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及其网络建设(二)文献信息自动化与网络化综述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及其网络建设(二)文献信息自动化与网络化综述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及其网络化建设(下)——文献情报自动化与网络化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情报论文,文献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题综述

一、图书馆的三个阶段

目前,全球已掀起了一股信息高速公路规划和建设的高潮,作为其雏形,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相连的计算机已近达五百万台,相连的网络也将达到五万个,全球有数千万人在Internet上进行信息交换和各种业务处理。在一些发达国家,使用Internet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许多领域、许多方面研究人员的必备环境和工作平台。

Internet积累了大量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涉及人类面对和从事的各个领域、行业及社会公用服务信息,几乎无所不包,并且与日俱增。这是全人类的巨大财富,已成为信息时代全球可共享的最大信息基地。其中大约有几万个以上的图书馆的电子目录包括在其中,这些图书馆有大学图书馆、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组织的图书馆。信息类型也多种多样,不仅有大量的全文电子信息,如出版物、论文、简讯、公告等,而且有多媒体信息,如静止图像、软件工具等信息。

在这种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过程中,一项基础性工作便是积累大量的电子信息。图书馆和情报中心是采集、处理、存贮和提供电子信息的主要单位之一。图书馆从封建社会的藏书楼发展到信息社会的电子图书馆要经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印刷纸张型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

在第一阶段印刷型信息的传统图书馆中,馆藏以印刷书刊资料为主,通过卡片目录和检索刊物来揭示和反映馆藏信息,而用户通过卡片目录和检索刊物以手检方式查询信息。

在第二阶段,也就是自动化的图书馆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管理软件来辅助采购、编目、流通、检索,以及内部管理,建立本馆或网络系统范围内的机读目录数据库和分专业建立二次文献数据库等,用户通过联机公共目录(OPAC)和联机情报检索系统查询信息,本文主要围绕这一阶段的图书馆建设,讨论自动化图书馆的基础建设和应用工作,因为我国目前处在从传统的印刷型图书馆向自动化图书馆发展或转变的阶段。

第三阶段就是电子图书馆,所谓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就是大多数信息以电子化和数字化形式存贮和传递,建立起有大量信息需求,集采集、处理、存贮和提供电子信息环境于一体的体系结构。电子图书馆形成后的服务方式、信息载体将发生重大变化。用户可到图书馆或在自己的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甚至家中利用联网的计算机查询一个或数个图书馆数据库以及网上任何其它信息库。这些数据库既有电子目录的信息,又有图像、声音、计算机文件等媒体。用户很容易地检索到信息,可利用方便的工具性软件把图像和计算机文件等媒体存储到自己的计算机中,或送交打印机输出,或直接在屏幕上阅读电子信息。研究人员可把查询到的信息存储到自己的文件中,组成自己的小型电子图书馆。用户可利用网上获取的文本、图像、文献、视频、声频等信息完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工作计划、论文和作业等。这种网络环境的信息采集、处理、存贮、生产以及利用与补充将推动信息智能化服务模式的形成。

电子图书馆的要求是所有信息数字化,使文本、视频、声频等信息在网络上高速传送。电子图书馆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获取信息而不必关注信息存放何处的境地,这一变化使物理存储信息的图书馆这一概念向“虚拟”或没有墙的图书馆演变。电子图书馆的最高境地是“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用户处在一个广大信息资源的环境中,这一环境是众多电子图书馆相互联网并开放,而目前的Internet就有了虚拟图书馆的影子,各种自动化图书馆或电子图书馆都是本地或本校园的局域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与其它局域网、广域网、分组交换网等互联。

电子图书馆是发展方向。在美国,大多数图书馆处在自动化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发展阶段,这一过程要到信息高速公路建立时达到高潮。我国少数图书馆已建成一定规模的机读目录数据库,大多数图书馆正在规划或正在建设自动化图书馆,并起步联网,这些离电子图书馆的目标尚远,今后将有许多自动化系统的图书馆一方面建设,一方面与Inter-net互联。

如何顺利地从传统图书馆向自动化图书馆转变,这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建设自动化图书馆意义深远,因为这第二阶段是承前启后的阶段,实现网络化电子图书馆的基础是自动化图书馆的建设,也是今后10年我们图书馆工作的主攻方向。从传统图书馆向自动化图书馆转变涉及的因素很多,值得加以研究和探讨,人们从建设自动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可加以利用与借鉴。总之,并不是谁想把传统图书馆转变为自动化图书馆就能转变的,而需要一系列条件和有利因素作配合。本文目的是对这些条件和因素加以探讨与介绍。

二、文献信息的剧增和技术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地发展,发达国家展开激烈的技术竞争,导致文献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状态。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图书馆以收藏印刷品为主。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存储技术的发展,开始产生了大量的非印刷资料。随着电子出版物和电子图书馆的出现,这些非印刷型资料已是不可替代而且不可分割的信息资料,与印刷型资料一起是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整体。

这个信息整体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缩微品、视听资料、光盘资料、数据库、软件等磁性介质。手工与机器系统不仅要处理传统类型信息,如文献、连续出版物等,而且要处理当代社会大量发生和急需的事实、数值、新闻、公文、信函、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音乐等信息。处理这些信息,就要依靠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领域是信息处理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内部管理水平,能把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减少到最低限度,更主要的是方便读者,可以让读者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到所需的文献信息。

进入八十年代后,人们大量地讨论电子图书馆、没有墙的图书馆。这些概念出现在许多图书馆、情报与计算机文献中。

电子图书馆就是通过电子通信网,给用户提供本单位的以印刷与电子形式的馆藏信息,可远距离获取其它图书馆或其它信息源的信息资源,并随时随地提供服务。由于通信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没有墙的图书馆将会在下世纪初出现。

目前一些工业发展国家率先进入了信息社会,主要标志是相当多的印刷型文献或检索刊物已采用了电子形式,许多用户在家里或办公室里可通过自己的计算机或工作站查找外界的文献信息或直接传送回来,根本不需要到图书馆去,全文数据库取代了部分文字记录。我们可以设想两种情形,其一是今日我们传递、处理、管理信息的任务将消失。用户只要在某地的桌面终端或工作站前,面对成千上万个数据库,检索所需信息,然后按一下键就传送回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图像文本或视频资料等。电子邮件中带有字处理软件快速地把外地的信息按照设定的格式传送过来。

其二是,未来的各种自动化系统之间联结得天衣无缝,用户只要看到屏幕,就能够用统一格式获取任何数据库中的有用信息,我们需要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分拣核对,组织信息,使信息获取更加有效。至下世纪初,远程通信、数据库、图像处理、多媒体等有关的产品将是主导。技术的进步促使图书馆进步,跟上形势。估计有些学科的信息将在本世纪末完全电子化。各种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要花若干年乃至数十年时间才能电子化,但到那时,这些为公众提供文献信息的服务机构可能已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有些可能消失,人们已经没有图书馆和情报中心的概念,只是利用家庭或办公室内的终端、计算机或工作站向信息网络索取任何所需信息。迎接这种变化,就要站在发展与未来的位置上,才能面向未来。

三、文献情报自动化与网络化的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与情报中心的工作各有侧重。虽然图书馆工作向情报方向发展,但近阶段图书馆工作仍然主要以图书、连续出版物、会议资料、非书资料或电子载体的出版物等的收藏、处理加工、管理和提供以及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其主要功能已从文献保障转向情报提供。

而情报中心的工作主要是编制检索性情报刊物,对文献资料,如期刊论文、工作报告、会议论文等开展标引,撰写文摘与述评、编制索引与题录,建立文献数据库,提供联机与脱机服务。情报中心要满足用户对情报需求的快与新的特点,情报服务人员介乎原始文献与用户之间,以提供二次文献为主。原始文献主要由图书馆来提供。现在,在图书馆中引进情报工作,加强情报工作职能,给图书馆工作增添活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文献情报工作既有侧重又有联系。因此,我们认为,文献情报自动化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二是情报工作的自动化。

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

1、 文献采购自动化:计算机参与处理的各类文献资料的查重与订购、验收与登记、经费管理、各种统计与报表生成赠送与交换管理等采访工作。部分数据流向编目管理系统,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一般以采购子系统来包括以上的工作。

2、文献编目自动化:以编目子系统形式, 按照有关机读目录标准与规范,建立中央书目数据库,对文献进行查重与编目录入建库,充分利用外来标准书目数据开展数据套录回溯转换。用计算机输出多种形式的目录产品与可供交换的标准通讯格式的书目数据。编目自动化是整个文献自动化的核心,其中央书目数据库中数据是各个子系统(包括联机查询子系统)的总库记录集合。

3、文献流通管理自动化:处理文献资料的外借与还回流通业务, 用计算机与条码识读设备快速处理流通事务管理,一般用流通子系统来包括读者管理、典藏管理、流通事务管理、流通查询、流通统计、系统维护等工作。通过以上计算机管理,可以随时掌握馆藏文献的去向与状态,掌握与了解文献资料的利用率,了解各类读者利用与借阅情况,及时地了解与催还到期文献资料,节省读者繁杂的填写活动,从而节省借还时间,提高文献资料的利用率,为采购部门采购文献资料提供利用率依据,优化藏书质量。

4、连续出版物管理自动化:一般单独建立一个子系统, 管理从连续出版物的订购、记到、催购、装订、编目入库、检索、流通整个过程。

5、联机公共目录查询(OPAC ):联机查询整个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乃至网络系统中的书目数据。它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如除了以著者名称、题名、主题关键词等检索途径外,还有限制性检索、组配布尔逻辑检索等,唯有这一子系统是面向读者开放的,所以用户有界面友好、方便灵活。使用最新窗口技术,采用图形鼠标等操作,多媒体技术等的应用是新一代OPAC潮流,也是OPAC的重要内容。

6、 参考咨询自动化:利用中央书目数据库及其辅助产生的各种文献库,如加上专题数据库,经济信息库等,提供联机查询与咨询活动。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参考咨询、提供情报服务的功能。从发展趋势来看,图书馆自动化的重点从编目等技术服务逐步转向加强参考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书目文献数据库的情报检索功能,发展多种文献信息产品,包括套移各种服务器中的数据,为最终用户开展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

情报工作自动化

计算机在文献情报工作中应用几乎同时进行,但是发展得快的便是情报工作自动化。情报工作自动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文献数据库,以刊库合一方式生产出数据与检索性刊物,二是利用与检索数据库,提供联机与脱机情报检索服务。

前者以社会协作方式围绕某一专题数据库,开展专题论文等的标引工作、编制索引,最终形成数据库,再从数据库中自动生成检索性刊物。这一过程把过去人工手动工作变为自动与半自动操作;

后者则利用建设好数据库通过公用电信网与专用数据通信网开展本机与远距离检索。检索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定题情报服务和专题性回溯检索服务,也可为情报人员提供学科情报分析数据,以便于分析研究某一学科发展情况。

文献情报网络化概念的引进是文献情报自动化的提高与深入。计算机网络使通信和数据传输便利快捷,使各种信息资源进一步共享与开发利用。文献书目进入网络,形成地区性、全国性、世界性联机检索系统。

OCLC是个世界性书目网络系统,通过共享编目,已经积累了3000万条书目记录,美国极大多数图书馆是它的成员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献只要检索该系统的联合书目库,调到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加入馆藏信息,就加进到本系统的中央书目数据库,再等待一张内部排架卡片的到来。

所以说,文献情报自动化与网络化的结合构成了文献情报网络系统,它不但能加强不同地域内图书馆之间在文献资料采购、编目、馆际互借等方面协调与合作,克服单个图书馆资源不足的困难,达到资源共享,方便用户检索,而且在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方面,能与其它情报检索与服务系统,如社会文化与商业服务系统等一起深入普通家庭与办公室。

四、文献情报自动化与网络化的建立与发展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Library Automated System)是采用计算机等技术处理图书馆业务与管理工作的系统,因此,它可以是采购系统、编目系统、流通系统、连续出版物系统、联机公共书目查询系统的任何一、两个或全部系统,其它象独立的编目与回溯建库系统、光盘媒体公共书目查询系统、联合目录系统、图书馆辅助利用介绍系统等也属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面向应用的单项功能或多项功能系统,它们之间相对孤立分散,数据不能做到共享,在某种意义上并不能发挥图书馆整体化的计算机管理优势。因此,为了建立一个整体系统,美国率先提出了建立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或称图书馆集成系统(Integratedlibrary System)的概念,并付诸实施。

图书馆集成系统以一个中央书目数据库为核心,将图书馆的采购、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管理、公共书目查询等子系统连成一个整体,数据一次输入,可以多次使用输出。

依照原先的定义,图书馆集成系统使用中央书目数据库,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业务管理子系统的联机系统。目前大多数商品化的自动化系统均属集成系统性质。

到了集成阶段,人们发现这种模式代价太大,花很大力气去建立一个集成化系统不太值得,而某些子系统本身就可独立开来,效果可能更好,例如,许多自动化系统中的编目和馆际互借都依靠OCLC的功能,有些依靠光盘系统编目,有些系统中检索系统是独立的,一来灵活,二来提高系统响应时间。

目前国外一些自动化系统反而又走分散系统或者走系统集成化道路,尤其是在购买了各种数据库以后,组成网络,统一检索界面,集成到自动化系统中,现在的系统与Internet等网结合以后,利用象Gopher等服务器中工具检索起来就更方便了。

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和图书馆集成系统统称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近年来,许多图书馆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自建或购买了部分专题文献数据库系统,并且将它们集成到本单位的自动化系统上,提供更多的书目与文献情报资源,这种趋势代表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向提供文献情报检索服务方向发展的转变。

1、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历程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经历了大约四十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用计算机试验图书馆单项管理,主要有流通、采购、打印编制书目等。

196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发行MARCⅠ格式机读目录磁带,以后又不断对格式加以修改,直至成为国家标准。MARC的发行对图书馆自动化过程中提供社会化数据保障产生了重要作用和重大影响。

1971年OCLC(当时的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中心,现改名为联机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开展了联机网络化编目,俄亥俄大学图书馆输入了第一条联机编目记录,从此开创了联机网络编目的新纪元,成为世界性联机书目网络中心。

比OCLC晚几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系统(UTLAS )也开始提供联机编目活动, 华盛顿州图书馆成立了西部图书馆网络(WLN),研究图书馆成立了RLIN,这四大书目网络系统在北美洲称为图书馆书目网络中心(utilities)。

70年代,一些图书馆分别是以上四大中心的成员图书馆,并期待四大中心开发出其余的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

到了80年代初,四大中心仍然无力推出其余子系统。与此同时,许多图书馆和公司纷纷自研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先后推出了包括与OCLC等四大中心有接口的联机编目数据套录,查询、流通管理等功能的集成系统。

稍晚几年,又加进了采购、连续出版物控制子系统,形成了编目和馆际互借依靠书目网络中心,其余馆藏查询、流通、连续出版物、采购等管理依靠自己集成系统的局面。许多图书馆等不及四大中心许诺的其它业务管理系统,纷纷在市场上寻找并购买技术成熟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而四大中心则专门作为书目中心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的资源共享计划。帮助成员馆回溯转换记录,监督遵守执行各种规章与标准,负责规范记录制作与应用,统一组织协作活动等。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类似于四大中心的地区性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形成。这些地区系统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州或几个州内同类或不同类图书馆所组成。它们有的受州政府立法资助,有的自发成立。目前极大多数系统加入了INTERNET网,地区系统与地区系统通过公用与专用数据通信网互连,依照Z39.50公共检索命令协定传送数据,这些横向与纵向互连,互通资源,进一步朝电子图书馆发展,使图书馆在下世纪初成为无墙变成现实。

2、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但真正到80年代中后期,才进入实质性研制与应用阶段。最早是在小型电子计算机上开发的自动化系统,随着微型机性能增强和汉字处理技术的成熟,许多图书馆开发了实用的自动化集成系统。这些系统有些进入市场,吸引了一大批用户,并且正在扩大市场份额。

进入90年代以后,北京图书馆正式发行MARC格式记录,越来越多图书馆对自动化的兴趣进一步上升,引进了成熟技术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其中应用得最多的还是高档微机多用户系统和微机局域网系统的产品,文化部委托深圳图书馆开发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和深圳大学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系统(SULCMIS Ⅰ)已对系统升级换代了几次,受到中小型图书馆的普遍好评,正在深入到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中。

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利用HP系列小型机上研制成功的自动化系统是较早推出的,在一些中大型图书馆中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给众多图书馆提供了选择机会,避免了重复开发与研制的浪费工作。近一两年内,个别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多数图书馆实现了自动化业务管理,积累并回溯了部分数据,开始规划建立地区性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但是无论从数量与质量上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处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应用初期,个别地区正处在建立地区性共享分布式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的规划阶段。

3、文献情报自动化与网络化的技术保障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电子计算机从电子管、晶体管到中小规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经历了四代,从最初的科学计算到现在的信息处理、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与制造等应用。过去运算速度每秒钟达百万次以上的小型机如今在微型机上照样能做到,过去只有中大型机能达到32兆内存的能力如今在486 微型机上也能实现,计算机配上光盘存贮设备,如CD—ROM,可在不到5英寸,厚0.1英寸的光盘上存储数亿至百亿字节数据。电缆、微波、光纤、 卫星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一旦与计算机结合就使任何一台网上计算机能够获取网上任何远距离的资源,能使万里信息瞬间而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60年代中期,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独立分散,是脱机或批处理的系统,70年代就出现了联机图书馆系统,1967年OCLC和斯坦福大学同时开通联机检索,次年联机系统在几个图书馆中开始正式使用。

70年代,几个联机系统通过公用与专用通信网、卫星系统实现联网作业,如OCLC的成员馆联机联网编目与查询书目。从此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引入了网络化概念。

80年代,随着计算机性能价格比的提高,许多图书馆开始建设图书馆集成系统,基于微型机和微机局域网、适应中小型图书馆的集成系统、单项或多项系统分别推向市场,使经济能力有限的小型图书馆也能利用计算机系统来管理业务。80年代中期,CD—ROM 产品及其网络化技术推出,深入到上千上百家图书馆。多媒体技术经历了从研制到实用阶段。

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小型化和微型化,许多在小型机环境下运行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向新型机器上移植。

OCLC从70年代的3台西格玛9型和1台西格玛7型发展为90年代的百余台小型机机群,又马上被性能更高的十台新型小型机取代。90年代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趋势是更快的处理器,更大的外存和更廉价的外存。并行处理技术体系结构上的变化对书目数据库和情报检索特别有利。这些数据库查询适应并行处理,把数据库分区,数据库放在不同处理器上并行查询,大大提高查询速度。

另外,64位微处理器与RISC技术使DEC的VAXALPHA 计算机处理速度峰值达到400MIPS,其性能超过当前的巨型机,使许多厂家向64 位微处理芯片靠拢, 也使一大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软件向ALPHA 机器UNIX 与OPENVMS平台移植,显示了无比的生命力。

在系统与应用软件环境方面,60年代至70年代的多数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基于文件系统,用汇编语言、其它高级语言编写的。文件系统方式下,各文档要由人工书写程序控制管理。

70年代后期,数据库管理系统问世,许多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用它们作为开发工具,以后数据库系统从层次、网状向关系型转移、数据库性能不断提高,功能越来越强,数据更加完整和安全,尤其是某些数据库提供了标准化SQL语言和第四代语言, 为开发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提供了方便快捷工具。

90年代推出的系统大多数是用数据库作开发工具的,所以系统更换版本更快。

最近几年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利用机器操作系统提供的Windows 和图形用户界面(GUI)武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人机界面, 受到了图书馆的青睐,多媒体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正在开发之中。目前厂家提供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已引入到文献情报自动化领域,一些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以Z39.50——公共检索命令协定实现系统之间传输数据和检索。

综合以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相信,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加速文献情报自动化和网络化的进程,使图书馆和情报中心利用最新技术来开展自动化和网络化工作,跟上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准备步伐,为建立电子图书馆创造条件。

标签:;  ;  ;  ;  ;  ;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及其网络建设(二)文献信息自动化与网络化综述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