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提到长城,就自然会想到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秦长城早已家喻户晓,广为人知。其实在国内还有另外一条长城,它比秦长城还要早几百年,那就是横亘于山东境内跨越18个县市区蜿蜒560多公里的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争霸天下而修建的巨型军事防御体系。而诸城段齐长城遗址属于齐长城东段遗址,是千里齐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清乾隆《诸城县志·古迹考》记:“长城俗名长城岭……,城因山为之,起平阴之防门,缘太山北冈而东,蜿蜓千里,至日照滕家庄后入县境。”
今诸城境内的齐长城遗址,西始于郝戈庄镇尚庄村西南处的花拉山。由花拉山向东,经石人山、七泉山、马羊山、大沟山、小沟山,至韩家沟村南岭,以上地段的长城遗址亦是现在诸城和五莲县的分界线,当地群众称为“长城岭”。由韩家沟村南岭向东,越过诸(城)——户(部)公路,进入皇华镇境。穿过庙子村,经黄崖前村北岭,翻越海拔429米的望海楼山进入桃林乡。向东跨过诸(城)——日(照)公路,跃上海拔402米的黄牛山,进入瓦店镇境。又东翻马山主峰,进入桃园乡。越过海拔291米的磊石山主峰,经太平安村前,石河头村北的长城岭,跨过央(子)——赣(榆)公路和吉利河,穿过大洼、近枝子、竹园等村,在台家沟村东南约1500米处的“穷汉岭”上进入胶南市境。至此,齐长城遗址在诸城境内途经5处乡镇,20余个村庄;跨过3条公路,10余条河流;翻越146座山头,全长49.85公里,其中保存有遗迹者38.52公里。另外,在诸城西南部的墙夼水库大坝东端,墙夼村南岭上与五莲县交界处,还存有一段齐长城遗址,现存高0.3-0.8米,基宽2米,长约1100米。
齐长城多建在地势险要宜守难攻的山脊之上。所经之山,无论高低,必越过其主峰,而且附近的地表都覆盖有较厚的土层,这为修筑城墙用土提供了方便。在较平坦的地带,城墙建在高于周围地形的土冈之上,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提高长城的防御功能,由此可知,当初修筑长城的路线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城墙的高低宽窄及结构用料因地而异,山脊之上低矮且窄,多用石块垒砌。缓坡之上则增高加宽,两边用石块垒砌,中间用沙土夯筑。东响水崖子 村东北的山脊上,有一段城墙则直接利用自然形成的悬崖峭壁替代之。崖高4-5.5米,长40余米。北侧(里侧)为缓坡,人可登临。南侧(外侧)如同刀削,陡不可攀。桃园乡上崔家沟村北岭的一段,用夹沙的黄土夯筑而成,质地坚硬,现存高3-4米,底宽15-20米,远眺如岭,气势宏伟。
在齐长城遗址上,没有发现烽火台的遗迹,这可能与长城所经过的地形有关。这里是山区,在49.8公里内翻越了146个山头,这些山头远比人工修筑的烽火台高大得多,足能担当起了望敌情及放烟报警的作用,所以就不需要另建烽火台了。
在马山顶部的长城墙基上曾经发现过一方刻石,石质属当地山石,暗褐色,底宽面窄,横断面呈梯形,刻面长0.75米,宽0.8米,0.4米,图像用阴线刻成,线条古朴粗重,自然流畅。画面由古文、人物和日、月、风、雨等自然景物构成。1992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认为这是一件全国罕见的早期刻画,遂确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现收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关于齐长城修筑的时间,史书记载不一。《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二年(前408)记:“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我师伐齐,入长城。”可知,公元前408年,齐已有长城。《竹书纪年》周显王十八年(前351)又记:“齐筑防以为长城”。据此,齐长城应筑于公元前351年。《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宣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20-前301年。据此,齐长城的修筑起始时间应在公元前320-前301年之间。通过以上记载可以得知,齐长城应始建于春秋时期,后来又陆续增修延长。诸城境内的长城建于战国时期,是用来防楚国的,所以又称“齐楚长城”。2001年06月25日,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而受到着重保护。
经过2000多年的沧桑变迁,如今的齐长城虽然只剩下残墙断垣,但其遗迹仍足以让人们联想起它当年的雄伟风貌。齐长城仍然不失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它是诸城乃至山东人民的骄傲与自豪,同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
论文作者:姚志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2
标签:长城论文; 诸城论文; 遗址论文; 南岭论文; 公元前论文; 马山论文; 诸城市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