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分布:误解中的困惑_大学论文

高校毕业生分布:误解中的困惑_大学论文

高校毕业生分配:误区中的困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毕业生论文,误区论文,困惑论文,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毕业生分配形势严峻

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贸易系将于今年毕业的小陈此时是如此忧心忡忡,以至于在欢度新春佳节的人群中也显得是那样郁郁寡欢。

从去年年底他就寄居在深圳的姑姑家了,目的简单却又是十分坚定:为自己找份工作。

本来希望留京的他在知悉今年外地生源进京指标只有6000个以后,彻底放弃了那个梦想,踏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车。

他介绍说,自己到达深圳后的求职之旅是马不停蹄的。10天内他共找了15家单位,除了姑丈联系的几家单位外,小陈品尝了太多闭门羹的味道。听的最多的就是那句:“你先把资料寄过来,我们看看再说。”

经过半年多的求职体验,小陈当然明白“再说”其实就是“不用说了”,因为那些说“再说”的人事干部甚至对小陈提出的是否可以亲自将资料送到单位去的要求都拒绝了,对方的说法是“寄过来就行了”。

半个月后,在湖南老家牵肠挂肚的父母也坐不住了,先后飞抵深圳组成了阵容庞大的“求职团”,在深圳展开了地毯式的全面搜索。“爸爸是个中学老师,面子特薄,可是为了我,这段时间也只好涎着脸皮到处求人。”小陈这样说。

两个多月过去了,求职的事情依然茫无头绪。全家上下连春节也不敢回老家过了。他说:“爸爸的意思是可以利用春节的机会多跑几家,毕竟时间已经不多了。”

虽然我们无法统计类似的情况在深圳到底还有多少,但是在南下过节的人潮中确实裹挟着不少像小陈家这样的“求职团”。

据了解,像北京、上海、广州和国内各大城市,春节期间也都“囤积”了数量惊人的大学毕业生和前来相助的亲朋好友,他们尽心倾力地进行着求职冲刺。

在普天同庆的节日氛围中,他们忧心忡忡的神色构成了都市景观里的别样存在。

2月23日, 记者在人才大市场采访时就遇到了几位前来求职的应届本科生。来自湖南财经学院的小刘介绍说,从去年10月份开始,她就在中山、东莞、广州和深圳等地求职,可是直到现在也没落实好单位。已经旷课好长时间了,新学期也马上开始了,她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些年来大学分配难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正如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的黄先生所说的那样,前些年难是难了点,但形势从没像今年这么严峻。据他介绍,往年这个时候落实分配的毕业生基本上能达到10%左右,而今年连5%都达不到。

北京报道的消息称,此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高校都普遍存在,“今年中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的资料显示,目前,就业市场在预定期限内消化今年1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可能性“将非常之小”, 相信往年积累下来的20万无法分配的“待业生队伍将有明显扩大”。

有关人士介绍,今年考研究生人数创纪录的火爆场面,其实就是分配难的侧面反映。许多学生、家长在无奈之余只好选择考研究生作为延缓进入就业市场的途径。

今年求职咋这么难?

宏观就业形势的严峻无疑是加剧今年大学生求职难的主要原因,而企业改革和机构改革则是最为直接的两个动因。

据悉,广东省内的韶关等市已经作出决定,未来3 年内暂停所有政府机关的进人指标,当然这也包括了暂停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

在深圳市人才大市场接受采访的学生们也都对记者反映说,基于省、市机构改革迫在眉睫的态势,各级机关即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大门没有全然闭上,招收人数也会大幅减少。

中山大学几位毕业生对记者说,个别人事干部甚至还跟他们开玩笑说:“单位里许多前两年刚分配来的学生,领导们还动员他们回校读书,你们说还能招你们吗?”

据北京教育部门组织专门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国家重点院校应届毕业生中有70%以上是以进机关单位为首选目标,若政府机关招收毕业生数量减少,那么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实际上都会造成毕业生求职难的强烈感觉。

政府机关招收人数缩减,企业单位基于自身的经营形势也无法大量吸纳高等院校毕业生。据深圳市有关部门人士介绍,像市内的金融机构今年即使招收部分高等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数量也会非常之少,有的银行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招收外地生源。

前些日子,深圳举行的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大会上传来的信息也清楚表明,除了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公司还能容纳“数量有限的大学生”外,其他产业的企业今年的招聘额度无不维持在“很低水平”。

而某些经济专家更是指出,受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影响,今年国内的经济增长基本上只能依靠投资拉动。“具体说,也就是靠1000亿国债和2600多亿配套资金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大只能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明显刺激作用,所增加的就业机会不太可能面向“那些以白领生活为追逐目标的天之骄子”。加上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制约,全国范围内的经营单位今年也都不存在大量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可能性。

春节过后,记者也曾以求职者身份给深圳几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人事部门打过电话,得到的答复大多不是“已经招满人了”就是“根本不招人”。

管窥蠡测,深圳企业公司今年增员的可能性确实很小。

改革与调整是必须的

有位深圳籍大学生曾向记者介绍他们学校一位同学的求职经历,目前仍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此位同学据说是某地级市的高考状元,入学后各方面表现也很好,因此去年求职期间他的办法是沿北京长安街各大部委、各大银行分送资料。按他的说法是依照他的才能与抱负应该而且必须就职长安街系列单位,其他的暂时不会考虑。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有关人士在分析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分配难的情况时指出:观念陈旧、好大喜功是造成分配难的主要原因。

国家教育部有关领导也指出,无论是就大学生的比例来讲,还是就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来讲,都不存在大学生需求全面饱和的问题。造成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走出以往的框框。就爱往大城市里钻,而且都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少数几所城市,连内陆省份的省会城市都不愿去。

据调查,就是今年这种就业格局下,许多学生也还是抱定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不放,发展前景看好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仍然难得他们的青睐。

据介绍,内陆省份以及广大的中小城市,特别是内陆省份那些条件相对艰苦的工矿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仍然很大,而且为了解决人才断层现象,各级领导也都无不求贤若渴,但是毕业生们还是非沿海城市不去,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专家们因此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供求错位”,要人的地区、行业找不到人,基本饱和的地区、行业面对的却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

同时,有关方面针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指出,此种现象其实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拆围墙”要求。深圳某公司的人事干部分析说:“文秘专业的毕业生历来是抢手货,但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对文秘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求你笔头过得去,还要求你必须了解基本的金融、法律、经济、行政常识才能符合公司的运作要求,但文秘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却大多还是停留在10多年前那种模式里,有时连透支、担保这样的经济字眼都弄不清楚,你叫我们怎么招呢?”

教育界人士也承认,在教育定位上,国内的高等院校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以中文专业来说,毕业后继续深造并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估计为2%左右,而步入社会的学生则多达到98%, 但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向上却仍然是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主,训诂、音韵等课程在重点大学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高等院校仍然没有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对招生人数、学科设置进行必要调整。

而有关人士则指出,这些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必须尽快完成转型升级,现在我国产业状况是传统产业发展掣肘重重,高新产业发展却又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传统产业增员空间不大,而面临转岗分流问题,而高新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也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的火车头,所以整个就业市场也只能处于停滞阶段,只有尽快发展生产力,尽快完成产业升级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

当然,我们还是相信在各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毕业分配难的问题可以得到应有的解决,绝大部分毕业生可以实现毕业就业的愿望,我们只是希望文中反映的问题能够引起包括学生们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毕竟,中国的人才不是太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标签:;  ;  ;  

高校毕业生分布:误解中的困惑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