校在作业管理方面显示出“特色比问题少”的现实无奈,而且这些特色仅仅集中在极少数的学校。

       (一)少数学校作业设计有特色

       在作业设计方面,少部分学校强调一周作业的整体设计,并且要求阐述一周作业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一些学校提倡“一页纸作业”设计思想,这是通过“少而精”的作业设计来控制作业时间和作业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一些学校有对单元作业设计方案的思考与探索;一些学校研究或自主设计了校本作业和练习体系;一些学校还尝试建立校本作业平台。

       (二)少数学校采取了一些控制作业量的方法

       如何有效控制作业量,并且保证作业的实施效果?绝大部分学校在管理中仅仅简单地要求教师要“控制作业时间”,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实际可行的操作要点。不过,部分学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比如,有些学校要求班主任协调各学科教师作业总量;有些区域和学校强调通过网络备案制、阳光作业等方式,增加各科教师作业布置的透明度,实现作业的监控;还有些学校则要求让家长每天在家校联系册上记录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和作业感受,加强了家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沟通,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并诊断作业布置的问题。

       (三)部分学校设计激励手段提高学生作业效率

       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反馈,会决定学生的作业效果。一些学校要求教师要对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作业中错误率高的问题,分析错误原因,建立错题集,并适当进行分析归类。一些学校还注重采用各种激励措施来提高学生作业的效率,包括积分法、延时法、评语法、免做法、加分法、展览推优法等。例如,一些学校设计了期末考试积点进阶方案,把日常作业完成情况纳入进阶条件,促进学生认真完成日常作业。

       三、主要问题

       整体而言,绝大部分学校对于作业的理解与研究还处于浅层次、表面化和形式化水平上。学校对于作业的管理主要聚焦于作业批改和作业检查上,没有深入到作业自身质量等深层次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上。学校在作业管理与实践探索上的问题表现多样,其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有理念缺实践,有广度缺深度,有片段缺系统。

       (一)作业管理文本混乱且相互矛盾,缺乏规范与科学

       从学校作业管理文本的地位和成熟度来看,作业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位置还不清晰,作业受重视程度因校而异,作业管理的成熟度也存在巨大差异。绝大部分学校缺乏对作业的系统思考,缺乏学科之间的统整考虑;一些学校的作业管理文本表述较混乱,前后自相矛盾;一些学校作业管理文本多达十几种类型。这些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学校对于作业思想研究得不成熟。

       从学校作业管理文本的文字表述上看,措辞缺乏严谨性,显示出作业管理文件制定的随意性。此外,各学校对作业的管理也有“各自为政”之感,既缺乏区域的整体设计,也缺乏学校的整体设计,学科关注点千姿百态。

       (二)作业时间规定含混,50%的学校与教委规定要求相违背

       为深入推进减负工作,上海市教委在2008学年的课程计划中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的课外作业,应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在1小时以内完成;初中各年级的课外作业,应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在1.5小时以内完成;高中各年级的课外作业,应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在2小时内完成。各中小学不得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集体补课。

       根据上述规定,此次60个样本中,约15%的学校根本没有涉及对作业时间的规定,约16.7%的学校只笼统地提出要“控制作业量”等原则性的要求,而对作业具体时间没有明确规定。约68.3%的学校有作业时间方面的明确规定。仔细分析这些有明确作业时间规定的学校,可以看出学校对作业时间的规定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学段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

       1.学校间的作业时间规定跨度大,差异大。小学阶段中高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从30分钟、1小时到1.5小时不等,时间差异多达1小时左右;初中阶段每天作业总量从1小时、1.5小时、2小时、3小时乃至4小时及以上的都有。

       2.符合教委规定作业时间的学校比例较少。60所样本校中,在41所有作业时间规定的学校中,小学阶段只有约50%明确规定总的作业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初中只有约16.7%的学校规定作业总时间控制在1.5小时以内。

       3.非书面作业时间或许成为学生作业中巨大的“隐形负担”。上海市教委明文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五年级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在现实的操作中,学校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误解为一、二年级不能布置任何作业;第二种情况则认为三、四、五年级只是书面作业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第三种则误解为小学一、二年级可以布置大量的非书面作业,比如读课文、背诵课文、制作识字卡片、制作板报、预习课文等。其实这一类非书面作业所花费的时间是很多的,难度甚至超过一些书面作业。

       4.部分学校作业时间的规定随意且缺乏科学依据。部分学校对学科提出了非常细致的作业时间要求,例如,某初中要求语文学科预备年级15分钟,初一20分钟,初二25分钟,初三30分钟等。这种规定虽然非常具体,但是背后的科学性缺乏,且显得随意。

       从上述各所学校对于作业时间的规定来看,表面上似乎反映了学校对于作业时间规定的校本化实施,但是背后也反映了各学校对作业时间的模糊认识。显然,学校对于作业时间缺乏科学理解,更加缺乏在作业时间上的科学研究。

       (三)作业批改与检查要求重表面轻内涵,缺乏可操作性

       如前所述,绝大部分学校作业管理文本的重点都集中在如何进行作业批改、作业检查上,在这些方面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而作业设计质量等内涵问题在学校管理制度中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也缺乏有效操作要求和制度保障。而学校的批改要求,尚存在以下问题:

       1.批改要求“既繁又难”。不少学校的作业批改方式过于复杂,要求作文批改采用总批和眉批,总批采用综合式、提要式、比较式和指令式等,眉批采用评述式、说明式、比较式、启发式和警告式等。这些专业的批改要求让教师难以理解。一些学校还明确要求各种专业的作文批改符号,这样的专业批改符号要求过于复杂,很难记忆,而且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的价值有多大,都令人质疑。

       2.作业检查较多关注外在形式,较少关注本质内涵。从各学校作业检查的内容分析可见,学校特别关注四个方面的检查内容:一是作业批改情况,尤其是教师批改符号;二是作业规范整洁;三是作业时间问题;四是作业订正情况。而学校对于作业自身的内容与质量、作业难度、作业来源、评语、作业批改的正确率、订正情况等内涵问题则关注较少。

       3.严格的作业检查制度和实际的教师操作行为存在巨大反差。一些学校在作业管理中往往对批改有严格的规定,细致到用什么类型的笔到打什么勾,如要求什么时候用大红钢笔、红墨水笔、蓝墨水笔、圆珠笔、铅笔等。但是从学校抽查的学生实际作业来看,作业批改符号、批改日期等恰恰没有落实到位。

       4.作业检查结果过分注重“激励”,诊断改进功能发挥不足。在绝大部分学校的作业检查和评分表中,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好人主义倾向”,“人人都是100分”的现象很普遍,而且分析诊断问题也显得不深入,浮于表面。这样似乎让作业检查制度失去了原先“诊断改进”的价值。如此辛苦的检查工作如果仅仅局限于表面化的打分,让检查变成了一场“表扬与相互表扬”的过程,显得非常可惜。

       (四)过多依靠教师经验,缺少科学研究与基于课标的意识

       在学校的作业管理文件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学校在观念做法、管理措施上非常随意,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出现矫枉过正的倾向。例如,一些学校强调所有学生作业的统一,忽视了学习的差异性;一些学校认为作业分层就能解决学生负担问题。又如,一些学校作业类型划分随意,缺乏科学性,划分标准千姿百态且令人费解。

       学校特色作业设计普遍缺乏“基于课程标准的意识”。例如,一些学校要求布置能体现整合各个学科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作业,但是这些综合性作业和长作业体现的学科要求远远超过相关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导致整体的要求远远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如何解决类似特色作业与学科课程标准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五)管理要求与作业实践“两张皮”,有想法缺实践

       学校作业管理文本中的理念与实际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的脱节是明显的,即使同样在管理文本中,作业理念与实践建议之间也严重脱节。例如,某学校的教师有不少关于作业研究的论文和课题资料,这些作业方面的研究论文具有一定的思考与见解,但这些思考成果在学校的管理文件、实际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中完全没有得到体现。这充分体现了作业研究成果、学校管理文本和真实的作业实践完全是“两张皮”,不得不让人反思:学校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目的和价值究竟何在?

       四、主要建议

       冷静分析学校作业管理和作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发现作业的研究与实践更多的还是依赖于教师的经验,是学校之间的一种相互模仿与参考,或者是学校对于作业一种惯性做法的传承。而这些经验和习惯做法的科学性、有效性是没有经过实证检验的。

       (一)加强对作业的科学研究

       作业的管理要求,应该建立在对作业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否则必将陷入用经验替代科学管理,导致管理效果不佳的情况发生。作业究竟应该发挥怎样的价值?作业应该设计哪些类型?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作业设计究竟应该关注什么重点?如何进行作业讲评、作业统计分析?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系统、深入地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学校才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作业管理要求。

       (二)提高作业管理的整体设计

       从目前学校作业管理的现状来看,各自为政、前后矛盾、缺乏整体设计的现象非常严重。各学校作业管理的相关文件需要整体设计和适当归并,提高管理文本的质量,加强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至于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是否需要单独设计,还是和其他的管理机制合并,这并不是关键。

       (三)提高作业管理内涵和可操作性

       调研显示,作业设计质量、分析统计作业、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等是作业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从学校作业管理文本的分析中也发现,这些问题学校普遍缺乏关注,而且缺乏有效的操作措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作业管理水平对于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在管理中关注作业设计等内涵问题,而无需在批改符号、检查整洁性等外在形式问题上耗费太多精力。而且,学校管理文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需要思考落实理念的有效操作方式。

       (四)加强学校作业管理中对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方面的关注

       研究发现,作业设计质量与教师自身的作业设计能力密切相关,而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与教师所获得的作业专业培训和其反思习惯等高度相关。分析表明,学校在作业管理中普遍缺乏对教师在作业方面专业发展的关注。学校需要系统规划教师作业设计和实施方面的专业培训机会。

       作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作业是连接教学和评价的关键桥梁。学校处理好作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问题,必将能够逐步实现“低负担高效率”的教育追求!

       注释:

       ①本统计中仅包括分学科明确说明作业要求的学校,对于仅仅提及但没有具体分学科说明的不统计。

标签:;  ;  ;  

加强学校作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基于课文的分析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